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过程之中;再加上留守老人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留守老人所能获得的养老资源日渐匮乏。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方面的养老保障状况,文章以安徽省怀远县永红村实地调查为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老龄化、城镇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鸡地区464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分析,针对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全方位、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与农村非留守老人养老的比较显示,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并没有像已有的研究结论揭示的那样严重。研究结论的差别源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已有的研究结论多是子女外出务工前与外出务工后农村老人养老状况比较的结果。这一研究方法因无法剔除时间因素的作用,可能夸大了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基于豫东农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由“核心化”向“空心化”的转变,留守老人问题日益严峻。基于豫东农村调查得知,留守老人面临经济来源拮据、健康状况不良、心理孤独寂寞、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新农村建设。为此,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扩大“新农合”范围,加强农村医疗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成立各类留守老人团体或协会,转变养老观念,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与管理,满足留守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是主要的家庭赡养载体;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使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劳动力跨国迁移或乡城迁移引发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农村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和大量青壮年流入城市的双重背景,对农村现有的正式养老支持体系和非正式养老体系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应坚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发挥机构养老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并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迅疾发展,中国在向现代化快速转型,上亿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并行加剧,使得维权护老成为21世纪的一个新的社会性问题而备受关注。削弱的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恶化了留守老人的现实生存福利状况,从而导致养老结构出现了社会化的“断裂”,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群体。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状况以及赡养问题的日益凸...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更显突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不是单纯的养老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全方位去审视社会公平和政府责任、伦理强化和法律规制、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传统孝道和社会主义孝道、物质困境和精神困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有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以安徽省安庆市某自然村为例,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造成了该区空心化所带来的留守老人精神匮乏、与信息社会存在鸿沟、专业养老机构不足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多方位的养老策略,包括依托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落实养老政策、建立配套医疗系统、构建综合化养老模式、探索智慧养老等措施,不断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对甘肃庆阳市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养老现状进行了考察,认为贫困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并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村养老困境的原因,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四元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元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元劳动力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非正规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我国农村现阶段养老的特殊性,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分析评价,提出了要根据地区差异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农村养老保障的新方式和新思路,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福利事业。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统计数据,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供给现状及其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市场上正式培训工种较多,注重实用性,而非正式培训则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指出,自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给效率一直比较高,应通过对其效率的研究,达到培育有效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给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CFPS2012和2014年入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支出的受益归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支出的受益归宿总体上具有累进性,其支出使得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降低了7-9个百分点。但是农村养老保障并没有向农村最低收入群体倾斜,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最大受益群体。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实现自愿参保,通过进一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参与概率模型,发现影响最低收入群体参与概率的主要是家庭收入、是否务农、年龄、宗教、健康以及是否受到政府不公正对待等因素。文章最后提出农村养老保障政策需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激励,改变与参保者缴费水平挂钩的财政补助政策,同时加强宣传,提振农民对养老保障政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农户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河南省农村住户问卷调查资料,运用二进制Probit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经营承包耕地数量、家庭户主性别和政治特征在统计上显著影响着农户家庭劳动力的进城务工行为;但是家庭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却呈负方向影响,并且除中专文化水平以外,其他受教育水平对家庭劳动力进城打工概率的影响在统计上检验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伴随着区域产业的调整,区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将会随之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会面临新的趋势和调整。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地理集中程度为0.35,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集聚程度,需要做到加强劳动力输出组织的建设,促使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以及改善其劳资关系,努力拓宽劳动力跨区域迁移领域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具规模,但与农村社会需求和发展相比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保险覆盖面小、水平偏低,基金储存面临风险、保值增值困难,缺乏法律保障、可操作性不强,资金筹集与使用渠道不畅。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当地农村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合理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积极、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充足的基本保障基金。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结构,加强基金监管力度,拓宽基金保值增值业务。在现阶段乃至以后较长时期内,家庭养老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土地仍是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实行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为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贵州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借鉴Grannovetter嵌入理论的观点,通过文献分析,提炼出农村嵌入性因素在推动和阻碍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的维度内容,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并以收集的434份有效问卷分别进行了劳动力整体分析和分代对比。研究结论对城乡协作推动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性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