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主要从网络传播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网络异化对网络情绪传播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情绪传播主体意识退化,网络情绪信息复杂化,网络情绪感知与体验层次化,网络情绪表达与评价随意化,网络情绪调节与控制困难化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网络场域中的“情绪偏向”及其关系特征,关系到网络舆情中的情感引导、情绪调控以及网络社会的情感治理等重要问题.网络传播空间中,某种情绪的传播效力并非与该种情绪出现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基于对今日头条543 754条帖子的实证分析,笔者发现,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着可称之为“情绪逆差”的现象与机制.将今日头条的帖子在35种情绪框架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出现频次占比越居前的情绪类型,其帖子的阅读量、评论量却越低;反之,出现频次很低的情绪类型,其帖子的阅读量、评论量却很高.这显示,某些情绪虽然更易于被表达、被呈现,但缺乏实际的影响效力;而某些情绪虽然被表达的频次和比重较低,但却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这构成了网络表达与传播中的不同情绪偏向带来的“情绪逆差”,它指涉情绪表达与接受之间的逆向关系,显现出网络社会传播和传—受关系中的差异偏向、张力结构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中社会情绪表达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个体的人的喜怒哀乐诸种情绪汇集而成为众多人的一种共同性情绪特征时,这就演化成了社会情绪。在传统大众传媒领域,一种社会情绪的汇集与表达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要受到这些媒体把关人的审视和调控,但当网络媒体出现、兴起后,社会情绪借助这一媒介平台其表达、传播、汇集就变得十分容易,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很大,对社会的运行有时能起到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有的社会情绪的消极作用也同样会出现。这就产生了网络传播时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新问题,即网络传播中的社会情绪表达。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因为它关乎网络传播本身运行的量与质,也关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沈涵  赵静  胡方丽 《旅游论坛》2020,13(1):35-44
网络口碑是消费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在服务消费类产品的预定过程中对消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网络口碑的整体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口碑传播方向(正面口碑与负面口碑)、有用性投票(多少位真实住客认为此评论有用)以及口碑情绪(强烈情绪与普通情绪),这三者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向影响消费者的预订决策。文章以典型的服务类产品--酒店产品为研究对象,设计了8组对照实验,通过spss统计软件研究网络口碑的传播方向、有用性投票和口碑情绪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负面点评的网络口碑传播效果大于正面点评,强烈情绪对正负面网络口碑的传播效果有相反的调节作用,且有无"有用性投票"对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影响差异会因口碑情绪强烈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基于此,笔者为酒店的网络点评营销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后,在微博上迅速引发大量讨论,反映了公众对此事件的情绪。而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对相关微博进行情绪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节点识别、主体差异和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究愤怒情绪传播中的关键节点,可以发现:愤怒情绪的传播网络呈放射状结构,少数用户占据优势地位;新闻媒体及名人明星具有较高的情绪吸引力,是重要的“情绪源头”,草根大V具有较高的情绪凝聚力,是关键的“情绪枢纽”;在媒体和明星的情绪启动效应以及草根大V的情绪助推效应作用下,事实流、意见流让位于情绪流,共同导出网络舆情中多元主体参与的情绪图景。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复杂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结构特征,并利用机器学习分析舆论情绪变化。研究发现,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生命曲线特征,潜伏期和爆发期短,以多级路径为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媒体和意见领袖是舆情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三者的舆论情绪及变化存在差异,易产生次生舆情。研究表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多元且透明,伴随了公众理性思考和公民社会进步。建议分阶段采取引导策略,分层级持续释放权威消息,消除信息死角。同时加强有害信息管控,有效应对并严惩网络谣言,维护城市灾难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7.
网络丧文化是折射当代青少年心态和境遇的一面镜子,其中裹挟的负面情绪是网络时代值得关切的传播症候。网络负面情绪的兴起,是阶层固化导致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交孤独而引发的一场亚文化实践。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这场亚文化实践最终演变为情绪宣泄和自我满足的生活标签与符号意义。网络负面情绪呈现出颓废、迷茫、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的叙事风格特征,具有三种现实意义:从个体角度,它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确认工具;从文化角度,它传递出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从经济角度,风格的实质是让受众沦为“数字劳工”,自由地、无偿地为商家提供“数字商品”并沉浸其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过度传播潜藏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隐忧,通过外部涵化与主体自律等措施可以化解青少年网络丧文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服务具有决定未来产业模式的战略意义。在服务中,顾客不公平现象会导致员工的情绪工作,从而影响最终绩效。员工的行为是嵌套于真实运行的社会网络中的,从员工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特性和结构来分析对于其情绪工作的影响,更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结合情绪工作的内在机理,从"是否采用情绪工作"、"情绪工作的过程影响"、"情绪工作的负面影响的缓冲"三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社会网络的影响方式和路径,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
基于"OCC情感认知模型",从信息内容、信息时间、公共情绪三个维度构建网络公共情绪分析模型。将情绪倾向和指向目标作为衡量指标,通过采集样本并进行人工研判对两个性质相似但政府信息发布模式迥异的事件进行时间层面上的横向对比和内容层面上的纵向对比,结合分析结果对政府部门如何在第一时间引导情绪、如何满足公共信息诉求、如何避免形成"信息孤岛"以及如何削弱信息传播扭曲效应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大促诱致的"狂欢"与消费者的前瞻性情绪有着深刻的关联,但目前人们还未完全厘清消费者在大促期间的情绪演化过程.结合时间压力和时间距离理论,采用多时点调查方法,探究了网络大促对消费者前瞻性情绪进而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在远离还是临近正式期,预期情绪都会保持较高的强度;但在临近正式期时,预期情绪与预支情绪强度差距显著缩小,时间压力显著调节了时间距离的影响.第二,由造势期到正式期的过程中,希望和焦虑逐渐增强,预期欣喜逐渐减弱,预期后悔无明显变化.第三,无论在造势期还是临近正式期,预期情绪和预支情绪中的正性情绪都强于负性情绪,正性情绪是推动消费者积极参与网络大促的关键因素.第四,在整个大促中,预支情绪对购买意向的影响都比预期情绪大,推动网络大促成为"席勒式狂欢"的核心力量是希望与焦虑等即时情绪.第五,无论在哪一阶段,希望对购买意向的影响都大于焦虑,而只有在造势期时,预期欣喜对购买意向的影响才大于预期后悔.总体来看,适度突出可行性信息刺激预支情绪并关注正性情绪的关键作用,能够有效提升网络大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在公共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局部或者单一的突发事件由于社交媒体的介入往往会延伸至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广泛关注、参与的公共议题。社交媒体用户的情绪积累与传染可能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判断社交媒体舆论中的情绪类型,分析情绪传播特征继而验证影响情绪传染的因素变得十分重要。以“昆山反杀案”为切入口,运用情绪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突发事件舆论中的网络情绪进行粗、细粒度识别和网络模体、级联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在微博场域中,“昆山反杀案”舆论的情绪化倾向明显,情绪分布以“好”的情绪最为显著;情绪传染路径以广播式传播为主,情绪传染呈现明显趋同性特征。事件发展态势与情绪极性均为情绪传染的相关因素,而随着级联深度的增加和讨论的深入,情绪逐渐趋于理性,显示了微博舆论场的“自我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视觉文化的影响和网络传播的推动下,网络表情符号作为网络世界独具特色的视觉文化现象之一,是考察青少年网络文化的重要文本和视点.青少年作为全球化影像最主要的消费族群,创造并倡导了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并迅速成为他们创造和构建新的生活方式、文化态度、价值观念的新途径.他们通过网络表情符号重新构建属于他们的身份与认同,并以此进行诠释与解读.网络表情符号在青少年族群中的流行和传播,深刻反映出文化变迁、社会区分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危机,对青年大学生正常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人格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情绪控制、情感体验、意志力、个人言行约束等方面.我们要采取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反省教育;建立多级网络人格危机防控体系,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利用绿色网络文化培养和塑造当代青年大学生等措施,帮助青年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新的生活空间,但也随之带来网络伦理危机,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网络伦理教育成为迫切的客观需要。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包含伦理意识、伦理情感、伦理行为、伦理人格、伦理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整治校园网络环境、加快网络立法、提高商业网站公益性、增加技术支持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网络著作权保护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使作品的传播完全脱离了传统作品赖以寄托的载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著作权人的作品的传播和复制变得非常容易,这就使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针对这些分歧,从均衡网络著作权人、网络经营者和网络用户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它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要求我们要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出于对网络传播及网络传播系统研究方法创新的需要,从网络型组织的系统复杂性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舆情传播作为复杂型系统进行初步的探索;使用基于信息科学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来开展对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提出网络舆情传播的复杂性系统概念;基于描述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对网络舆情传播复杂系统做出Logistic描述。  相似文献   

18.
当前,网络舆情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政治参与模式,为现代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条件。网络是现代社会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工具和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是政治社会化得到充分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在新媒体时代,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网络舆情,以娴熟的技巧应对网络舆情,加强网管队伍建设,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都将产生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更是推动了一种图像文化的传播。高度视觉化已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当下走红于现实与网络之中的——"萌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图像传播为主的文化。为了探析这种网络中的图像文化,通过对网络中出现有关"萌"文化现象的文本分析,在图像传播伦理影响下,分析这种文化的传播特点,思考这种图像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