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盟和美国在两性工作平等法制方面的立法都实行双重体制,在就业、报酬、晋升、工作条件、解雇等方面加强了对女性的立法保护,确立了同值同酬原则。但欧盟所制定的平等法制约束力不强,具有"软法"之称,常借助开发与援助项目来推动工作平等法制理念的实现。美国利用政府的公权力来推动两性平等法制的实现,力图克服女性就业过程中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但其立法又限制了保护范围,显示出平等法制中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社会与妇女发展的战略性高度看,出生率下降、家庭收入水平不高、消费需求增加、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等因素,共同推动着转型期我国女性高工作卷入机制的形成,使女性就业面临着机会不平等、权益得不到保障、人力资本得不到有效开发等问题.就此而言,我国女性就业政策应从以往单一的"减震"功能向"减震"与"开发"并重的方向调整,着眼于对女性的法律保护和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采取有利于发挥女性人力资本特殊性的差异化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妇女平等就业权利面临的困境及化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张妇女应放弃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主张妇女应拥有与男子在结果上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符合社会公正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有效的实现机制;主张妇女应拥有与男子在机会上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符合市场经济的操作规程,但由于妇女劳动力存在性别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它必然会导致男女就业在结果上的不平等,有违社会公正.只有通过努力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高妇女的劳动素质,开发适合妇女就业的岗位,积极鼓励妇女自主创业,消除雇主的性别歧视,建立性别成本的社会分摊制度等途径,才能在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男女就业在结果上平等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欧盟和美国在两性工作平等法制方面的立法都实行双重体制,在就业、报酬、晋升、工作条件、解雇等方面加强了对女性的立法保护,确立了同值同酬原则。但欧盟所制定的平等法制约束力不强,具有“软法”之称,常借助开发与援助项目来推动工作平等法制理念的实现。美国利用政府的公权力来推动两性平等法制的实现,力图克服女性就业过程中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但其立法又限制了保护范围,显示出平等法制中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影响贫困家庭少数民族大学生公平就业的主要障碍是劳动力市场化选择、国家宏观指引缺位、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其社会分层扩大、社会流动性降低等社会排斥的结构要素.宪法平等原则要求禁止基于社会排斥的就业歧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资源缺乏、就业竞争力降低与社会固有偏见等重大不平等事实的情况下,保障该群体获得必要的公平就业岗位,在国家...  相似文献   

6.
也论男女就业不平等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男女就业不平等,它主要表现在: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男女就业薪酬不平等、妇女其他就业权益如职位升迁、劳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男女就业不平等不仅影响女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导致社会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女性的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因此,还需要从理论上对男女就业不平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女性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其劳动权益的保障是整个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女性群体劳动权的实现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两性平等与消除就业歧视是体面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劳工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男女在工作权利上实现平等,然而,女性就业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与国际劳工保护中体面劳动的理念相背离.女性群体的基本劳动权利、劳动尊严、劳动收益以及劳动保护等权益的保障还需要在体面劳动的推行过程中继续完善.女性在就业与工作过程中达到实质上的平等和不受歧视,还需要国际机构条约的进一步保障,需要政府、工人组织和雇主组织三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各组织、各地区以及各国的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8.
平等既是原则,又是权利,其法律含义包括适用法律平等和受法律的平等保护,能约束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私人行为.就业平等权是一种具体平等权,理应包括就业形式平等和就业实质平等的内容,同样具有约束国家和个人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经济平等是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而性别平等就业则是实现经济平等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上海市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角色定位的开明化和现实感知力,但同时也可能降低行动意愿.收入带给女性自立与自强的空间,但与此同时,高收入男性所希冀的"传统女性美德"和高收入女性害怕的"成功恐惧"很容易曲解我们几十年来所追求的妇女解放.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就业需要从认知引导开始.  相似文献   

10.
论女性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歧视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刚踏出校门的女大学生其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情形更是司空见惯。就业歧视现象违背了宪法上的平等原则和公平理念,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正常、合理流动,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平等就业权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女性就业歧视现象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在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方面存在诸多法律缺陷,加快保障两性平等就业权的法律制度建构,对于促进我国妇女权益的合理保障和男女真正意义上平等原则的实现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对台海形势发展的特点、国际社会的可能反应以及岛内政治生态进行综合、缜密思考和评估后所做出的十分明智的战略选择.鉴于"台独"分裂活动的特点与性质,以及现阶段我们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而不是<统一法>,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推动岛内反"台独"力量的重新崛起与壮大,更有利于赢得国际社会对我们反"台独"斗争的同情、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和解改革中,许多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遭遇是否适用"习惯法"的难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文化因素较多的汉族乡村地区,一些"习惯法"被纳入到刑事和解方式的多样化探索中.它们在妥善解决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在刑事和解中实现"官方法"与"习惯法"的互动,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当代中国司法中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能正确说明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法律与政策混同,这种现象在法学领域是"泛法律化",在政治学领域是"泛政策化",两者具有相同的问题属性。产生泛法律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错误的政策观念,对我国执政党政策和国家法律之间的现实关系不能给予正确的解释,并且习惯于把政策策略化;一方面是不能从功能价值、工具属性和主体分析上将法律与政策区别开来,导致法律的矮化。法律规范在一定意义上构成政策空间的制度约束,政策空间即政策主体进行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在严格的法理逻辑上,行政机关为履行其行政职能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该属于政策的范畴。"行政法治"是指合法的行政,而不能解释成用行政法去行政。  相似文献   

14.
拉德布鲁赫在<法学导论>中从实在和价值、现实和理想的二元区分角度去论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突出了法律的确定性.道德和法律有联系,然而更多的是区别.一表现在法律的外在性和道德的内在性之分;二表现在法律的普遍性和道德的特殊性之分.而我国传统中道德和法律在管理社会的手段上的混淆导致法律的地位缺失和人治的形成.这种传统与我国政治现代化之间产生冲突.法律和道德的区分有助于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通过对《建筑法》和《合同法》中建筑工程质量责任设定的比较研究 ,指出两法在工程质量责任的设定上是各有特点、各有侧重的。《建筑法》和《合同法》从不同角度完善了建筑工程的质量责任体系 ,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宪法学角度看,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确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实行良法之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一起民间赡养纠纷解决事件中行动者意识的意向性分析,揭示了"行动者主体意识当中的法律"具有一种双重意义结构,其形式与本质不相称,甚至相互脱离,显现为一种"在场"对"不在场"的"呼唤".进而借助象征理论,将上述特征用"法律的象征意义"予以概括,以表明在现今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中,法律是可以依据情境或表述的立场等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在行动者的行动取向与法律的权利义务规范之间明显缺乏一种趋向性,而这或许正是现今中国立法与法律实施脱节的症结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上古洪水的治理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法律的产生和早熟。在治水害兴水利的斗争中,先民们衍生出对某种超自然神力的崇拜,“法”字中的“水”则折射出远古神判的色彩,并透漏出流放惩罚的功能,反映了古人要求对违反社会秩序者的审判得到公正解决的愿望,以保护整个部族的平安,这是“法”字含有公平正直之义的体现,亦符合“水”有“平”、“准”之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直接适用的法”的含义与属性存在一定认识上的矛盾与疏漏,对其适用方式也缺乏较为清晰的论述。从相关理论概述、规范属性、调整方式等方面出发,将“直接适用的法”界定为某些国内实体法上的具体的法律规范,“直接适用的法”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而应当被认定为具有经济法的属性。“直接适用的法”在实践中的适用,其价值和正当性基础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而在个案中,应由法官依职权和自由裁量,通过实质判定的方式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