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博多祇园山笠行事是日本福冈夏季祭典的代表,更被国家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这个民俗事项在769年的历史传承中,有赖于日本政府、地方组织、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保护。博多祇园山笠行事同时也在当代日本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博多祇园山笠行事"的起源及其举办过程,并从中对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的特色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制定《文化财保护法》是其制度保证,利用神社为其举行提供空间保障,而狂欢化的节庆是其时间支持。此外,国家、地方和个人权责明确,积极参与,使民俗文化得以持久延续。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是以日本盂兰盆节为焦点,探索日本的"年中行事"(即一年中所举行的节日庆典)与佛教之间的渊源。盂兰盆节作为宗教节日,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举行,因其正处于一年之中,因此又称为中元节。对于日本来说在佛教节日传入之前,每年的七月份也有种种节令活动,但只有在佛教的盂兰盆会习俗传入后才为原始节庆蒙上宗教色彩,成为或复合成为宗教节日。1全文重点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年中行事"起源的方式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类;第二部分是日本在佛教传入之前的"盂兰盆"2活动;第三部分是与佛教思想结合之后的盂兰盆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阐述了广西壮族蚂拐节的基本情况、文化内涵及传承价值,分析了蚂拐节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指出了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文化保护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民族传统节庆被视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羌族"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依托传统节庆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时传统节庆应具备的文化特征要素及产业结合度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或称"乞巧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由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编织起来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也有人称其为"爱情节".因为传统的钟情者和参与者,更多为少女,所以,又有人称其为"女儿节"或"少女节".可是,在浙江沿海温岭石塘地区的田野作业中,笔者发现,该节日在我们民间,至少从宋以来,一些地区衍变为祈求儿童吉祥如意、健康成长的"小孩(儿)节".从对自由爱情的期盼,到对爱情结晶的倾心,深刻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婚恋观.从现有的民俗资料分析,与石塘隔海相望的台湾台南地区,也还保持着类似的习俗生活.它以文化"活化石"的形态,生动反映了两岸文化历史的血缘联系.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歙县三阳村,其民俗音乐"打秋千"在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打秋千"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其音乐的文化背景、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徽州祭祀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系列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创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枫桥经验”,经过近六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由改造“四类分子”的样板——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典范——社会管理的范例——社会治理的典型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在不同历史时期,“枫桥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基层治理领域攻坚克难、铸造辉煌的一个缩影。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不但传承了“枫桥经验”的优良传统,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社区内部的各种力量在博弈的过程中,不断对各种资源进行调整,使各方利益达到一种平衡,使得传统村落社区相对稳定,文化得以有序的传承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非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同,目前其法律地位还不是完全一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遗产的品类,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医药学体系之一,是历史传承中的无价之宝,其遗传资源、制作技艺等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施行,延续了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要工具。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同,保障和促进了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但梳理当前我国对中医药保护的现状,中医药的非遗认知度、专利申请积极性、商业秘密保护严谨性以及中医药的技术传承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这并未完全达到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立法目的。文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提出制定中医药特殊保护制度、协调权利冲突、加强传承以及明确监管等解决路径,剖析原因,以期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河南民族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尤其是体育旅游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及经济地位,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予以大力发掘和广泛传承。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保护主体这样一个前提性基础问题的探讨都严重不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成为难题。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依此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理论假设,并运用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个案对假设进行了经验验证,力图对当下和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有的教育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看,传统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主体差异性,即内部的效仿和外部的施为两个维度,因此,从“自我效仿”与“他我施为”两个维度进行重新解构,将赋予传统教学方法以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遗产事业已然成为世界的大事件、大事务。我国在各类、各种名目、名录的“申遗”实践中,成绩斐然,世界瞩目。然而,我国的遗产事业迄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有遗产,无体系”。所谓“有遗产”,指各种类型、名录数量都无愧于“遗产大国”的称号;所谓“无体系”,指我们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遗产体系。我们相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义理。笔者尝试以“生生遗续”概括,它既可为体,亦可为用。  相似文献   

16.
活态遗产的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工艺和知识的可传承性,以及对文化传程中人的活跃因素、创造性和主体地位的关注和突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显著特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各种代代相沿、鲜活流变、具有高度独创性的传统技艺,正是这种特征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7.
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对强化非遗创意开发、助力非遗活态化传播、助推非遗流变式创新、使其传播能效提升并促进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基础还较为薄弱、非遗传承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有传播力的数字化品牌、非遗数字化传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以及非遗商业化开发缺乏有效机制,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必须应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予以解决。拟采取的应对之道包括:切实提高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认识;以数字化传播突破非遗地域发展瓶颈;以传承人为主体扩大数字化传播队伍以弥合代际鸿沟;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主力作用;将数字影音创作和传播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数字化传播;以数字化传播激活非遗商业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