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格语法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对格语法应用于汉语句法研究的具体情况做了分析;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非受事宾语,主张采用格语法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格语法理论在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分歧,其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格区分的不一致上。而分歧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家区分“格”的出发点不同以及格语法理论本身也存在的一定局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法形式的作用以尽可能减少分歧,同时,也要意识到格区分存在的分歧是必然的,在区分格时允许保持一定的弹性。  相似文献   

4.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汉语与藏缅语确有发生学上的同源关系,但这并不能成为汉语和藏缅语相似语法特点的唯一解释。通过比较汉语语法神摄与藏缅语语法格摄的异同,发现汉语语法的神摄和藏缅语语法的格摄大抵属发生学上的同源异流关系,二者处在原始汉藏语分化的不同层次;其相似的语法神摄,有的属于同源同流,有的则是类型学上的异源同流,而有的则是借代关系。  相似文献   

6.
角色参照语法是在格语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结构功能语法。汉语的非常规谓语结构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结构。角色参照语法对汉语的常规谓宾结构有很强的解释力。采用角色参照语法的小句结构对汉语非常规谓宾结构进行解释,并对小句结构中核心谓词的分类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7.
在藏语语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用于藏语八格(rnan dbje brgjd pa)中的第二格(rnam dbje gnyis pa)业格、第四格(rnam dbje bzhi ba)为格、第七格(rnam dbje bdun pa)依存格、时间格(tshe skabs)和动宾同体词(de nyid kjisgfa)等之中,从汉语语法来看,la don相当于汉语语法中的介词一类。由于两种语言文字的差异,在汉语介词的使用上和藏语la don的使用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此,在汉藏翻译过程中就要从两种语法的不同角度来处理,若果处理得当,就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否则就会出现歧义或错误。因此在汉译藏的过程中使用好la don也是很重要的.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8.
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自然语言语句的底层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动词的论元由动词周围具有不同格角色的名词所担任,构成复合表达式的部分表达式分为中心成分和非中心成分。格语法的分析是多分法的语法模式。在格语法看来,有时候句中围绕同样动词的名词性成分可多可少,动词的语法功能因此改变。汉语体现了格语法的动词中心思想,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格语句。动词双宾语现象和动词前和动词后的多重介词短语句皆是多分法分析的例证。汉语格语句中有不少的可选格名词,这样使得其中动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对格语法进行范畴语法的抽象,获得一种新型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中心成分和非中心成分的区分要求积范畴分为左积和右积;多分法的分析模式使得积范畴和函子范畴的论元是多元的,动词语法功能的改变对应函子范畴的论元增添。这种范畴类型逻辑系统的框架语义中的可及关系是非单一的,构建基于这种框架的语义模型,可以证明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马建忠以普遍唯理语法为原则,将西语的 cases(格)译作“次”,并移植到汉语。由于汉语无词尾形态,故马氏的“次”不能与“格”尽相吻合;但两者的精神一致,就是讲“实字相涉之义”。模仿西语的“格”而设的“次”,因为汉语名代词没有词形变化而无意义,这与黎锦熙、刘复为汉语所设的“位”是一样的。是外,马建忠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在语法实践上都没有将介词等同于西语的“格”,而何容在对待“次”与“位”的态度上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0.
汉语究竟是什么样类型的语言?汉语语法体系的真实面貌究竟是什么?已成为当代语言学,尤其是汉藏语言学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急迫的问题。汉语语法学在印欧系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已走了八十多年的路程。可是目前从西方移植来的一整套语法范畴(包括词类和句子成分)几乎没有一个是汉语语法上明确的类。这不能不使我们对袭用西方体制的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科学性产生深刻的怀疑和思索。近几年,我们在张世禄师的指导下,对《左传》的句型系统作了全面分析和考察,试图以此为基础,对汉语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一)汉语语法研究历史简述汉语语法的研究,开始得较晚。古人虽然也曾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研究,而且也有论著,如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但是,他们不是把汉语语法作为整个科学系统来加以研究的。把汉语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的始于马建忠。马建忠采取当时西欧极为盛行的波耳——瓦耶尔学派的语法理论,即以逻辑为语法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布依语里常见四音格动词重叠形式,布依族说汉语时直接用汉语的语言材料逐一翻译这种四音格词语,不仅把四音格词语的意义,而且还把其构造方式引入了汉语。而这些四音格词语在与布依族杂居的汉族中又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就是汉语对布依语语法的借用现象。在借用过程中,双语阶段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布依族中掌握布依语、汉语的双语人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介词和日语补格助词的语法特点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 ,介词大多数日译为补格助词 ,还可译为宾格助词、助动词和动词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代生成语法家Chomsky的观点,在名词的格(case)的深层结构中,格是一种语言普遍现象。世界上的许多语言(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之中,名词的格的关系是显性的。它可以从名词的词性变化中直接反映出来,但在汉语等一些没有词性变化的语言中,格的关系并不能从何性上反映出来。它只能借助于词序关系手段来体现。汉语中也存在生格关系代沉,它在解决汉语中多重主语的句法结构问题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Perlmutter(1978)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之后,语言学家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语义和相关的句法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回顾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对作格现象的分析和国内对作格的研究,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从句法/语义的角度探讨汉语存在着作格小句.  相似文献   

16.
语法化研究所采取的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其取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汉语的词法和句法教学,打通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之间的壁垒。这样既促进了语言学科的繁荣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17.
信息处理用藏文自动分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文自动分词研究是藏文信息处理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研究藏语形式逻辑格、语义逻辑格、音势论等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汉语的分词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藏语上下文语境,在不同藏语句子层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格切分用于句子结构层面,边界符判定用于短语切分,模式匹配用于词块切分,由此,提出了切分与格框架、标注一体化的藏语三级切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拟声词的问题,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都没有阐述过这个问题,就是在1956年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仍然没有提及拟声词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给拟声词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但在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和丁声树等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却重视了拟声词(他们叫“象声词”)的研究,在张静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承认了拟声词的语法地位,并把它列入形容词的范围。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拟声词有同叹词相近的一面,也有同叹词不同的一面,并把它归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论述涉猎广泛、独具特色。在他的论著中,论述到的汉语修辞格计有22种之多,不少是其他修辞学专著没有触及的。无论是讲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的修辞格,他都紧密结合汉语语法来讨论,与一般修辞学者的研究思路大不相同。特别是他讲现代汉语修辞格时,完全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讲修辞的著作"先从国外学习了一种体系,然后再在汉语中找例套上"的做法,而是以一部专书《红楼梦》为取材对象进行系统地研究,很少受西洋修辞学框架的影响,因此颇多创见,结论亦都符合汉语修辞的实际。王力先生对汉语对偶格的论述全面而深刻。他对汉语对偶格的论述,既有结构形式上的细致描写,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汉语的特点非常有启发意义。王力先生对汉语"省略"问题的论述独出机杼,所论内容远较普通修辞学著作要全面周延,揭示了汉语语法与修辞紧密关联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赠次系统地论述了汉语语法,揭开了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帷幕。一批学者紧随其后,先后投入汉语语法的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把汉语语法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汉语语法研究侧重于现代汉语。陈承泽提出了汉语中小句(主谓短语)作谓语之说;赵元任先生则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开一代新风,把西方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引进了我国;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三部各具特色的语法体系著作先后问世。新中国的成立,使汉语语法的研究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暂拟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