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运用2011—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并尝试从非效率投资角度解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比非过度自信的公司具有更高的成本粘性,且非效率投资在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该研究对规范决策中的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制约企业非效率投资进而降低成本粘性,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有效性和经营效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2010-2015年234家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探讨了股权激励模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与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相比,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显著,对投资不足的影响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代理成本在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与企业过度投资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会弱化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对过度投资的抑制效果;同时也会弱化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强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债务融资对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过度投资现象,债务融资及其构成特征整体上并未对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通过进一步按最终控制人性质分组检验发现,债务融资比例与银行借款在国有控股公司不但没起到抑制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反而还恶化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债务融资比例与银行借款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起到了制约过度投资的作用,商业信用和长短期债务在国有与非国有控股公司中仍没起到制约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基于代理摩擦机制和管理者学习机制双重视角,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降低了企业非效率投资,工具变量回归、双重差分策略、改变核心变量等稳健性检验表明结果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降低非效率投资的作用对分析师预测离散度高、外部监督弱、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低、经营不确定性高的企业更明显,验证了数字金融降低代理摩擦和增进管理者学习的作用。渠道分析发现,数字金融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股东—经理人代理成本,提升了企业投资—投资机会敏感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非效率的作用对非国有企业更显著;数字金融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都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融资约束低的企业更显著地抑制过度投资,对融资约束高的企业更显著地降低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09—2012年间在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股权激励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同时存在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的现象,但投资不足更加普遍,同时,相对于非激励公司,激励公司的投资不足更加严重,即股权激励未能通过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而间接达到降低代理成本的预期目的。研究成果对实务界和理论界正确认识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培育机构投资者是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重点,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起着关键作用。基于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具体表现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抑制了雇佣冗余,缓解了雇佣不足和解雇过度。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类代理成本的降低和融资约束的缓解是机构投资者提高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更显著,劳动密集度则对两者关系无显著影响。因而,吸引优质机构投资者、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强市场化建设是提高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136家上市房地产企业2012年到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将融资约束和委托代理纳入同一框架,构建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探究两者综合效应对企业最优投资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对上市房地产企业投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代理成本对投资支出的影响略高于融资约束,融资约束不能完全抵消代理成本的影响;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的双重影响导致上市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规模偏离最优水平在5%—10%之间,大部分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投资异化问题;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存在投资过度现象.为有效解决企业投资异化问题,促进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方式弱化代理冲突,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条款、调控税率等途径减少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8.
基于代理成本理论,诸多研究探讨了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和债务杠杆等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多元化动因及绩效的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多元化公司的审计师选择行为以及高质量审计对多元化公司代理成本和价值的影响。以2003-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代理成本越高的多元化公司越可能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而高质量审计师确实能够降低多元化公司的代理成本并抑制多元化折价;进一步的检验还发现,相对于国有多元化公司,高质量审计可以更显著地提升非国有多元化公司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债权人的代理成本量化问题,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代理行为对债权人利益造成直接与间接侵害的角度来分析债权人代理成本,主要包括策略性违约、债权稀释、资产替代、投资不足导致的代理成本4个方面。通过每一种代理成本的计算公式,具体分析每一种侵害行为对债权人代理成本的影响程度,最终将4个方面的代理成本汇总,即为债权人总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0.
股权性质 、两权分离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2004-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参照Vogt投资研究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投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而且相比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更为严重;现金流权比例的增加和两权分离程度的降低能够对企业过度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且相比非国有控股公司,这种抑制作用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金融危机背景,分别以2007年308家上市公司和2009年6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探讨银行债权优先结构对权益代理成本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控制权类型上市公司的债权优先结构对代理成本影响效果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1)银行债务融资有助于降低权益代理成本;(2)质押、抵押债务融资比率与权益代理成本呈显著正相关,尤其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3)保证债务融资比率与权益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保证债务的治理效果更好;(4)金融危机前期和后期的实证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这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12.
以2003-201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预期投资模型,深入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这一外部治理机制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过度投资问题,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显著负相关,即保持市场竞争态势有助于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3.
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激励是现代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解决委托代理成本问题的一种激励措施。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股权激励机制与上市公司的业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选取新疆2007—2012年数据完整的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新疆的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较为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背景,因而在疆内上市公司中,股权制衡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即股权集中度与疆内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前两大股东均持国有股份时较为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通过改善疆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减少国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企业中发展非国有股东、积极发挥公司内股东之间的制衡作用,来减少过度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新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新疆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高管薪酬契约也广受关注。以2007—2019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研究了不同类别国有企业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差异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公益类国有企业比商业类国有企业薪酬业绩敏感性更低;(2)公益类国有企业因为承担超额雇员、过度投资而降低了薪酬业绩敏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公益类国有企业比商业类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冗员和过度投资,从而降低了薪酬业绩敏感性;企业规模越大,公益类国有企业和商业类国有企业冗员负担、过度投资和薪酬业绩敏感性差异越显著。因此,考核国有企业高管时可以将政策性指标纳入考核范围,且合理设置财务业绩指标和政策指标的结构和比例,从而使薪酬契约发挥最优的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负债融资、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负债融资与代理成本呈反方向变动,短期负债融资对代理成本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而长期负债融资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代理成本并没有负向的效应;负债融资比率对企业绩效是正相关的,同时短期负债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的绩效,而长期负债的增加会降低企业的绩效.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中对股东会与董事会关系的理论主要是围绕股东和董事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包括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和代理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认为,股东的股权与董事等经营者行使的经营权都是所有权职能的一种分裂,是企业家职能的一种分裂。代理理论认为,股东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更深刻、清晰地把握了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在法学上,关于股东会与董事会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说、委任说、信托说、双重关系说、法定关系说等。由于公司本身属于一种复杂的组织体,因公司类型、规模的不同,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也特征各异,因此很难用一种单一的学说来解释。国资委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应当以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为模型来构建,而不能以一人公司为模型。在进行具体制度构建时,应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国资委享有小于其他类型公司股东会的权限。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学者基于权衡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代理理论三大理论对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而鲜有文献研究CFO特征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以中国2006~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CFO特征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区域市场化环境下的差异表现。研究表明:女性CFO所在的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低于男性CFO的上市公司;CFO年龄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CFO的年龄越大,企业现金持有量越小;具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经济师等专业资格的CFO所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多于不具有这些专业资格的CFO所在上市公司;CFO股权激励与现金持有量显著正相关,但CFO学历对现金持有量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市场化进程下,各地区CFO特征对现金持有量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