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当前学术界对行政问责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如火如荼。本文从行政问责在我国的独特运行环境——压力型体制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对行政问责问题进行研究。在对等级问责、公民问责、媒介问责三种问责模式进行详尽阐释的基础上,揭示出了行政问责的实质:中央、地方、民众间利益博弈的工具。并进一步对当代我国行政问责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柯蓝 《决策》2008,(4):86
行政问责制度在我国启动以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完善行政问责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要建立真正的长效的行政问责制度,需要从构建行政问责体系等方面入手。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具体来看,我国在行政问责制构建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行政问责主体单一目前,我国行政问责主体虽然正逐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08,(27):12-12
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全面推行行政问责,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现实生活中,我国行政问责推进迟缓和操作扭曲并存,行政问责存在行政责任界定不清、行政问责依据缺失、行政问责程序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李军鹏最近撰文指出,目前,我国行政问责的可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4.
基层行政乱问责表现为"背锅式"问责、"箩筐式"问责、"任性式"问责、"灭火式"问责、"全盘式"问责等问题,严重削弱了行政问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呈现问责泛化与异化。基层行政问责应实施具有时、度、效特征的精准问责,同时要对乱问责进行积极治理。要进一步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完善法律与制度为精准问责提供有力支撑,对基层干部实施激励与问责并行的刚柔并济管理,从而真正展现行政问责的价值,在基层形成良性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1,(30):19-19
7月22日,《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正式公布.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全市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出现不履行、违法履行、不当履行行政职责等共计26类违规行为.都将被行政问责。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视角下行政问责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社会强烈关注的行政问责事件为背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按照为什么要行政问责、问哪些责、由谁来问责以及怎样进行问责的逻辑,在理性经济人、资源稀缺性假设下,通过对行政问责中存在的政府失灵、问责内涵、问责主体、问责原则的理性分析,最后提出笔者关于行政问责建设与完善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网络问责的负面效应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态,网络声音成了现代社会重要的舆论来源。与此相适应,作为行政问责中异体问责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问责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问责亦不例外。一方面,网络问责促进了我国行政问责文化和责任行政理念的形成,推动了行政问责制度化的进程,壮大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掀起了我国行政问责制发展的崭新一页。自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行行政问责制,各地纷纷出台问责办法,高举问责利剑",铁腕问责"让一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者丢掉了乌纱帽,但"问责秀"、"假问责"也时有发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行政问责办法是行政问责行为实施的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内地六个省市现行的行政问责办法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日趋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却会常常碰到制度伦理缺失、“问责”执行官员的道德伦理缺陷、问责主体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及咨询机构缺乏等瓶颈问题。因此,我国需通过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树立“问责”执行官员的现代行政伦理意识、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和建立行政伦理咨询机构、追求问责氛围的伦理化等相关对策以致力于更好的发挥行政问责制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正>从各地开展的行政问责案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责异变的问题,这些问题形成问责缺陷,阻碍了行政问责的全面推行和深入发展。如何促进依法问责、科学问责,努力构建科学合理、公开公正、惩处有力的行政问责体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行政问责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行政问责随意化、简单化、扩大化,不区分具体情况、不分原因地一味追究责任,则有可能挫伤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积极性,背离依法行政、依法问责的既定方针。一、当前"问责风暴"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行政问责与政纪处分的关系不明确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六种方式。然而各地行  相似文献   

12.
汪博 《经营管理者》2009,(20):303-303
在非典危机中启动的问责制,已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逐步发展,开始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本文诣在总结我国行政问责制发展的历程,鉴于我国在问责中存在问责法律体系不健全,权责关系模糊,责任难以界定位、公民参与意识的淡薄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应从加强问责机制的立法,明确权责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行政问责救济制度等角度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克服问责制面临的困境,使其发挥预期功效。  相似文献   

13.
行政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违法或不当行为追究责任的制度。我国的行政问责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问责主体单一,问责的法律制度仍不够完善,权责难以界定,问责标准不够明确,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积极性不足.因此,应该加快行政问责的制度化建设,实现问责主体多元化,严格划分权责界限,厘定问责标准,加强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制度化,以利于行政问责制的逐步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加强行政问责制建设是加强公共安全事件管理和维护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通过加强行政问责文化建设、完善行政问责的法律制度、强化异体问责、建立公开、畅通、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等几方面来加强行政问责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行政问责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行政问责随意化、简单化、扩大化.不区分具体情况、不分原因地一味追究责任,则有可能挫伤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积极性.背离依法行政、依法问责的既定方针.  相似文献   

16.
行政绩效问责是行政问责制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政府绩效水平的考察,对未达到绩效目标的政府组织及其公务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是行政问责制的深化和发展。行政绩效问责把问责制与政府绩效相结合,对政府行为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功能。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行政绩效问责的相关理论,对其产生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行政绩效问责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中国特大安全事故行政问责回应性的分析模型,并在这一模型框架下,借助于搜集到的1998~2016年的一些特别重大安全事故的案例,运用SPSS 20软件,采用LOGIT分析方法,检验了事故死亡人数、事故类型、媒体关注度等对是否有副厅局级以上人员被问责的影响。研究发现,纸质媒体关注度对是否有副厅局级以上人员被问责的影响不显著,而网络媒体关注度对是否有副厅局级以上人员被问责的影响显著。这一探究表明,中国特大安全事故行政问责回应性有待改进,安全事故行政问责不仅要回应网络媒体,也应当回应纸质媒体。  相似文献   

18.
朱莲茹 《经营管理者》2009,(22):260-260
在全球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的浪潮下,强化政府官员责任和构建责任政府,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趋势之一。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我国在建设责任政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存在诸多问题并造成了不良后果。本文就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内容、意义,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问题,以及完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39):16-17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2008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称,"要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2008年要选择部分省市和国务院部门开展试点,加快实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2008年9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表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并严厉批评"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  相似文献   

20.
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是为了使履行政府职能的公共管理主体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自实施以来,其控制成效和发展势头表明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但是,行政问责制的问责主体缺失、问责内容有失公正、问责标准不明、问责程序不科学,尤其随着问责官员悄然复出,人们对问责制的可信度提出质疑,从而也表现出了其存在明显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