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君 《中国藏学》2007,(2):113-117
清朝末年,赵尔丰在川边实行兴学、屯垦、开矿等新政,前后7年时间。其在川边的兴学“汉化”措施多被后世治边者和研究者所诟病。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察这一段历史,认为赵尔丰的川边兴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更高一层的国家意识,而非简单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基础之上;赵所采取的排佛尊儒措施,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而非简单的文化偏见。相反,当时所采取的种种与乡土结合的兴学办法,更表明了赵尔丰川边兴学之目的并非民族同化,而是力图把现代教育在当时条件下向康藏地区延伸。  相似文献   

2.
魏红珊 《民族学刊》2019,10(6):61-70, 127-129
风云激荡的近代“川边”,历任主政者的川边治理成效殊异:赵尔丰籍“平康三策”,锐意进取,开拓出广阔的川边境域,成功践行“固川保藏”方略。尹昌衡藉个人英雄主义维持短暂的绚烂;其后走马灯式的镇守使无法掌控川边局势,失地溃败;颇具政治韬略的刘文辉,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稳固川边,促使西康成功建省。34年的川边治理为现代西南边疆治理留下了鲜活的经验教训,川滇藏结合部需要新的边疆治理统筹。  相似文献   

3.
代维 《民族论坛》2013,(8):61-64,75
十九世纪晚期,边疆危机加深,赵尔丰奉命经营川边藏区,在川边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旨在增强清政府在川边地区的控制力以稳定边疆。改土归流内容广泛,影响深远,其中尤以经济方面措施成效显著。赵氏以鼓励垦荒,大力发展农业入手,积极兴办工业,并不失时机的整顿边地金融市场,改革传统徭役制度。赵氏经济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某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减轻了边患,为川边藏区的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八八九年撒拉雍珠领导的农奴起义同治四年瞻对划归藏属是川边藏区形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来国内各地区的行政区划是由自然疆界和政治历史发展形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在康区中部领有一块属地,这便在当地民族之间,在川藏统治者之间,在中央王朝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激化各种矛盾,成为后来川边一系列社会动乱的根源。光绪十五年(1889年)终于爆发了撒拉雍珠领导的瞻对农奴起义。大约在光绪十三年后,新任驻瞻藏官叫青饶策批,此人的贪酷比其前任有增无减,他支持其子坚参扎也和头目四郎汪堆残酷压迫瞻对人民。长庚在光绪十五年十二月《藏  相似文献   

5.
赵君 《中国藏学》2008,(2):11-17
川边藏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可以说是西藏的大后方.在"清末新政"改革中,清政府为了实现"固川保藏"的目的,派赵尔丰在川边藏区实行了包括近代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在这场被称为"改土归流"的近代改革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除科举、广兴学校的历史潮流,在川边藏区大力推行近代教育改革,通过采取广办学堂、劝谕藏民子弟入学等措施,普及了文化,推动了川边藏区和西藏地方近代教育的兴起,对安边御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张荫棠、联豫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经过清末赵尔丰改土归流,川边土司政治影响力逐渐式微,在民国时期逐渐向地方乡绅转变.此间,川边土司一方面依然依靠传统的藏传佛教力量维护其在地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与藏传佛教寺院因各种利益关系产生矛盾.民国时期川边土司与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冲突体现在“大白事件”和“朱倭土司与灵寿寺械斗”事件,调节这一时期川边土司和辖区外相互没有政教隶属关系的藏传佛教寺院的矛盾,倚重于国民政府以政治调处结合军事威慑的调处机制化解双方矛盾.国民政府对双方矛盾调处的掌控力不断加强,成为民国时期土司与藏传佛教寺院矛盾调处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7.
一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订立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纷纷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鹰瞵虎视的英帝国主义自夺得印度之后,为了独霸我国西南广大地区,势必要掠取西藏和川边藏区作为它前进的基地。因此,西藏和川边藏区被  相似文献   

8.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清末民初时属“川边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西康建省后,属西康之康属地区。故也有“川边”、“康区”之称。该区教育渊源流长,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开发甚晚,初始于清末“川边改流”之际。其历史大体可划分为清末“兴学”、民国的颓废与复兴、新中国的大发展三个时期。一、清末“兴学”(1907—1911年) 1.清末兴学前的藏区教育  相似文献   

9.
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传教士叶长青(James.Huston Edgar,1872~1936年)是清末民国时期川边传教布道的重要人物,著述颇丰,在人类学、地理学、考古学、宗教学等方面有一定建树.他还对川边嘉绒藏族和白石崇拜宗教信仰进行过考察.经研究考证,他的中文名字为叶长青,国籍为澳大利亚.从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第四章第五节"川边"内容的出处来源看,编辑存在有疏漏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0.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是我国近代史上,也是藏族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这次改流,是以“凤全事件”为导火线,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面展开的。因此,深入研究“凤全事件”这一课题,不但对研究“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有所帮助,同时也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论述颇多,使我受益非浅,可又觉得一些“定论”实不敢苛同,确有待商榷之处。本文冒昧地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1.
何达 《民族学刊》2021,12(3):87-93, 104
乾隆年间,先后共有七位将领担任成都将军一职。七任成都将军在川边地区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清政府的一系列边疆教化政策;继续实施朝贡贸易政策,协助派遣川边地区土司轮流觐见;及时传达清朝中央谕旨,宣扬中央相关政策;统筹规划川边地区的驻兵进行屯田,以促进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都将军在治理川边地区时推行清政思想,采取刚柔并济、恩威并用的治边措施,增强了川边地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维护了川边地区的社会秩序,创造了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在成都将军设置之初,两金川地区平定之始,成都将军针对川边地区的治理,多侧重于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川边地区的屯兵驻防、清政府政策的推行等方面;在川藏边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时期,治理侧重点则在于以前期的治理为基础,逐渐处理和完善两金川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该地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清末赵尔丰督边与民国刘文辉主康时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康区黄金矿业开采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因为受制于当时康区政治环境、社会风气、治安问题以及开采技术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康区的黄金开采还存在很多方面的困难,这些因素阻碍着康区采矿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即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清政府对川边藏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在川边地区广泛兴办学堂。这在客观上加强了汉藏交往,促进了这一落后地区的开化,也为以后西康省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对研究清末川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所帮助,同时也是研究近代川藏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川边,即指原西康省辖区,主要为藏族居住地。川边界于川藏之间,南接云南,  相似文献   

14.
赵尔丰以屯垦、通商、开矿、练兵、设官、兴学为"经边六事"在康区全面实施新政,现代文明风尚、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和国家政治制度等开始植入康区,康区民众的国家认同观念日益增强。随着汉人群体涌入康区,汉藏民众之间的互动日渐频繁,深化了康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5.
公 元农 历期 代89龌 历 摘 耍1878戊 寅光绪四年出 生农历 6月 28日生于云南赵州华藏寺(民国后改名凤仪县),现为大理市凤仪镇芝华村18791890己 卯庚 舆光绪五年光绪十六年112在家中读启蒙书籍及伊斯兰教经典,参加力所能及的农活1891189 8辛 卯戊 戌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四年gg读经、史、子、集(经即四书五经)中秀才1901辛 丑光绪二十七年23补了凛,当凛生19041905甲 辰乙 巳光绪三十年光绪三十一年gg地方保送,官费去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19061907丙 午光绪三十二年28东京:留东清真教育会负责人之一丁 未光绪三十三年29毕业于东京振武学…  相似文献   

16.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的瞻对归属事件,从起初"收回"归四川倾向到最终裁定"赏给"西藏地方,清廷及其官员经过争议及反复权衡,争议实则反映了清廷在内外矛盾之中的筹边思路冲突。以颇具雄心而积极"经营"的鹿传霖被开缺四川总督为转折标志,说明1897年的清王朝内部在"赏给"西藏瞻对裁决之中,"怀柔"甚至"无为"的筹边思路被认可被执行。最终的裁决结果为清廷统治者根据历史"情势"的一个判断。  相似文献   

17.
向玉成 《民族学刊》2014,5(6):11-17,92-94
近代外国人留下了大量关于川边社会经济状况的实地考察资料和文著,翔实甚至“琐碎”地记载了大量关于川边社会经济、宗教、民俗、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资料。本文结合相关中外文献资料,主要从茶叶贸易、货币问题、乌拉制、社会经济生活四个方面,梳理近代外国人笔下的川边社会经济状况。近代外国人涌入川边,其主要的战略目标不外乎入藏与打通印缅一扬子江流域,同时,这一战略还源于经济上的考量。因此,近代入川边游历考察的外国人,无论在知识探索、地理考察、社会经济考察等方面,其背后无不充斥着其各自国家利益的角逐。对近代到川边实地游历的外国人著述加以考察,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上述“战略轨迹”,以及川边社会经济生活从汉区到“边地”过渡之特点。  相似文献   

18.
清末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回族马吉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马吉符,字竹君,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回族,马依泽公入籍中华35代裔孙。生于清光绪二年,故《怀宁马氏宗谱》(光绪二年丙子修订本)上有名。父祚绵,字儒珍,沈耽经史,隐居不仕,曾任《怀宁马氏宗谱》(修订木)校对。吉符少时,读书过目成诵,稍长肄业于安庆凤鸣书院(今安庆四中旧址),弱冠,为清末优附贡生。 吉符为文词藻遒丽,结构谨严;又刻苦自学而通晓英、日二语;博览群书,盱衡时势,而志在外交,深受堂伯维(马总)(祚遐)器重。时维(马总)与清末四川提督马维琪有金兰之雅,特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命吉符赴蓉晋谒维琪,遂入幕为宾。维琪观其文而赞其志,倚昆甚深。次年,清驻藏大臣咨请川省选送能胜任对外事务,才堪重任之得力人员赴藏襄助,维琪  相似文献   

19.
徐君 《西藏研究》2007,(2):10-15
清政府晚期为了达到“筹边援藏”、“固边图藏”的目的,在川边实行改土归流与新政,而“利交通、速文告”便是其中的重要施政之一。为此,清政府在川边与西藏之间采取了辟治道路、安设店栈、改革乌拉制度、设立塘站、架设邮政线路等措施。文章对相关的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认为清政府实施的开通“边路”等开边新政措施不仅深得边地民众人心、促进了川边藏地的发展,更是川边藏地现代化的先声,同时,对于整个西南边疆尤其西藏地方的稳定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末川边改革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川边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和清末西藏实施新政密切相关。清政府在川边进行改革,既是为了抵御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也是为了解决川边存在的问题。从进程上说,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内容上讲,它包括政治上改土归流,建置府县;经济上鼓励垦荒,兴办厂(场)矿;交通上修筑道路,办理邮政;文教卫生上创办学堂,设立官药局,改革旧的风习等。这一切有利于川边地区的杜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