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景忠  梁之彦 《社区》2008,(5):50-51
民国三十四年二月,美国因为要苏联参战,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罗斯福总统与史大林订了雅尔达协定。我们当时为着要打退压境的强敌——日本,只好委曲求全,根据雅尔达协定,和苏联政府谈判,签订了中苏条约。在谈判的时候,美国方面有人主张:“要结束战争,必须苏联参加,要苏联参加,他当然要提出对他有利的条件,等到他提出之后,中国政府应该考虑给他好处。”……  相似文献   

2.
“不可思议”的“6·13”声明 1941年6月13日(星期五),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份由斯大林亲自起草的塔斯社声明,向国内外宣布:“据苏联所知,德国也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的条款,因此,苏联各军区认为,关于德国意图撕毁条约,进攻苏联的谣言是毫无根据的。至于最近德国军队撤出巴尔干战役调到德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行动,应当认为是另有原因的,与苏德关系无关。”次日,苏联所有报纸都登载了这份声明。然而一周之后,德国却真的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条约,不宣而战,向苏联发动了全线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了。战后,许多历史学家据此评价“6·13”声明,是苏联政府对当时国际形势所作的完全错误  相似文献   

3.
1937-1938年,苏联政府为了巩固其远东边防,以清除远东日本"间谍"为名,在顺利将朝鲜居民迁往中亚后,随即实施了针对远东华侨的清洗行动。一万多名远东华侨因此而被逮捕入狱,受到了种种非人的虐待。国民政府为了救助远东华侨,将他们中的大多数遣送回新疆。但受制于国民政府外交官员对苏联的移侨政策认识不清、中苏之间事实上的战时同盟关系以及苏联政府根深蒂固的"黄祸"思维,使得国民政府的遣返行动未能很好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由于缺乏天然的地理屏障、民族文化潜含分裂性、两次战争的惨痛教训以及紧张的国际环境等重要因素的影响,苏联历届政府都尤为注重边疆安全防御。苏联陆地边疆政策将安全防御置于首位,经济建设服从于安全防御的需要,也即苏联政府在陆地边疆区实施的防御政策与发展政策处在失衡状态。苏联政府注重发展边区的壁垒功能,抑制边区联系功能的发展。苏联政府的陆地边疆政策造成边疆地区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长期处在失衡状态,并最终导致苏联领土自行分裂。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和民族的同情与支持.抗战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号召全世界人民用一切方法组织对中国人民的国际援助.同时,为了让中国牵制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力,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在抗战初期,依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政治上、物质上和军事等方面给中国以有力支援.在战略决战时期,苏联百万大军出兵中国东北,直接参加对日作战.对加速日本的败降起了重大作用.抗战八年中,中国人民蒙受了重大牺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从而解除了苏联的东顾之忧.故中国的抗战也保卫了苏联,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苏两国毗邻,在友好的50年代,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有过很大的发展,60年代急骤滑坡、跌落。70年代缓慢回升,80年代迅速恢复和发展。目前中苏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形成了有中央级的政府间协定贸易(即所谓大贸)、省区级的地方贸易(即所谓地贸)和边境地区间的边境贸易(即所谓边贸)三个层次的格局。其中,中苏边境贸易和地方贸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有不少共同点。所谓中苏边境贸易,顾名思义,是指两国边界接壤的边境地区和边境城镇之间的贸易。所谓中苏地方贸易,是指我国各省、市、自治区(边境省、区除外)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联合公司等部门之间开展易货贸易。当前,中苏经贸合作关系。是在这三个层次中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评中苏关于中东铁路问题之交涉(1917—19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7—1924年的包括中东铁路问题在内的中苏交涉的焦点是先承认苏联政府并恢复正常邦交还是先谈判解决两国间的悬案问题。北京政府屈从于列强,无意改善与苏邦交,而苏联对中东铁路的政策前后不一,则是面对国内外局势而迫不得已的历史选择和必然的历史退却,并非意味着苏联承继沙俄政策,也不构成对中国主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8.
中苏友好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的一场全国性运动,政府一方面对民众开展关于中苏友好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在各领域聘请苏联专家。宣教活动是中苏友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改变民众对苏联的负面认识是向苏联学习的先决条件,也迎合了当时中苏两国结成政治同盟这个历史背景。上海在近代以来深受美国影响,所以1949年后首当其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秩序下被改造的对象。通过研究证明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展的中苏友好宣教活动相当成功,达到了政府的预期目的。新中国成立初上海民众根深蒂固的崇拜美国、敌视苏联的观念是如何被扭转的?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在此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苏友好宣教活动对上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场运动?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在利用档案、报刊和口述材料的基础上回答这些疑问。  相似文献   

9.
为了贬损和诋毁苏联政府的政策的声誉,现在策动了一场运动:即利用法西斯的宣传来证明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是正确的这一运动。希特勒是这样证明德国对苏联的进攻的正确性的: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必须要抢在苏联发动侵略之前采取行动。背叛了祖国,并沦为英国情报机构的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 ,是毛泽东为实现新中国与苏联结盟而安排的重要外交步骤。刘少奇的苏联之行 ,取得五个实质性成果 :一是通过介绍中国革命战争形势和新中国建国构想 ,使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大政方针有了全面了解 ,并给予充分肯定 ,从而改变了较长时期以来苏联对中共缺乏系统了解的局面 ;二是通过介绍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 ,婉转表达对苏联曾经干扰过中国革命的不满 ,使斯大林在坦诚致歉的基础上 ,承诺率先承认新中国 ,为新中国开国后立即取得合法国际地位 ,争取到强大的国际支持 ;三是落实了苏联向新中国提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若干个援助项目 ,为新中国的迅速崛起 ,争取到有力的外援 ;四是转达了中共关于处理中苏两党关系的原则意见 ,从而消除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胜利会变成“铁托式胜利”的担心 ,为后来两党关系一度基本正常发展和实现中苏结盟创造了必要的大前提 ;五是就处理 1 945年中苏条约提出供苏联选择的上中下三策 ,由此了解到苏联对处理条约问题的暧昧态度 ,从而为中共中央制定毛泽东与斯大林的谈判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刘少奇与斯大林所会谈的问题 ,正是新中国与苏联结盟谈判的预备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为实现中苏结盟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注意到,在制订苏联经济向市场过渡计划的一个方案的所谓“沙塔林小组”的信上没有苏联政府第二号人物阿巴尔金院士的签名。这一看来没有多大意义的事证实了在莫斯科流传的关于政府技术顾问与沙塔林小组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的议论。前者起草了雷日科夫在苏联议  相似文献   

12.
《中苏友好报》创办于1952年10月,是中苏友好协会的机关报,由总会机关负责编辑出版,全国发行,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作为中苏友好的宣传阵地,《中苏友好报》伴随中苏关系走过了"蜜月"时期,记录了中国人民对苏友好、学习苏联的全过程,是中苏友好的宣传者和见证者.但是,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出台后,随着中苏分歧的逐渐公开,这张以"友好"命名、片面宣传苏联的报纸,终因无法继续完成宣传"友好"的任务,于1957年3月30日出完最后一期,走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3.
《波茨坦公告》不是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公告是由杜鲁门、丘吉尔,蒋介石没有与苏联政府商讨的情况下发布的。其实质是美国要独吞战胜日本的果实。由于此时苏联所要求的对日作战的条件没有落实,所以苏联未在公告上签署。原子弹的爆炸,促使了苏联提前宣布对日作战,并发表声明加入《波茨坦公告》的签署。由此,苏联完全"恢复"了日俄战争中丧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东疆战争是张学良先生中年所做的三件大事之一。战争从1929年8月13日开始,经历了三江口海军之战、同江之战、富锦之战等战役,东北军民损失惨重,12月22日中苏双方签订《伯力协定》,苏联恢复在东北的权益,张学良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张学良为收复祖国领土主权的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1969年3月2日至17日,前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并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开火,中国边防军奋起反击,成功保卫珍宝岛。在各类报道中,来自俄方的相关资料寥寥无几。最近,俄罗斯军事学者弗拉迪斯拉夫·莫洛佐夫利用俄国防部中央档案馆刚刚解密的档案,披露了珍宝岛冲突期间苏联武装力量的行踪。没有特意向苏联方向开火按照莫洛佐夫的观点,长期性的中苏领土纠纷是1969年爆发珍宝岛冲突的主要原因,由于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协议,导致以乌  相似文献   

16.
在黄埔军校的创办过程中,共产国际、苏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最早向孙中山建议创办一所革命的政治学校,苏联顾问鲍罗廷直接参与了军校的筹建;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后,苏联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帮助,使学校渡过了初创时期的难关;黄埔军校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出色的政治教育工作,都深受共产国际与苏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以后,根据两个以前签定的未发表的秘密协定,苏联恢复了贯穿满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东铁路的大部分控制权。第一个协定是在1924年5月31日与北京政府签定的,第二个协定是在1924年9月20日与满洲的张作霖政府签定的。苏联政府签定了这些协定,尽管它再三承诺;将永不采取秘密外交它也恢复了俄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尽管一份1919年苏联宣言答应将这条铁路归还给中国。为了巩固在这条铁路的权力,苏联于1925年1月20日又同日本签订了协定,该协定承认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权力(控制权),同时日本默认苏联对中东铁路拥有充分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最近,前外交部官员李景贤回忆了当年中苏关系正常化背后几则鲜为人知的故事。中苏"老死不相往来"新中国一成立,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内需要的考量,就开始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苏联也因内  相似文献   

19.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中国军队击毁苏军坦克、装甲车等。苏军吃了亏,苏联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紧急约见美国总统国家安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中苏教育关系的研究是我国对外教育交流史的一个薄弱环节.最近20多年,研究者对中苏教育交流的途径、交流影响及反思角度对建国初期的苏联教育专家、留苏学生、院系调整、苏联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都做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成果.但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关于中苏教育关系方面的综合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