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施蛰存在创作上以爱伦·坡为标尺,着意展示幽深意境和怪诞风格。爱伦·坡讲述的只是某一恐怖的事件,读者带着猎奇的心态阅读,本来就期待不寻常的故事。施蛰存摹仿并超越了这种怪异小说,以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为原点,去展开心灵上的恐惧体验。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心仪的榜样,相隔百年的爱伦.坡的创作,为年轻的施蛰存树立了艺术追求的标尺,也给他提供了可供效仿并着意酿造的幽深意境和怪诞的风格。文章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死亡的书写这三个方面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的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从而可以认识到施蛰存比爱伦.坡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心仪的榜样,相隔百年的爱伦·坡的创作,为年轻的施蛰存树立了艺术追求的标尺.也给他提供了可供效仿并着意酿造的幽深意境和怪诞的风格.文章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死亡的书写这三个方面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的"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从而可以认识到施蛰存比爱伦·坡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6.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与爱伦坡两位作家都醉心于怪诞主题的文学创作。从创作渊源上看,施蛰存承认曾耽读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早期写过模仿之作。但笔者认为,只有当施蛰存的两个文集《梅雨之夕》和《将军的头》完成以后,其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之时,两位作家才开始了真正的对话与交锋。本文试图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怪诞的生成与表现。论文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超自然的美、变态的爱欲、死亡这四个方面层层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怪诞主题。  相似文献   

9.
以往关于《魔道》、《夜叉》这类怪诞的小说分析极少。只是指出它们对于人物的变态和病态心理作了一定程度的解剖和表现。这样的结论对于文本主题的开掘还远远不够。《魔道》是一篇极度寓言化了的小说,文本中种种隐喻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性文化的含义。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施蛰存的《魔道》,时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令男性人物感到恐怖的已不是“大哥”式的家长,而是“妖妇”城市情欲世界的征服者,她们令男性陷入一种人格与精神分裂的状态中。文本中这几个令“我”神魂颠倒、恐惧害怕的女性形象,有着从陈夫人、巫婆到埃及艳后的僵尸的流变,即从年轻、衰老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其中蕴含着作家及小说中的“我”对美人迟暮的恐惧。  相似文献   

10.
论《现代》中的“新感觉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现代》杂志。尽管他在《创刊宣言》中明确宣告,“因为不是同人杂志,故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但由于在此之前同刘呐鸥、穆时英、徐霞村、戴望舒等人有着共同组织创办和热心扶植《无轨列车》、《新文艺》的历史血缘,因此在他主持编务期间,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本人以《现代》为根基,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流派。应该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施蛰存主编着《现代》,刘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由早期的简单模仿,到受其影响更深从而转向怪诞小说的创作。但施蛰存小说的怪诞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怪诞,重在表现人类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大量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位作家。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石秀》进行解读,进而探讨石秀性变态心理及其原因。认为,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从《水浒传》里的神坛走了下来,变成了"人",然而却是一个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翟秋白美学观的集中反映──《“美”》的读解王文强读解《“美”》文,首先遇到一个写作时间问题。新老《瞿秋白文集》均未注明《“美”》的写作时间,而只说明依据鲁迅保存下来的作者手稿刊印,作者生前并未发表。不过,文中关于施蛰存的一段话,却可提供有力佐证。19...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作家心态学”角度 ,透过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历程 ,窥探其创作心态的变化 ,认为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心态表现为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由不断冲突到最终趋于统一融合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施蛰存与弗洛伊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潜意识和变态性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外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及无意识、潜意识之中。几乎每篇小说都写了主人公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和变态性心理,只是或浓或淡,或急或缓,浓者急者,便像精神病患者,行为怪诞荒谬,如魔鬼缠身;淡者缓者,也是性格异常,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施蛰存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态度是“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从而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小说。  相似文献   

17.
《将军的头》和《石秀》是三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代表性历史题材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正是对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施蛰存式书写,为此,将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这一人格分析理论的统摄下,细致研析文本,从而挖掘出施蛰存对以花将军、石秀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神性化去蔽的初衷,实现其还原生命和欲望以真实存在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四百多年前,施耐庵用白描手法在《水浒》中塑造了一个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起义英雄石秀.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现代主义小说闻名的施蛰存,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剖析石秀的种种言行的深层心理动机,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方法,在《石秀》中写了一个充满情欲并出现性变态的石秀.前者写石秀之勇,后者写石秀之恋.施耐庵的勇悍的石秀,有超人的胆识,精细的计谋,出类拔萃,光彩照人,对人物的臧否褒贬隐匿于人物言行之中.而施蛰存的痴恋的石秀,则把人物的变态行为加以特别展示,并深入剖析其内心的原动力,使其英雄行为与奸雄行为都得到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储安平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编辑和新闻出版家,施蛰存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卓有成就的编辑。储安平主编的多时事政治刊物,施蛰存主编的是文学艺术刊物。储安平“希望在国内能有一种真正无所偏倚的言论”,使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说话的地方”,施蛰存努力“要《现代》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大集合”,他们都企图通过编辑工作成就一份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思想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美特质与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