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新疆历史学会联合筹办的“中国《突厥语大词典》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0年 1 0月 1 0日至 1 2日在乌鲁木齐市昆仑宾馆举行。参加本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北京、南京、西安、兰州以及新疆各地各民族从事《突厥语大词典》研究工作的代表共 1 30人 ,会议收到论文 70余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克尤木·巴吾东等同志给大会发来贺信贺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敦夫、自治区人大副主任米吉提·纳…  相似文献   

2.
《候人歌》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首原始诗歌,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初》: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歌辞只有一句:“候人兮猗!”但它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最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通过反复“延扩”内容,加强表现力是原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大量的有关论著中都可找到很多只有一句的原始诗歌。故《候人歌》作为一首完整的原始诗歌早已得到古今很多学者的承认:清杜文澜将它收入《古谣谚》,闻一多《神话与诗》、郭沫若《屈原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它屡有称引。他们都充分肯定它的完整的诗歌性质,这是很富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3.
一《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历来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南”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其影响较大的有五种意见。 (一)南化说。《毛诗·关睢序》说:“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郑玄《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陆德明的《毛诗音义》也说:“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等,均从此说。 (二)南音说。《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说到了宋代颇为流行,王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一文说的“旦日,客从外来”之“旦日”,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以及《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课本》均注释为“明日”。我认为此注似不妥。据《甲骨卜辞:“戊旦湄,至昏不雨。”(《邺初》33.3)旦与昏相对成文。《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旦与暮相对成文。旦是日出,昏、暮是日入。《说文解字》说:“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是则旦乃日出地上也,  相似文献   

5.
论伊尹的出身及其在汤伐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初的伊尹,在先秦古籍和甲骨卜辞中均有显赫的地位。《尚书·君》云: “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古本《竹书纪年》云:仲壬“命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尚书序》又说:沃丁“既葬伊尹于毫”等等,大概都是可靠的。在甲骨卜辞中称伊尹为“伊”(《京》3892)、“伊示”(《续存》下766)或“伊,(《粹》828),伊是其私名,尹是其官名,所以卜辞中又有所谓“多尹”。卜辞中又称伊尹为“黄尹”(《前》1·51·5)、“黄”(《乙》3037),亦即《诗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建筑史上,楚国宫室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典籍中,“楚宫”就以楚式宫室的专名而彪炳于史册。《诗·鄘风·定之方中》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补充或印证了历史文献,为研究楚国的宫室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对乐府是否“立”于汉武帝时期有关争论的简单回顾  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最早源于班固。他在《汉书·礼乐志》中说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 ,祠太一于甘泉 ,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 ,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 ,采诗夜诵 ,有赵、代、秦、楚之讴。”在《汉书·艺文志》和《两都赋序》中也有相似的说法。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也说 :“暨武帝崇礼 ,始立乐府。”郭茂倩在《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中亦曰 :“乐府之名 ,起于汉魏 ,自孝惠帝时 ,夏侯宽为乐府令 ,始以名官。至武帝 ,乃立乐府。”直至 2 0世纪七十年代之前 ,学者们多取此说…  相似文献   

8.
关注的报刊及方式日 期被关注文章题目作 者刊 期责任编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复印 2 0 0 2·1论范文澜在 2 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地位陈其泰 2 0 0 1·5田卫平《新华文摘》辑目 2 0 0 2·1宋仁宗朝缓解财政危机的失败王晓薇 2 0 0 1·5田卫平《新华文摘》转载 2 0 0 2·1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命运 (专题讨论 ) 朱寿桐丁亚芳 2 0 0 1·5孙秀荣《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复印 2 0 0 2·1日本工业的系列化特点及其启示祝晓光 2 0 0 1·6王改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复印 2 0 0 2·2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周中之…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借警幻仙姑之口提出一个有关“好色”的命题——“好色即淫”说,而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四有“《国风》好色而不淫”论。“好色即淫”还是“好色而不淫”,似乎成了一桩有待了断的“公案”。  一、“好色而不淫”论与先秦文化中的“好色”观  其一,先秦儒家承认“好色”是人的一种天生“情性”、自然人性。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第14简:“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①《孟子·万章上》:“好色,人之所欲。”《荀子·性恶》:“目好色,耳好声……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也。”其二,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0.
“爱”在先秦典籍中,只见于《诗经》、《楚辞·天问》及《尚书》,其他经传及子书均不用。本文考察《诗经》和《天问》中出现“爱”字的诗句,归纳其用法规律,并据此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训释。“爱”在《诗经》中的第一个用法是疑问副词。《鄘风·桑中》:“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四句诗一问一答,“爱”之为疑问副词甚明。郑《笺》以“于何”释“爱”,至为确诂。《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旧解释“爱”为“曰”为“聿”(如  相似文献   

11.
周公事迹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先秦史两千年,周公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虽然人们常将其与文王、武王并论,但事实上,周公的历史地位远在文王、武王之上。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著名史家夏曾佑更说得具体:“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夏曾佑《中国古代史》1935年版,第31页)周公的历史地位如此显赫,倒不是因为他“制礼作乐”,为中国礼乐艾化先,而是人们认为他在政治上辅佐成王,尽君臣之义,为后世君臣名分立下了一座丰碑。《苟子·儒效》载:  相似文献   

12.
近岁缘工作之故,时检《辞源》(新版),有所疑则笔录之,久亦盈囊.今辑出数条,略加董理,以就正于大方,不敢日必是,故名之曰“疑误”云尔。一、释义之误[郢都]春秋楚都.1、楚文王十年自丹阳迁此.至昭王十年,吴师入郢,楚迁都于鄀。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参阅《水经注·沔水》.2、楚文王迁郢,后九世平王立别宫,亦称郢。故址在江陵东北。参阅《资治通鉴·三·周赧王十六年》.案:“郢都”有二义。一义为专名,即《辞源》所云之“春秋楚都”。此郢亦被称为“纪郢”(见《史记·楚世家》)、“南郢”(见《越绝书·吴内传第四》、《新序·卷四》)、“哉郢”(见安徽寿县出土之。“鄂君启节”、湖北  相似文献   

13.
关注的报刊及方式日 期被关注的文章题目作 者刊期 (以页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 2 0 0 4·1P14 9数字化时代 :人类感性方式的第三次革命齐 鹏 2 0 0 3·5P4 5— 4 8《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复印 2 0 0 4·1P3— 12中国古代设馆修史功过得失略论陈其泰 2 0 0 3·5P15 7— 16 6《光明日报》摘要 2 0 0 4 3 2B③人格缺陷与韩信之死刘玲娣 2 0 0 3·5P195— 197《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复印报刊资料·新思路》摘要《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复印《新华文摘》辑目2 0 0 4·1P2 0— 2 22 0 0 4·1P33— 342 0 0 4·1P…  相似文献   

14.
夏澍耘 《船山学刊》2003,(4):165-167,87
诚信之德,作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传统美德,被视为立人之道与立政之基,是维系社会秩序、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道德。诚信之德源远流长,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发人深省。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诚信问题的探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此时“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当时的人们认为敬神必诚意,才能免遭祸患。《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周易·乾·文言》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  相似文献   

15.
试论“春秋笔法”对于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本是古代史官记事之书:“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班固《汉书·艺文志》“左”、“右”互误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以春秋代序为一年,从而以“春秋”为纪年史的专用词语,先秦时期,已经十分普遍。当时各个侯国都有“春秋”,《楚语》申叔时论傅太子之法有“教之《春秋》”,即教之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的五行说与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行”与“气”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源远而流长的概念。本文仅就它们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和融合作一些探讨。一“五行”的观念可能起源很早,在《尚书·甘誓》中就有:“有扈氏威海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明确标明“五行”为水、火、木、金、土字样的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关于《洪范》产生的年代,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引起很大的争论,近年仍有学者认为它还是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这一段话,从表面上看,理由很充分,而实际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所说的中国古代的疆域,只是春秋时期的疆域。而不能说明虞夏时期的地理。春秋时期中国早已进入文明社会,而虞夏时期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所谓军事民主制时期。例如《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曰“诸侯”,曰“万国”,只是译成后世的  相似文献   

18.
房瑞丽 《江淮论坛》2005,(2):146-150
通过《左传》“赋诗”、“引诗”及诸子著作“引诗”和《竹书·诗论》,再现先秦时期的三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引诗”系统、“评诗”系统。并详细分析这三大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丰富先秦时期的《诗》学风貌。  相似文献   

19.
转摘报刊及方式日 期被转摘文章题目作 者刊 期责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2 0 0 3·1P12 0 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姜晓萍李文星 2 0 0 2·4田卫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2 0 0 3·1P12 2重新评价农民战争的历史价值邓京力 2 0 0 2·4田卫平《社会科学报》摘要《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复印2 0 0 3.1.9③2 0 0 3·2P73论民办教育的改革效应 赖德胜李亚琪 2 0 0 2·6王改弟《文摘报》摘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文汇读书周报》摘要《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摘要《新华文摘》辑目2 0 0 3.1.2 6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以理囿情”观念寇养厚1《尚书·舜典》的"诗言志,歌永言",最早提出了诗歌的“言志"问题。在先秦时期,"志"与"情”当然有微别:前者主要指人的志向、怀抱、理想,偏于理性范畴,重在表现人的社会性,如孔子说"各言其志"(《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