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进平 《天府新论》2010,(3):151-154
学术期刊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位的独立,从选稿、编辑到出版都独立运作,不受外力干预;二是风格的独立,即不受学术思想、观点、人物、流派的影响,独立展示自己的学术风格。一个学术期刊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能由编辑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通过编辑出版过程来构建,构建独特的学术风格就是构建刊物生命力。编辑的自主性,即编辑在学术成果的鉴定、审选、编稿过程中不受干预地自主判断,即所谓的"责任编辑"制。编辑的自主性是学术期刊保证学术质量的重要基础。要保证编辑的自主性,应注意编辑与学者在学术素养上的区别:一是学者与编辑不同的知识结构导致的思维方式的差别,二是学者和编辑需要不同的知识信息储备。编辑以其特有的职业思维来判断文稿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编辑的职业化比学者化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问 :克剑先生 ,我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对您作学术访谈。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谈起 :从您的《自选集》的目录看 ,您把您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作“中学”、“西学”、“马学”、“困思”等篇 ,依我看 ,这样分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治学风格。您是否可以先就您的这一治学格局说说您的治学动机?答 :简括地说 ,我选择治学这条路 ,首先是为着自己心灵的安顿 ,此外 ,也对民族的学术命运有一份承诺。我想在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以自己的方式 ,以一个中国学人的姿态 ,对纠结中的民族文化出路和世界文化危机问题作点有价值、有担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 ,您在文论研究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个性与风格 ,而您的学术道路最初却是从美学起步的 ,请问您的学术起点是如何确立的 ?●说来好笑 ,我偏爱美学的种子 ,最早似是马、恩无意播下的。所以说“无意” ,因为马、恩虽有其美学思想 ,但终非美学家。但我神往于斯的原始契机 ,委实源自于马、恩。记得是在毛泽东说要读马、恩原著那年 ,我正在故乡一个依山傍海的村落养病 ,颇爱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是用两只眼睛来读马、恩的 ,当一只眼晴读出马、恩的革命家本色时 ,另只眼睛却执拗…  相似文献   

4.
O杨国荣教授,您是上海哲学界(尤其是中哲史界)一位功底扎实深厚、研究涉面甚宽、学术成果颇丰、崭露自己独特治学风格的著名中青年学者,也是本刊多年的老作者之一。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渐渐呈现多样的发展趋向,您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颇具特点。能否请您先谈一下您的学术传承、受业背景?我的治学之路始于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历史虽然不很长,但其传统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40年代的清华大学。当时的清华大学哲学系汇聚了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等哲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实在论的影响,并十分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实践的需要,把人的个性问题置于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大多侧重实践对人的个性的呼唤上,忽略了有关基本理论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个性的内涵问题.本文试图在评析目前有关个性的哲学定义的基础上,揭示个性的哲学内涵.一任何范畴的规定,都受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该范畴所属的学术领域,二是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人的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它在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中有不同的规定;即使在同一学科中,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也有不同的内涵.根据  相似文献   

6.
童潇: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接受我代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对您进行学术访谈.我想,这次访谈也是我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后学向您求教的一次难得机会,还请您能多加指点!李老师,您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翘楚,也是中国中青年社会学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性人物.我一直认为,您的学术经历是您这代学者中十分丰富的一位,一方面,您是南开大学"黄埔一期"学员,是中国社会学恢复招生后自己培养的首批学者,您在农村和城市都曾经做过扎实的社会调研;另一方面,您又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在法国——社会学学科的发源地——拿到博士学位,接受了严格的法兰西式的社会学学术训练洗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您身上,我常常会感受到您有某种"中西合璧"的研究底气.我很想听一听您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 ,它有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和语言风格。我们哲学思维的个性 ,也就是我们哲学理论的价值。我们的哲学并不仅仅是我们的 ,它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 ,总有许多人为的框框限制我们的思想。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就应该从中国的历史情况和特有的文化形态出发 ,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的哲学传统 ,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哲学精神 ,理解中国哲学的特有价值。中国哲学的价值 ,主要就在于思维的独特风格和理论的特有意境。发扬中国哲学的传统 ,认识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钟教授,您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经济学家,在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和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有不少精彩之作,也参与过不少政策研究和讨论。媒体称赞您在人民币国际化、新巴塞尔协议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是国内较优秀学者。您能否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术传承?  相似文献   

10.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01,21(4):25-32
林非散文创作持久的热情和动力,与作者的思想理念相关,也与他对学术文化背景、学术功能和自我价值的反省有关,还与他对散文浓郁的兴趣和研究联系在一起。大致说来,林非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后期,80年代进入开创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为发展成熟期,近几年又有了新的开拓和深化。但总的来说,林非散文具有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强调真情实感,注重文化理性反思,偏重典型细节的刻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林非散文个性之形成可能受到鲁迅和卢梭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正> 与鲁迅独特的人格、经历和思维方式相联系,他对中外文化的价值判断取向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而且与哲学观、社会观显著的质变形态不同,前后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较为稳定的文化观的个性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选择、继承的,而对待西方文化,则是在肯定吸收中改造扬弃的。当然,其中也有过激或片面之处。但是,一方面我们不会无视其主客观的局限而刻意回避它,另一方面,也不应因此局部而否定它整体上的科学性和认识价值,因为这是中国100多年来的文化发展史作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吴老师 ,近几年来 ,您在学术研究上一直致力于阐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我的这一判断是否准确 ?●是的 ,大致如此。我近期的学术致思主要集中在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上 :在当代的历史和哲学语境下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依据马克思的哲学去领悟当代世界 ,以求切中当代社会问题的核心 ,从思考这两个问题出发 ,试图在存在论根基处揭示和阐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探讨现在似乎逐渐热了起来。不过我觉得 ,您很早就提出这个问题 ,而且在论著或讲课中对此都有自己的阐述思路 ,令人耳目一新。学界对您的研究成果的重视也颇能…  相似文献   

13.
陈先生 ,众所周知 ,您非常幸运 ,曾亲炙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这样的中国哲学大师 ,从他们那里 ,您都接受了哪些训练 ?●在哲学史研究上 ,上世纪 80年代前期 ,也就是 1 978到 1 985年 ,我受张岱年先生的影响很大。张先生教人最强调“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这是一种实证的治学精神 ,强调对古典文本的客观了解。另一方面 ,在哲学史的研究中 ,张先生与冯友兰先生注重逻辑分析 ,也就是所谓“辨名析理” ,这种方法对我影响也很大。这实际上也是上世纪 30年代清华学派的风格 ,注重概念、范畴的解析 ,但是这种分析与那种建构式的逻辑分析是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李先生 ,我曾经为我刊的“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访问过多位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学者 ,而他们都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工作 ,今天来访问您这位学术型的出版人 ,我感到很有意义。在您将聪明才智倾注于出版事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 ,我们惊讶地注意到 ,您的学术成果也很丰硕 ,诸如学术论文、学术散文时时见诸报刊 ,所涉及的领域 ,则有敦煌学、宋史、辞书学等等 ,今年 5月 ,您又出版了一部题为《敦煌话语》的著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 ,颇获学术界和读书界的好评 ,我建议我们的访谈就从这本书谈起吧。●好的。《敦煌话语》是在我的…  相似文献   

15.
追求有思想的学术王元化,许纪霖许:由您主编的、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林》目前已经出了4卷,据说卷5、6也已编好,年底可望面世。据我所知,《学术集林》以其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厚实的学术底蕴在海内外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为主编,您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吴老师 ,在全国中青年学者的理论研究中 ,您的否定主义理论不仅别具一格 ,而且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据我所知 ,用自己的逻辑起点来建立理论体系 ,在全国文艺理论界 ,并不是很多的 ,我很惊讶并钦佩您的理论勇气。我首先想了解的是 ,您为什么这样去做 ?有否你特定的学术思想承传背景 ?●这个问题我在《答〈民族艺术〉主编》等文章中已有所涉及 ,这里可以做一点补充。就是我不像一些学者求学就业始终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 ,学术路向比较固定 ,风格也有明显的师承关系。我本科在南京大学就读 ,硕士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 ,博士在复旦大学就读…  相似文献   

17.
王老师,您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过极左和动乱的年代,这对一位学者来说可能是意味深长的,也可能会在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留下印记。所以,我想请您谈谈,诸如您的家庭、您的导师、您看过的书,对您触动最大的在哪里,对您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学术生涯,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茅盾在其文学批评活动中呈示出的思维品质,具有独异的个性化特征。这种思维个性,是其审美个性与批评风格的重要构成和突出标帜。探询这种思维个性,对理解茅盾文学选择与批评的文化心态,把握茅盾所标示的社会的文学批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检视茅盾的文学批评,我们便会发现,它具有这么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价值特性,二是实践特性。 从五四时期起,几十年来,茅盾高张“为人生”的文学大纛,努力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积极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成为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在这方面,他不仅身体力行,以其大量的现实主义创作,跃居为现代小说史上的社会剖析派的代表,而且,在文学  相似文献   

19.
陈老师,很高兴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对您进行访谈。认识您很多年,读过您不少研究成果,也了解您不少经历和故事。我想,一个学者早期的求学经历可能会与他此后所走的学术道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就让我们先从您早期的学术经历开始吧。这些不同阶段的学习经历带给您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O李教授,您为求学深造,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来到“东方明珠”的上海,除了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有显著差异之外,想必在学术科研方面也有不少变化吧?@确实如此。上海的学术氛围,使我的学术领域有了更大的拓展。在桂林我主攻先秦史专业,而在上海我的研究重心已兼及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方面的研究,以及宗教史、宗教学、和平学的研究。研究面显然开扩了不少,这是因为上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诸如学术人才济济、文化基础雄厚、资料档案丰富等。O能否谈谈您的学术成长和发展过程?@可以。早先我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念书,导师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