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文学文献(如选本、诗序等)使用了"盛明"这一明代文学术语。"盛明"既是明代文学分期术语,又是明代文学批评术语。作为明代文学批评术语,"盛明"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鸣盛"意识的产物,具有"政治盛明"的含义。同时,它亦具有"文学兴盛"的含义,标示了一段明代文学兴盛的时期。"盛明"作为明代文学分期术语,起于弘治初茶陵派兴起之后,而迄于万历中公安派兴起之前。从反映明代文学发展阶段性来看,"盛明"同"明代文学的中期"相比,用语更简明,表意更丰富。我们未尝不可将它与"初明"、"晚明"组合起来,用于研究和教学。  相似文献   

2.
试论晚明作家对张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岱是明代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受晚明作家徐渭、袁宏道、钟惺、谭元春等人影响最大。从思想观念和生活追求上看,张岱也与晚明作家,特别是徐渭及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等人多有相承相似之处。张岱的文家成就主要表现在小品文创作方面,他把这种文体推向了完美与纯熟的境界,这跟他继承晚明公安派、竟陵派作家小品文创作传统,学习他们的优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代,随着明朝与北元—蒙古诸部关系的演变,明代学者的蒙元史学著作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明代前期,明朝采取恩威并举的外交策略,与此相应,出现了贯彻和反映这一策略的《元史》。以《元史》修纂为中心,出现了诸多续补、改编、补正元朝史事的著作,推动了明人蒙元史学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土木堡"之变为节点,明人的蒙元史学编纂发生了由战记史学作品向边镇志书的转变。明代后期,随着女真势力的崛起,明人的记述重心又发生了由"九边"向"东事"的转移,对相关蒙古诸部的记载往往附着在对女真的记载之下。  相似文献   

4.
唐佳红 《社会科学》2023,(2):63-76+178
明代的“中旨”由于从未形成确切的制度规定,因而更多体现为一种基于明人政治观念与现实诉求而变化的可塑性认识而非固定的文书形式。在明代政治情境下,“中旨”具有内外两层政治意涵:一是作为王言象征的权威性与纯粹性,经由明代君主专制体制而得以确认;二是其名称中隐含与外廷相对的“非制”性,与阁票形成一种自明的对举关系。明代的中枢体制以皇帝为中心,由宦官、内阁、六科、部院构成一个亲疏降杀的层级体系,内廷与外廷的观念易受内阁倾向扰动,由此造成明人对中旨与票拟的矛盾态度,有异于学界的一般认识。中旨具有祖制合法性,在明代政治实践中多被作为一种政治话语为各种政治群体所利用。自晚明内外日益暌隔,内阁的内转趋势加强,中旨几成内外沟通的唯一手段,其在士大夫追美明初面议的前提下也被赋予王言的意义,在门户之争中发挥作用。联系明前期的面议君裁体制的崩解与随之而来的中枢权威的失落,晚明士人对中旨体制的体认,或可视为儒家理想诉诸祖制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王颖 《北方论丛》2010,(3):25-27
明代中期"心学"理论的发展影响了晚明小说的潮流和风尚,在"主情"、"性灵"的文学理论大行其道的同时,晚明绝大多数文人都坚持,文学对真心真情的追求不能逾越儒家传统伦理的范围。明代文人认为小说具有"劝惩教化"价值功能,尤其是通俗小说作品,对于教化百姓知晓伦常道理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明会典》和《明史》关于给事中人选来源的记载多有歧异之处,反映了明代给事中选任制度演变及其实践中的复杂性。明代给事中的人选经历了一个“多途—单途—多途”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给事中选任逐步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对人选要求日益提高的过程。其中,由“多途”到“单途”的转变,与明代选官由“三途并用”向专重进士的转变过程是一致的,体现了给事中与其他官员选任的共性。由“单途”转变到“多途”,是在遵循总的选官趋势前提下的提升,体现了给事中选任的特性。中晚明时期,通过限定资格条件、行取、访单、考选等制度设计,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将才识优长、行政经验丰富、政绩卓著的行人、推官、知县等选拔进给事中群体。包括给事中在内的言官成为导致明亡的重要力量,与中晚明以后内忧外患导致的国家中枢权力结构深刻调整,以及这种调整所带来的政治动荡有根本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代史馆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明代史馆及其所修史书,史家议论颇多。明代王世贞曾说,“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可谓滥觞。清人也以为,“明修《元史》两次设局,毋怪乎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所论如此,几至明史馆于死地,以至后人以为明史馆果真“不修起居注,不修国史”,连修实录也“无一定的制度”了。 明代官修史学果真如此草率,明史馆修史制度果真如此可悲吗?还是让我们先从明史馆产生的背景、其机构变化的过程以及修史的特点入手,把握住它在史馆发展史中的部分轨迹之后再作议论吧——这对于明史和史学的研究都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不论官方还是私家均注重对宋代历史的研究.明代的宋史研究始自明初,延至明末而热情不减,在同期旧史研究中,是一种突显的史学现象.探寻其学术背景,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首先,由正统观而引发的旧史重修活动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色,明人为明正统而重修《宋史》;其次,明人不满元修《宋史》之芜杂讹缺,为求真求实而进行宋史研究;第三,时代思潮的演进促使明代的宋史研究,由秉承程朱道统致力于考述程朱理学世系而走向经世致用,使宋史研究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展开,迎来了宋史研究的繁盛.  相似文献   

9.
周骅 《船山学刊》2012,(3):112-116
晚明佛教的信仰形态,呈现出儒佛互渗、净土独盛、佛典流行的新特质。晚明佛教并不是处在衰落之中,而处在由正统的"出世宗教"向近代"入世宗教"的转向之中。这种世俗化转向,是明代皇权的强化、僧伽组织的变革、士绅阶层的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合力。晚明佛教的世俗化转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构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社会与文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社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变体,在正德前后明代社会、文化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特色,自明代中期以后,社会、文化开始出现转向,诸如社会流动的加速、朝政的宽大与舆论空间的扩大。一至晚明,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思想、文化更具“活力”与“多样性”,进而与世界性的近代化历程桴鼓相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明代官修鉴戒史书的特殊性,一是明代官修鉴戒史书数量多,针对性强,针对面广;二是明代官修鉴戒史书与其他鉴戒史书相比,在内容和性质上明显不同,本文称之为劝惩性史书。本文还考察了明代统治者对史学鉴戒功能的态度及其与高度集权政治的关联,试图通过分析明代劝惩性史书的社会效用,来探讨史学的学术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瑞龙 《学术界》2006,(3):296-301
晚明清初的学术思想,一直是比较引人关注的话题.将明末清初作为一个学术史时段来讨论,大致不出以下两种情况:一、因研究明末清初的某个或若干个思想家,在追溯其师承关系时,往往不得不追溯到晚明;二是在讨论清代学术的渊源时,也不得不从晚明学术寻找其学术"基因",如研究清初的经世之学,便会从学术史自身发展的角度,将其归结为对晚明王学的反动;而研究清代盛行的考证学,则可追溯到明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晚明的浮世绘”的长篇巨著《醒世姻缘传》,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对中国小说作了全面评述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没有提到它.长达一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以家庭生活和官场生活为中心 反映了明代广阔的社会生活.胡适称它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是“研究十世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民生苦痛、宗教生活”的必备之书,胡适的话不是过誉之辞,但仍未引来人们时此书的青睐.本文试从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部巨著所反映的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以后至晚明,和社会结构同步变迁的是,人的心理和审美心理结构。共同的审美心理和意识的汇合,遂形成为特殊的群体意识——审美思潮。晚明的审美思潮的有机表现方式存在于理论和作品中间。诚然,小说、戏曲等审美样式得其风气之先,而在散文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奠定了晚明散文美学的特殊性质和形态。  相似文献   

15.
刘开军 《江海学刊》2014,(3):157-165
晚清报刊上的史学批评文献主要包括商榷型专文、史书广告和新书评介三种类型。商榷型专文多出自史学精英之手,它塑造了晚清史学批评史的主要脉络,引领了史学革命的风潮。史书广告在商业宣传之下仍透露出较强的史学批评信息,是史学常识与史学思想在一般知识阶层中的延伸与扩张,更是一座丰富的史学批评资料库。新书评介的第一属性是学术批判。晚清报刊设置这一栏目,使得新书评介跻身于和经济、学术、教育、军事诸栏目平等的序列,为史学批评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舆论空间。报刊凝聚了清末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史学争鸣的平台;还加快了史学批评的传播速度,缩短了批评者相互回应的周期,同时也为史学批评印上了清晰的时间印迹。  相似文献   

16.
<正> 由中国明史学会和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1992年9月中旬在曲卓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围绕明代文化开展了认真讨论。这次会议规模虽小,但涉及内容却很广泛。现将会议主要议题简要概述如下: 一、明代文化的特点和地位。与会者一致认为明代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过去传统的史学研究偏重政治史、经济史、制度史,而文化史显得异常薄弱,虽然近些年有些学者开始重视文化史的研究,但仍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明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成熟期,在  相似文献   

17.
晚明的游记及相关资料表明,明代人们出游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出游时间点上奉行择日之俗.同时晚明张扬个性的时代风尚在旅游时间行为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反季节旅游行为增加.旅游时间的选择方式影响到旅游空间分布,强化了晚明旅游北轻南重的不平衡格局.  相似文献   

18.
晚明社会险恶、国史不兴,知识群体忧时愤世却又无法找到救世之途,只得借助于野史笔记这种思想资源来表达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民间参与史事记载和历史评价反映平民社会走向成熟之际官方史观与民间史现的趋同.晚明史学"实录不实,野史不野"的独特景现正是对这一趋势的践行.野史笔记风行于世有利于自我意识觉醒、史家个性张扬、记事领域拓宽和主体权力扩张.  相似文献   

19.
周睿 《东南学术》2005,(2):99-104
本文对以往书法史某些流行的重要观点提出质疑,试图通过对"浪漫主义"西方文化内涵的分疏以及明代史和明代哲学的考察,对中晚明书法变革的内在思想原因重新进行阐释:在准确把握心学的基础上透视它对中晚明士人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道德人格气象对书法审美风尚的改变,对传统二王帖学模式的强烈冲击和改造.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历史的人文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德建 《中州学刊》2008,(3):174-178
明代的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明代的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性,建立了以理、事、辞为核心的复古理论.而史学文学化和心学化史学观的形成,则最终导致文学复古运动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