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莉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欧阳歹了林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93-98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异,同时,也期望引起人们对两部看似无关的作品的内在关联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4.
赵谦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4-60
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也是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存在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其中包括轻与重、肉与灵、偶然与必然、梦境与现实以及谎言与真实。这些多元共生的矛盾体相互作用,它们的对立、转化和消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加深了作品的哲学内涵。通过分析这些矛盾体,可以从中管窥出昆德拉的许多哲学理念,这对于研究他的创作与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国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6-108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对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这四种性格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选择做了精彩的诠释。在面对自己的生存之境时,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如此一来我们的行为就总是被决定的,但又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美的证明人类是完全不自由的。我们将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讨论自由与决定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解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透视小说男女主人公潜意识里的原欲世界,展示自我与本我的较量,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通过作家对幽暗的潜意识里的本能欲望的审视和批判,对性的本能力量对这些人物的人格特征铸造的析解,揭示灵魂深处人性的真实和生命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辉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71-17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旅居他乡写故乡的作品。这部经典的复调小说,以令人目眩的结构写出了四个身份,个性截然不同的主人公在捷克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和命运。文章通过对四个人物命运走向的剖析,以及他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历程,试图寻找作者心目中的家园,以及投射在人物心中的乡愁。 相似文献
8.
吉灵娟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08-111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相结合。小说采用后结构主义、对话性与内结构、反复叙事等独特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很强的修辞性表达效果,对于小说“存在”这一主题起到深刻的揭示作用。对话性与内结构将作者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渗透于小说之中,结构上的反复叙事进一步深化了“存在”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赵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用凝视的性别意识来解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个视角是被凝视的女性群体,如小说中的特蕾莎等,这类女性在男权理念的重压下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了男性世界的附属品.第二个视角是被凝视女性之间的相互凝视,如小说中特蕾莎与萨比娜,她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折射出了被压迫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最后一个视角是反凝视的女性群像,如以萨比娜为代表的少数女性追求自我,面对男权的束缚与压制,从心底发出了声声呐喊,用无畏的抗争彰显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不幸的是,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们的呐喊是无力的,她们的努力是徒劳的,而她们的命运也是注定了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杨晓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148-155
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拥有鲜明的挚爱主题,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建构和流变谱系:柏拉图的《会饮篇》探析了欲求属己的另一半的缘由,成为西方挚爱主题的思想史发端;中世纪的《特利斯当与伊瑟》建构了挚爱主题的文学传统;《堂吉诃德》以戏拟、嘲弄的方式反思了挚爱主题;《唐璜》表达了挣脱挚爱滑入欲爱的浪荡;《安娜?卡列尼娜》则传达了挚爱的虚无。正是在这样的挚爱主题链条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了新的思考和叙述,探讨了挚爱存在的可能性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半个世纪的研读中,人们从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解读出了两性关系/人性自由、人格分裂、民族矛盾、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等主题。其实,除了上述主题外,《金色笔记》还书写了反战这个重大主题,从创作的相关历史背景,文本的形式暗喻和直接叙述三个方面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2.
《金色笔记》与莱辛的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艾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61-64
《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们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但处于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中,她们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某种生存困境;男女间的世界其实不应对立,而应是相辅相成的;妇女解放是全世界进步中的一个问题,只能随着其它问题的解决而逐步解决。作者多丽丝.莱辛不能说是旗帜鲜明的女权主义者,但确是一位有着独特的女权主义思想和明确的女性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3.
方海霞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41-44
碎片已成为后现代小说家所关注的流行话题之一。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小说的主题方面,同样在许多后现代小说的结构中也得到了回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这类小说中的典型代表。该小说不仅在主题上关注主人公安娜分裂的精神状态,而且小说在结构上也是支离破碎的。从片段式的结构、多重性的叙述视角和开放式的结尾这...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父权制度,女性异化是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必然产物,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被异化成三种身份:性伴侣、母亲和妻子。《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记录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生活经验,揭示了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的分裂。安娜的精神混乱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异化的最终结果,这种异化具体体现在性体验、母职和精神智力三个层面,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女性的最终解放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丽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深刻展现了人类生存的两难境况:性与爱之轻或重、灵与肉之轻或重、雅与俗之轻或重;轻与重的对立与转换贯通于生命之中,轻为重时重亦轻,重为轻时轻还重。小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充分揭示了存在的本真状态,并从哲学的高度观照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 相似文献
16.
浅析《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写作理想的破灭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80-282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以复杂的形式展现了一位女作家从自我分裂、精神崩溃到重归完整自我的心路历程。作者从女主人公对人生经验与自我认识之间差距的思索、对文学创作目的的思索、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的写作障碍三个方面,剖析了女主人公写作理想破灭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语境下的老庄"有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盛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83-87
在解构主义语境下解读老庄“有无论”,可以发现老庄“有无论”与解构主义有以下相似之处:思维方式上反中心重边缘、反二元对立重关系、反预定重生成;语言表达上融矛盾对立于一体;思想追求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即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