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季剑青 《云梦学刊》2007,28(2):25-30
从理论立场上来说,汪晖始终关注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力图在充满各种悖论的现代中国思想中勾勒出复杂的现代性图景(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并将其作为反思当下的思想资源;从这一立场出发,汪晖发展出“个人同一性”和“历史同一性”的方法论,注重思想家及思想运动内部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而在此“同一性”中又着力强调其内部各种悖论性的思想因素。思想借此获得了某种活力和紧张感。汪晖的这种注重整体性和“同一性”的方法,意在使现代中国思想不仅仅作为被动的研究对象而存在,同时还要成为反思当下的思想资源。在汪晖的方法论中,渗透着他鲜明的理论立场,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学术自身上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汪晖理论立场和方法论之间的纠葛,源于作为专业研究者的汪晖和作为文化批评者乃至思想者的汪晖两种身份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2.
1989年那场巨大的政治风波过后不久,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登陆,启蒙主义成了文化界“锣鼓”再敲、“戏幕”重张的祭品,被中国后学家们大笔一挥,宣判了死刑,开始了对“现代性”歪打正着的批判。1990年代后半段起,中国知识界对“现代性”话题兴趣愈来愈浓,现代性言说也由起初对西方理论简单随意的套用,逐渐向有价值的理论介绍和反思方向挺进。不过,虽然参与现代性问题讨论的知识人不少,但客观地说,相对真正达到系统性和深刻性的,也就汪晖一人。尤其是他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发表以后,将相对散漫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现代性建设没有完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就缺乏合理性.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主要为后殖民主义和国学思潮.后殖民主义认为中国的启蒙主义运动是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产物,国学思潮认为儒家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弥补甚至取代现代文明,它们都具有反现代性的倾向.为了建设现代文化和现代学术,必须批判这两种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4.
“祖国母亲”这一看似自明性的称谓,恰恰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凝成的一个饱含国人情思的短语。我们发现这一隐喻系统是一个“现代性的后果”,它的生成与流变关联着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诸如西学引入、民族国家想象、妇女解放、革命等重大问题。在1949以后的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母亲与祖国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隐喻关系,为适应现代性的国家叙事,母亲也被固化为至高无上的圣母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就是“追求现代”,而达致“现代”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叙事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叙事主体。民族国家叙事的多元性和矛盾性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文化认同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6.
学术传真     
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旷新年在《文学评论》2 0 0 3年第 1期撰文认为 ,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一种现代的“世界观”,是一种新的话语和历史实践。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是与“西方”遭遇的结果 ,“西方”和“中国”共同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同一性的创造 ,“新中国”的想象和创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创造和建构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中国现代文学在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根本的变化。科学在当代的处境柳延延在…  相似文献   

7.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一川 《河北学刊》2005,25(5):150-158
本文尝试探讨中国现代性的特征,认为中国现代性应当有属于自身的独特标志即特征,这构成中国现代学的焦点性问题之一。陈独秀对“近代文明之特征”的思考及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有关“现代性”的“动力品质”的分析值得借鉴。中国现代性具有五个显著特征:(1)地球模式的引进表明中国人的宇宙模式发生巨变:从“天地之中”转到地球之一国;(2)民族协同观的生成显示了中华民族与地球上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从上等民族到世界多民族之一员; (3)制度转型论的实施显示中国从古典文化帝国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并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制度;(4)道器互动说体现了生活价值层级的改变:从以道制器到道与器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作用;(5)人权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人的个体人生体验发生改变:从帝国臣民到国家公民,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选择的困窘。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探讨中国现代性的特征,认为中国现代性应当有属于自身的独特标志即特征,这构成中国现代学的焦点性问题之一。陈独秀对“近代文明之特征”的思考及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有关“现代性”的“动力品质”的分析值得借鉴。中国现代性具有五个显著特征:(1)地球模式的引进表明中国人的宇宙模式发生巨变:从“天地之中”转到地球之一国;(2)民族协同观的生成显示了中华民族与地球上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从上等民族到世界多民族之一员;(3)制度转型论的实施显示中国从古典文化帝国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并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制度;(4)道器互动说体现了生活价值层级的改变:从以道制器到道与器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作用;(5)人权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人的个体人生体验发生改变:从帝国臣民到国家公民,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选择的困窘。  相似文献   

10.
杨春时  朱盈蓓 《中州学刊》2007,1(2):230-235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五四”以前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滥觞阶段,形成了三种倾向: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古典主义,反思、超越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这三种文学潮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也影响了“五四”及其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抗现代性的暴力,同时也对现代性的伤痛经验进行弥合和修复.而在普遍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中国提供了现代性实践和反思现代性的不同经验,从“五四”对“现代性”的全面引进到80年代的“现代化”成为全民意识形态,中国自身的现代转换和中国知识者对现代的反省,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80年代中期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化寻根”那种既内在于“现代性”又“反现代性”的文学书写,再次显示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  相似文献   

12.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5,1(12):83-85
本文以《新青年》作为考察对象,探讨“五四”现代话语是怎样形成的。文章认为《新青年》的现代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确立,文体的创立。《新青年》同人以西方文化资源作支撑,而且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出现代性的因子,以此展开人的确立、文体的创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双向动态建构。文章还反思了《新青年》现代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并不存在什么“反现代化”的问题 ,而是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标本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作一种深度的反省。徐复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他认为 ,“现代文化的性格”的弊端在于 :只重视和发展“科学世界” ,而忽视和拒斥了“价值世界”。现代人的“价值世界”的失落 ,最为凸出和最为关键的 ,是“思想”的困境与危机 :“科学世界”的过分膨胀所起的整合———异化作用 ,使现代化时代成为了“不思不想的时代”。他进而对中西文化的价值作了新的衡论 ,主张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掘出那些西方近现代文化所缺乏而又必需的生存智慧 ,以改善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 ,使现代人类走出现代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张志忠 《文史哲》2006,1(1):80-86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备现代性而受到冷落和摈弃。实际上,中国的现代进程,具有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品格,在相当长时段里,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心的。相应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是对现代民族共同体和未来中国的独立强大的热烈想象,以及热切认同和赞颂。这一特性与世俗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反思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徐建勇 《江淮论坛》2012,(5):100-104
现代性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歧义纷呈,莫衷一是。究其根源,从纵向上看,就在于现代这个概念其主要内涵是属时的,处于动态之中;从横向上看,在于相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由于发展程度迥异,各自处于不同的情形之中。因此,现代性这一现代或现代人的性状,就是动态中的连续的点状,犹如一连串不规则的省略号。尽管如此,现代性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核却是一定的、不变的,这就是新与旧的对照,并从时间、价值、存在、对立等向度上表现出来。而思想上的现代性概念,更是思想家们依据现代性的性状所提出或设想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阐释原则.其根本立场就是“我们要现代”。  相似文献   

16.
民族国家确认了现代性政治的身份主体,而政党政治则是政治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中国的政党政治发轫于国家“自我”意象的转变,并通过革命承载着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国梦”蕴含现代性的要义,中国政党政治须通过自身的现代性来实现“中国梦”的现代性。中国国民党对西方政治现代性的仿制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暂时性终止,“中国梦”实现进程受阻。中国共产党承继了政治现代性建设,通过革命完成了民族国家建构,通过规范政治建制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现代性。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其主旨与“中国梦”的内涵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在未来政治建制过程中,中国政党政治需要通过国族建设增强自身的民族性,通过法治建设增强自身的公共性,从而为全面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张均 《东南学术》2006,4(3):38-45
现代中国文学之现代品格是近年学界人言人殊的焦点论题。本文在当前个性主义论述与民族国家想像两种主要论点之外,着力凸显了普遍历史的建构这一重要的现代性叙事生成层面。普遍历史的叙事结构源出于启蒙理性。作为个人主体与民族国家主体的必要表述模式,它普遍存在于西方与非西方的“现代”文学之中。这一模式源起于晚清文学,在五四传统与左翼传统中得以曲折展开与日益丰富。它通过对叙事中个人形象、族群形象及其价值的历史化建构,深刻地影响了晚清至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抒情现代性”是王德威继“晚清现代性”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学术范畴.一方面,它的命题与问题意识直接来源于普实克、夏志清、李欧梵等人代表的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它借鉴了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上世纪中期在北美和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开创的有关中国古代的“抒情传统”的思考.王德威尝试将二者嫁接在一起,重构现代中国的情感结构与文学谱系.“中国抒情现代性”接续了他在“晚清现代性”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将对“中国现代性”的寻找由晚清延伸到中国古代——进一步拓展到中国思想与情感的内部,表现出海外中国研究者对文化多元主义、“后学”、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理论等在内的当代西方人文思想的回应,同时也表现出这一代海外中国研究者独特的文化乡愁.虽然无论是以“抒情”这一西方诗学概念来描述中国古代美学传统,还是以“抒情”对“史诗”的对抗来描述现代中国历史,王德威都面临着一系列知识难题与思想陷阱,但王德威的“抒情”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半殖民语境 ,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张力下成长 ,不能依据线形发展观来否认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五四”反传统反儒家其实并非真正反对传统与文化本身 ,他们实际上是反对这种文化被专制统治利用后所形成的政治体制。启蒙与现代性在中国生根之后就一直处在与封建王权思想的激烈搏斗之中。在巨大的民族危机的阴影下 ,启蒙被悬置 ,现代性意识也止步不前甚至全面倒退。  相似文献   

20.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在内涵上具有同一性。人的现代化这个范畴是和社会现代化相对应的提法,内容就是指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那种人的现代性。只是在习惯上,“人的现代化”侧重于整体目标与过程的表述,“人的现代性”侧重于品格、素质的表述。对于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经典著作中有着精辟的论述。恩格斯曾指出:东方民族“把新的军队按欧洲方式加以划分、装备和教练,远不能算是完成了把欧洲的军事制度引用于落后民族的工作。……主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主要的困难在于:需要造就一大批按照欧洲的现代方式培养出来的、在军事上完全摆脱了旧的民族偏见和习惯的、并能使新部队振作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