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喻和明喻都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比.相比的两种事物只在一点上相似。明喻常用“似”、“像”之类的比喻词.葡隐喻则绝不用这类比喻词。明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而隐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则可能同时出现,或只出现喻体。或只出现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借喻、缩喻、潜喻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在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比前代诗人有很大发展,所以在唐代格律诗中大量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而且通体专用比兴,力求寄意的深隐与情味的隽永。李商隐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的创新方面,卓然自成流派,其诗从情意、辞采和声韵等方面表达了诗的艺术特点,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整个传统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李彦华 《理论界》2013,(12):156-158
中国传统诗歌多有比兴寄托,诗人利用比兴手法创造艺术形象,同时又把某种更深远精神的性质、意义、情感深藏在形象之中。诗人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或事物特征,去暗示某些深邃、隐晦或抽象、玄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唐代诗歌中,象征意蕴是经常存在的。诗人通过创造意象、象征词语、象征义等手法营造象征意蕴,使诗歌物象与意象虚实相生,使诗意更加丰富含蓄。  相似文献   

4.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有五点不同。 一是构成特点不同。比喻论证中构成喻体和本体的两个事物具有相似之点而又本质不同,“凡喻必以非类”。类比论证中构成类体和本体的两个事物必须有几个类比之点,属于同一范围,而且本质相同。不属同类事物,其相同属性虽多,也不能作类比论证。喻体与本体的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  相似文献   

5.
段全林 《中州学刊》2007,(3):210-212
盛唐诗人李白,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楚辞》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歌的比兴传统。在他的诗作中,各种比兴手法应有尽有:既有触物寄情类型,又有索物托情类型;既有局部性的比兴寄托类型,又有整体性的比兴寄托类型;既有以古比今、以仙比俗类型,又有以男女比主臣、以物比人类型。在李白的诗作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呈现出多样性、完备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6.
"兴寄"理论是唐人诗论中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所谓"兴寄"即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来寄托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用典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与"兴寄"说中的"比兴"艺术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诗论中多有阐释.文章从"比兴"手法与用典修辞的内在联系出发,研究"兴寄"说对唐诗用典艺术手法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常州词派崛起于浙西词派式微之际,此派不仅在创作上扭转了词坛颓风,而且在理论上也卓有建树。而比兴寄托的词学理论,则是词派词论的核心。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包含三重内涵,即:比兴寄托修辞论、比兴寄托创作论和比兴寄托批评论。  相似文献   

8.
<正> 厚达700多页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下简称《演变》)不能说是王光明学术历程的总结之作,但绝对是他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颠峰体验。在重述中国现代诗歌的百年历程、在辨析“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本体要求”三者互动关系的诗性言说之中,王光明尝试了一种可以称之为“现代汉诗”的诗歌本体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潜喻,即潜隐式比喻。它是喻词、喻体隐没省略,需根据谓词线索和语境规律的交互指引,推断并确认的一种比喻类型。例如:“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城《生命幻想曲》)如果抽去例中的喻体“瀑布”,就变成了潜喻“让阳光洗黑我的皮肤”。  相似文献   

10.
文学潜本文是在文学本文中潜藏着的另一套意义系统,必须由对本文之外方面的探掘方可找到。同一个文学本文潜藏着姿态各异的潜本文,大体有作者寓意型、形象暗示型、本文语境型、社会耦合型等几种。而本文与潜本文的对话关系也有多种运作方式,甚至要从本文所在的语境,从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来作分析。故而,文学批评不只是对文学本文的批评,它也涉及到了潜本文的批评,并且潜本文可以渗入到批评中,成为影响批评见解的重要因素。于是,作品(本文)、作品的可能意义和语境意义与批评者三方构成了一种新的对话关系格局——双向的、仍至多向的话语格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