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艺术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描述、分析、阐释艺术作品的话语,它介于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之间,参与构成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伦理学批评融合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并对其中所呈现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属于历史辩证唯物的艺术批评方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基础和形式规定性。这种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而存在的物质形态,教化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艺术教化服务的功能。其内在的形式规定性要求遵循描述、分析和阐释的程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赞助人等艺术现象中所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阐释和价值判断,伦理、伦理环境、伦理冲突等是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与读者进行生命对话的桥梁,因为艺术家不仅把他的审美道德思想与情感寄托在形象之中,而且还要通过形象创造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价值判断。事实上,创造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创造生动而完整的人物形象来展示丰富的审美道德思想的过程,不过,艺术家的不同审美道德价值选择最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艺术价值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情感价值、道德价值等的总称。艺术活动的目的的实现,在传统的文艺学中,人们只注重艺术价值尺度的研究,而在说明艺术价值时,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提出的"反对阐释",对传统的文艺批评提出了根本的质疑,反对旨在挖掘深层意义的传统批评风格,反对把艺术等同于道德,反对文本批评中内容对形式、道德对审美、理性对感性的排斥与欺压,提倡艺术批评的民主化,寻求审美与道德的平衡,要求用感性去体验艺术作品。"反对阐释"的精神实质是对传统批评观的颠覆,对今天的文艺批评仍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具有多种功能,但其本质是审美,其它功能都必须以审美为中介才能实现自身的意义。客观事物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才能成为艺术的对象。人类只有产生审美意识之后,才能形成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也必须依凭它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6.
影视评论,又称影视批评,是影视观众对影视作品和影视现象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审美思维和审美实践活动,是影视艺术鉴赏的一种物化形态——即高级形式。影视评论者依照自己的批评标准、审美感受、审美判断来进行,评定影视艺术作品的优劣高下。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审美特性与德育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的审美特性 道德与审美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既分离又融合的概念。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道德范畴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社会舆论,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习惯和传统。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艺术形态和审美心态去把握色彩斑斓的宇宙和人生。具体而言,道德与审美的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在活动对象和范围方面。道德表现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它主要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审美不仅表现于社会意义和社会实践,而且存在于人与物质世界、人与自然界、人与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关系之中。在活动形态与方式方面,道德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理性意识和行为规范,审美则主要表现为某种感性体验和情趣感受。  相似文献   

8.
形式美就是指任何审美对象(包括艺术作品)的形式的总体的美.能充分表现艺术内容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真正的富于艺术性的美的艺术形式.人们平常所说的形式美,一般是指审美对象(包括艺术作品)形式的诸构成因素--形、光、色、点、线及其组合的美.在中国画中的形式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它是由一定的符号因素构成的,并且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才能称之为形式美.  相似文献   

9.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艺术把握的一种方式,不是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创作主体总是通过对客体的审美判断和整体性的情感性评价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从而充分体现出文学创造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从总体上讲 ,是鉴赏者观赏影视艺术作品 (客体 )时产生的感受、理解——即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在这一过程中 ,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 ,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影视艺术鉴赏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审美直觉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三个阶段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直接论述艺术和诗的文字很少,但这些有限的论述却给我们勾勒出了现象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轮廓,对西方20世纪现象学美学及其文学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胡塞尔是以现象学方法来论述艺术哲学,其主要观点在于:对艺术作品要采取纯粹的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的纯粹审美态度要通过一种非存在性的现象学直观才能够实现,现象学的纯粹审美直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就是一种纯粹的现象学直观.这些主要观点在海德格尔、英伽登、杜夫海纳等美学家的美学和文学思想之中都分别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使命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完成的,艺术的灵魂是精神与思想,艺术的生命是真、善、美,那种缺少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是不会被大众接受的.只有真正富有艺术审美理想与艺术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完成艺术使命.高等美术院校作为中国美术教育师资和美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人类艺术继承与创新两大任务.艺术教育质量,会关系到未来艺术的健康发展.在目前的高等美术教学中,应该一方面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创作课程的注重,将创作课程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来看待.使学生创作出高质量、高艺术性、高思想性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去完成艺术使命.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或产品,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任何艺术作品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从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它们各具独立性又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日常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是某种审美和艺术的表达。高台县罗城乡的"转灯"习俗体现了崇拜与禁忌、仪式与狂欢的审美特征;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又承载着汉民族自形成至今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有生命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感性魅力。这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美在审美者的参与下产生的审美吸引力、感染力、开启力、征服力等综合而成的审美合力。它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活力的迸发。它的使命是实现二重转化,即艺术作品内在生命的转化和审美者心灵的转化。这是艺术作品的感性魅力的旨归所在。感性魅力来自于作品内涵的生命,也来自于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这两方面的感性魅力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整个艺术作品的感性魅力。  相似文献   

16.
所谓作家审美方式,是指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怎样的审美理想,怎样的艺术切入角度和艺术传达方式去观照、处理、表现创作题材、带有作家主体独特性的艺术审美方式。相对于传统美学和文学批评那种对于艺术作品所作的静态的结构分析(即艺术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言,作家审美方式研究的理论指归,在于对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模式和审美个性的探讨,由作家审美方式入手研究文学,无疑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审美意识,从存在形态构成来看,分为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三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审美机制构成来看,它分为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人格三个层次.从人类心理能力构成来看,它分为科学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道德审美意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目前 ,有关艺术审美的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以生活感受为基础 ,从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受众两方面 ,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可以揭示对待艺术审美时应该具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本体特别是创作形态表现,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的巨大惯性而实现着突围,同时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和超越.技术推动了艺术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也随之变化.技术给予艺术创作活动物质层面的基础支撑,既是创作工具,又是传播平台,二者相互渗透.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这种位置、角度、身份的变化,也相应带来了创作、欣赏、审美接受等美学关系的变化.技术对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审美欣赏关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在传统社会阶段中原始手工技艺条件下艺术主体突出和着重于客观的物的表现;工业化机器大生产时代的艺术大众化、波普化趋势则凸显出批量复制的美学特征.当下,艺术传播媒介的方式、性质均发生改变,也即在数字信息和网络时代中技术促使社会大众普遍成为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且二者间界限逐渐模糊,艺术作品表现形态也逐步进入非物质化阶段.技术发展经常会悄然突破和无形消解传统艺术作品的原有边界,艺术则努力从精神层面不断捍卫和重构出作品自身新的审美形式边界,在二者相互交织中出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审美接受相互渗透以及主客之间的角色互换等互动发展的艺术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油画的审美坐标管建新对任何审美对象咱然物、艺术作品抑或人类生活)进行审美观照,都必须找到一个审美的制高点,在一种鸟瞰式的审度中,发现审美对象的参照系,我们方可有效地把握凸显于其中的该审美对象的特点及所蕴含的潜在信息。油画从艺术形态学上,由于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