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词“彼”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古人称代词非常繁复,尤其第三人称。文章就先秦时期比较典型的代词“彼”作了调查,力求从中发现“彼”字的用法,确定“彼”字的语法地位,以期对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先秦代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3.
由副词的意义发展而来,“相”具有了代词的特点,可代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语法上相当于代词作宾语前置之状况,代词作前置宾语自有其因,同样,“相”作宾语亦有其由.而且“相”具有代词的其他属性.  相似文献   

4.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汉语中,"弗"作为一个一般性的否定副词,它的语法意义并非单纯地体现在用于省去宾语的外动词和介词之前.在先秦不同时期的各种典籍中有大量的例子表明,它不仅可以用来修饰带有宾语的外动词和介词,甚至还可以用来修饰内动词、形容词以及状词.因此,"弗"字既不是"不之"的合义,也不是"兼摄了代词宾语的职能",它不可能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的宾语的否定词".它是一个单纯的否定代词.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中,“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语法特点同“此、兹、斯、之”相同,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作定语时,一般只表指示,用作主、宾时,则兼表指示和称代。这都与“兹、之、此、斯”相同。但是,在春秋早期以前,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有一个不同于其它指示代词的特点。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指出:“‘是’作宾语,在上古文中,有时倒置在动词前,《诗经》这类句例不少,  相似文献   

7.
先秦否定句中“否+代宾+动”结构的语法特点韩学重先秦汉语否定句中,当动词宾语为代词时,就产生了特殊的语法现象,即“否+动+代宾”结构与“否+代宾+动”结构两种不同的语序同时并存。关于这些问题,以前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两种语序的差别性及其语法特点。这两...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殷墟中不用“其”作人称代词,可见它不是和“余”“汝”等人称代词同时产生的。“其”可能先用作指示代词,然后发展为人称代词。这种用作人称代词的“其”字,大都表示领属关系,作宾语。下面拟讨论人称代词“其”的发展与用法。  相似文献   

9.
壹前言贰通论部分值得商榷的问题一、上古汉语有系词 (一) “是”字在光秦就有系词的用法 (二) “非”字在上古是系词二、上古汉语否定句的两种句式同时并存三、前置宾语后的“是”字、“之”字不是“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四、“其”字并非只能作定语,也不等于“他的”五、“之”字并非只能作宾语六、关于“之”和“焉”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相”字有互指和偏指两种用法,这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相”字偏指时的词性问题上,各家的看法就很不相同了,有人认为是副词,有人认为是代词。认为是副词的人也承认这时的“相”具有称代或指代的性质和作用,因此便出现了“指代性副词”、“称代性副词”、“代词性副词”、“副词活用兼起代词作用”、“省略宾语”和  相似文献   

12.
在《左传》一书中,“焉”字共出现886次,除了作疑问代词115次、作形容词词尾及句中语气词13次、作前置宾语的复指代词一次之外,用于句末共757次。本文试通过对“焉”字前面的述语性质和句子语气的分析,考察全书句末“焉”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连”字是介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连”字的词性,自从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特介提宾”这一说法以后,“连”字作介词的说法就广为流传,直至今天仍然很有影响。许多讲语法的书和文章都持这种看法。吕叔湘先生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到国语句子的分析》一文中说:“这个连字算什么词呢?除名词、代词、形容词它决不是之外,其余的都有点拉得上。”最后吕先生还是“仍然作为介词”处理的。(注)以后的语法著作大都陈陈相因,沿用此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定量统计基础上 ,通过历时与共时对比 ,对《三国志》人称代词“之”和“其”的用法作了考察和描写 ,着重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在语法功能、格位分布和使用频率上的发展变化 :“之”主要沿袭上古用法 ,否定句中作宾语完全后置 ;“其”功能扩大 ,可作句子主语、宾语、兼语 ,作宾语和兼语可与“之”互用 ,呈现出取代“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湖北黄梅话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梅话属“楚语” ,语音、语汇、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讨论黄梅话的人称代词 ,首先介绍了黄梅音系简况 ,然后依次对黄梅话的三身代词、旁称代词、己称代词和统称代词进行了详细描写 ,揭示了黄梅话人称代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拙作《〈尚书〉“弗”字用法研究》的姊妹篇。试图运用比较法把《尚书》的“朕”字进行词义比较和语法比较。词义比较说明“朕”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原初并非只是君主自称,非君主也可以自称,但在有文字记载的上古典籍,特别是《尚书》里,很多是君主自称。“朕”与“身”同音共义,表自谦,君主自称近似“孤王”,“寡人”,秦始皇二十六年以后便把“朕”据为君主自称。但在方言里还微弱地保留着“朕”的原始用法。语法比较说明“朕”作主语比作定语为多,作定语又以作及物动词后面的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宾语的定语为主;“朕”一般不作宾语。从表数看,“朕”只表单数不表复数。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人称代词虽历经变化,却很少有人称代词既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作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本文就古汉语中“伊”字做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进行统计,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指出“伊”有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伊”字作人称代词时的移情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先秦能代表上古时期语言面貌的十一部经典著作,逐个分析其中出现的“尔”字,并对其用法做了详尽的考察和统计,同时整理了“尔”字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就古代汉语研究涉及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语法问题,指示代词“之”做宾语,有虚实两种不同的含义。虚义的“之”可用可不用,做宾语只是形式,否定语法界汉语有“为动”的说法。又。历来对古语“无或”二字连用要么不解,要么误解。作者从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上展开讨论。给人启发。又,《左传》名段“蹇叔哭师”中的“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一句,历代的解释都停留于字面,作者的说法令人信服。这是训诂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有”字有一种无定代词用法,它直接用在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前,在表示“存在”义之外,还有称代动词义所关涉的不确定的人、物或事的意义。“有”字的无定代词用法可在语义、语法两个层面加以证明。在语义层面,可通过以前后句、上下文相应词语印证,以对文印证,以异文印证这3种手段来证明。在语法层面,可主要通过以“有﹢动”结构式与动词“有”字的4种结构式“有﹢名﹢动”“有﹢动﹢者”“有﹢所﹢动”“有﹢所﹢介﹢动”及其转换式、等义式的比照来证明。经比照可知,“有”还表示名词的意义,证明“有”是无定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