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汉语"去+VP+去"句结构类型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VP+去"句是近、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现代汉语对它的讨论仅限于"去"在句子中表义的虚实上,而对这一句式产生时代及其发展还没有涉及到.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近代汉语"去+VP+去"句结构类型;2.近代汉语"去+VP+去"句产生时代及其发展;3."去"的词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表事物颜色属性的单音节形容词,而且是单音节形容词中很重要且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红"为个案,考察"红+N"二字组合的语义结构关系,能初步建立汉语单音节形容词和后现名词性成分组合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为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论述"有"与谓词的组合,如"有增加、有区别、有调查、有担心、有来往、有纠缠、有吃"等.考察了进入"有+VP"组合的"VP"的语义类,阐述了"有+VP"的句法语义特点,分析了"有"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化,并且指出<现代汉语词典>对"有"的释义需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日语空间名词"うえ"与汉语方位词"上"虽同形近义,但仍有细微差别.为抑制容易发生的母语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从语义、句式、名词的场所性等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的语义丰富宽泛,"うえ"的语义相对狭隘,带有诸多限制条件;句式上汉语常用介词结构"在…上","うえ"则多附加助词"に""で""を"等;相当一部分的日语名词本身带有较高的场所性,致使."うえ"使用频率不如"上"高.  相似文献   

5.
主导文体是一种文本语境,影响着人们对词语的选择、对语义表达方式的心理设想和词义组合、聚合的整体构造方式.汉语主导文体所营构的文本语境理应成为考察汉语词义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参数".文言和白话这两种汉语文体,在各自占据主导地位以及二者嬗变交替之际,都深刻地影响了动态词义在语境中的实现方式和汉语词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副(程度)+名"框架在义形上都实现了增殖1.语义名词外延包含性状性;2.句法与程度副词直接结合;3.语境存在诱导实现性状义的背景."副+名"的效能值为实现语义增容、句法增殖与语用的增效.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动词"打"的语义泛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打”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但研究者对其语义泛化的机制及过程却较少涉及。纵观“打”的泛化过程 ,首先以其语义特点为基础突破了“动词 +受事”的典型组合 ,在与表结果与目的的组合产生的“作出、产生”义基础上逐渐模糊其实体动词特征 ,从而与多种类型成分相组合 ,语义趋于泛化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逐渐增加的拉丁字母词,对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影响。增加了新的文字,即拉丁字母;增加了[v]等新的语音及[si]、[ti]、[vi]等语音组合;词汇中出现了大量字母缩略词;语法上用ing词尾表示持续;修辞上把字母用于避讳和摹形。  相似文献   

9.
汉语"跑"(V跑+O)和英语"run"(Vrun+O)的认知基础相似,具有可比性。汉语"V跑+O"语义配置格式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英语"Vrun+O"语义配置格式,且语义关系复杂。当转换为英语时,不仅涵盖英语语义配置格式语义之所指,也涵盖"run"之外的所有"跑"义动词,部分词义还投射到移动域之外。从语义认知和翻译的角度来看,汉英"跑"义动词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英汉翻译中,应注重两种语言词语的生成理据、应用之道和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汉语中副词强势语的认知分类和语义特征为根据,对汉语中尤其是一些报刊和口语中流行的"副词+非度量性形容词化名词短语"的表达法从副词强势语的语义含义、"误用"现象的认知分类和语义表征以及"误用"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理论依据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种表达法虽在语法类属上出现跨类"误用",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又具有合理性;虽为误用,却很流行,给语言增添了多样性和新奇性。  相似文献   

11.
从范畴化角度看,汉语复合词的语义功能是实现次范畴化,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为“范畴特征+范畴”。汉语复合词的从属成分具有分类性,凸显范畴特征,范畴特征可以分为对比特征、标记特征和突出特征三类。复合词的核心成分表示范畴,但表示不同层级的范畴。不同类型的范畴特征语素与不同层级的范畴语素组合,实现汉语复合词不同层级的次范畴化。  相似文献   

12.
从"专名+通名"和"通名+通名"区别考察汉语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的产生与发展可知:"专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萌芽于先秦,发展于西汉与中古汉语阶段,成熟于近代汉语阶段。"通名+通名"表人名词凝结式同位短语于近代汉语阶段出现并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在时体分类和对时间看法上存在的差异,使英汉语时体分类和语义解释难以一一对应,因而对汉语时体进行语义解释不能直接延用英语的语义解释方式,而必须对汉语时体的语义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中间语言形式化地描述语义特性,才能有效地解决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时体处理问题.汉语的"了"、"过"、"在"、"着"、"起来"和"下去",在语义上相对应,是常用的典型时体标记,以它们为例进行语义对比分析,以时态逻辑为形式化描述手段,较好地体现了汉语时体之间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4.
汉语动词发展至今,已经突破了起初的语义、语法、语用的范围和功能,组合模式已经扩展,其后的宾语,语义、语法关系也出现了多种情况.“吃”类词,是汉语最基本的词汇,构成较完善,成员语义分布较细致,组合能力强,语义、语法、语用的演变程度最大,其现代用法,是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的留存,分析其搭配模式,可窥见动词语义语法扩展的路径及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代汉语流行结构“零X”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遭遇到"零X"结构,"零X"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其中的X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尤以双音节为最多;在"零X"结构中,"零"与X的组合有一定的选择性,X在词性上多表现为名词性和动词性的词或短语;"零X"结构在句法功能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论X为何性质,"零X"结构在句中可直接作谓语中心语;"零X"结构在语义表达上多数是比较明晰的,但随着人们对该结构类推使用的增多,我们注意到某些"零X"结构的语义表达呈现出复杂性,我们在理解和运用中应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邮电大学公共日语选修课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综合调查了193名学生对164个词语的认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词语的语言和传播特征.研究发现,日本ACG文化的影响是这些词语得以传播的深层文化原因."汉字借用"类词语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符合度高的词语的认知度高;"意译"类词语由于均经过了符合汉语规则的改造,认知度普遍较高;"音译"类词语认知度总体较高,但其中需要有较高日语水平才能理解的词认知度偏低."拉丁字母借用"类词语中的"英语字母借用词"在认知度上普遍高于"罗马字借用词".  相似文献   

17.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魏书》、《宋书》的写作语言分别为当时的北方通语和南方通语。对二书进行比较发现:二书任职语义场成员与其他词语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动词+官职名称"、"动词+地名"等,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但二书任职语义场除了共同的成员"为"、"历"、"作"、"参"、"解褐"、"兼"、"领"、"行"、"录"、"摄"、"带"、"假"、"署"之外,《魏书》还使用"典"、"位",说明其主要通行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在《宋书》中使用而在《魏书》中罕见的"临"、"……行事",主要通行于南方地区,这就明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二书都使用具备新兴义的"历"、"带",可见北朝汉语的趋新程度并不逊于南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当代汉语中一种新的短语结构"打……牌"(以下称"打X牌")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与篇章功能.就其形成机制而言,"打X牌"首先模拟了原型词"打牌"的语义和框架,伴随着"打"、"牌"以及这一结构的虚化,形成了"打X牌"短语结构.这其中既有语言自身演化的规律--隐喻机制的作用,也有语用需要的驱动;此外,"打X牌"在篇章结构中也有其特殊的功能."打X牌"因其结构能产性强、表义简洁丰富而广泛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差异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式"与"非形式"、"物称与人称"、"焦点视与散点视"等三个不同的侧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与分析,认为英语重形态、汉语重语义;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句子多为"焦点视"而汉语句子多为"散点式".并从不同的语言系统及其不同文化的成因进行了比较,解释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基于Brown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比较英汉条件句使用上的异同。句法位置上,条件标记if只能居于句首,而"如果"既可位于句首,也可位于谓头;语序安排上,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语序都是"条件小句+结果小句"。两种语言也有"结果小句+条件小句"的语序,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语序在英语中高达31%,而在汉语中却不足0.2%;语义约束上,英汉条件句一般都需要携带[+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在实现主观化的手段上,两种语言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