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亚氏详尽论述矛盾律和排中律以及偶有涉及同一律的思想出发,指明亚氏根本没有把充足理由律作为形式逻辑的一个基本规律;然后进一步指出,在亚氏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中,矛盾律是最基本的规律,从亚氏逻辑理论看,最根本的原则是无矛盾性而非同一性;最后肯定了亚氏关于逻辑规律的学说在亚氏逻辑乃至整个逻辑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指出亚氏逻辑基本规律学说的局限似有混淆哲学认识论与形式逻辑之嫌。  相似文献   

2.
《唐律疏议》"律疏"引礼入律,阐发律意,疏解律文律注,使儒家宗法伦理、等级思想融贯唐律之中,最终完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它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及法理色彩,建立起了一个律学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代律学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律学的精华;同时,"律疏"又贯通律内不同篇、卷、条、款项,使之更加协调,并恰当调整律、令、格、式等不同法律形式之间的关系。"律疏"的这种律学功能是《唐律疏议》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律学巨著的重要因素。理会《唐律疏议》"律疏"的律学意义,实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质与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3.
潜逻辑初探     
人类潜意识的认识活动也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规律,这种逻辑就是潜逻辑。潜逻辑包括四个基本逻辑律,即自由律、偶然律、相似律、模糊律。人类思维的逻辑,在纵向上表现为原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相继形式,在横向上表现为潜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三者并存。从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看,形式逻辑是对潜逻辑的否定,辩证逻辑则是潜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4.
虚概念与集合概念是关于概念的研究与论争中争论较大的两个问题.对于虚概念的论争,主要集中在虚概念是否是客观实在的歪曲的反映和虚概念有无内涵和外延这两个问题上,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存在不同的看法.充足理由律则是关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研究与论争中争论较大的问题.充足理由律究竟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我国逻辑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法律逻辑并非单纯的形式逻辑,而是建立在非形式逻辑基础上的应用逻辑或论证逻辑,从西方法律思维和法律论证中生长出来的法律逻辑未必适合中国法律实践,所以西方法律逻辑有必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即进行本土化和实践化转向。为了证成"法律逻辑"本土化的可能性,我们首先要建构一种特殊而自洽的新型法律逻辑,它包括立法逻辑、司法逻辑和法学逻辑三个逻辑分支。法律逻辑的本土化既是顺应法律逻辑"实践转向"的要求,也有助于回应裁判文书说理、智慧法院建设等法治改革。在法律逻辑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应在新兴学科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兼容多元逻辑工具的新型法律逻辑;增强法律逻辑对于法律方法的渗透,塑造面向法律人的法律思维规则;聚焦法治中国建设,为法治改革提供法律逻辑支撑。  相似文献   

6.
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问题,国内逻辑界在78—80年曾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此后讨论虽少,但从陆续出版的新编形式逻辑教材来看,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较详细地评述了讨论中提出的五种观点及其论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改造方法,并对照争论中的各种意见,试图从各个不同角度(包括从现代逻辑角度)证明,经过这样改造后的充足理由律是可以和同一律等“三律”并列,与”三律”既协调一致又互相补充的一条重要的演绎逻辑基本规律.它与“三律”一样,既可以用命题间的真假关系来表达,文可以用重言式来表达(即可以“形式化”).  相似文献   

7.
<正> 充足理由律是不是普通逻辑(亦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始终是我国逻辑学界争论的问题。攻之者曰非,辩之者说是,至今仍无定论。这反映在一些有影响的教科书上,颇多各执己见,说法不一。如:中国人大哲学系逻辑教研室主编的“形式逻辑(修订本)”与苏天辅著的中央广播电大教材“形式逻辑”等,都将充足理由律列为一节加以阐述;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诸葛殷同等六人合编的“形式逻辑原理”,则明  相似文献   

8.
"陕派律学"是中国法律古今交替时期出现的律学派别,其时代特征是,司法经验丰富,传统律学知识精湛。其代表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的"经验"和"理论",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宝贵资源。《陕派律学家事迹纪年考证》一书,以合谱的形式填补了陕派兼豫派律学人物研究资料缺乏的问题。该书展示了清末律学人物的生平经历、人生遭际、交往、品性、学术文章等,展现了传统律学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也能感受到在传统法到现代法的重大转型中律学家们的不同立场,这些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法律转型极具重要意义。回顾中国法律走过的近百年历史,其中的经验与智慧是可以汲取的。  相似文献   

9.
王明德是清代扬州著名法学家,著有<读律佩觽>八卷.他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在价值层面提出律学是"法天"之学,重视法律的社会作用,倡导对法律的信念.在规范层面注重对法律文本的规范研究,总结归纳出"读律八法"以及"律母"、"律眼".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律推理的非形式逻辑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研究主要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讨论法律推理问题,但是,随着学者们对非形式逻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在法律推理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形式逻辑特征。文章从法律推理的非单调性入手,分析了非形式逻辑与形式逻辑、形式化的关系,通过案例总结法律推理的基本特性,试图论证法律推理的非形式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是科技文化学和科技教育学的重要命题。有一种"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说法,是一种误识,影响了对逻辑的深刻认识和影响了对逻辑的教育,需要改变和超越:其一,中国古代没有明细的逻辑学并不妨碍其他学术的发展。其二,中国古典哲学的有些基本概念和观念的提出超越了西学。其三,按照中国古代观念,逻辑不是形式是名理,辩证不是逻辑是易道,辩证法与逻辑学是统一的。据此提出逻辑学中国化方案,建议增加三条定律:定义的约定俗成律、判断的同异交得律和推理的容欠理由律。我国大学高等教育的辩证法课,应重新设计,以克服西方传统逻辑学的狭隘和局限。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王国维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国古代逻辑并未意识形态化;中国古代逻辑并非根本没有研究推理形式;普通思维发展成熟乃是产生逻辑学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应彻底摒弃"据西释中"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逻辑学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都必须以加强逻辑教育 ,提高国民逻辑思维素质 ,优化国人思维结构为前提和基础 ,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素质的提高。逻辑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石和创新的坚强后盾 ,而且在知识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的转变中 ,有提高学生自学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重要作用。当然 ,要防止对素质教育特别是逻辑本身的性质和功能的不正确或不深刻等错误认识 ,特别是要防止后现代主义和培养逻辑思维不用专门学习逻辑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14.
在俄语中,表情、情感、评价三个概念密不可分,他们经常叠加在一个词的语义中,有时表情成分在词义中占优势,有时情感、评价成分在词义中占优势。俄罗斯语言学家把语义中包含这三个成分的俄语词汇称为"情感-表情词汇"。俄语中情感-表情词汇数目众多。它们是人们表达感情、进行评价及事物的态度的重要手段。深入研究情感-表情词汇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逻辑思想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孔子传统的“正名”逻辑思想为基础 ,从概念 (名 )的定义、推理、思维规律等方面对孔子的逻辑思想进行大胆探索 ,进一步论证了孔子是中国古典逻辑的启蒙和先驱  相似文献   

16.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真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组织在塑造学术品德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逻辑,具有对之进行创造、保存、提炼、完善和传播的逻辑。在理论上,高等教育组织是一种权责分担而又共融的权责角色结构,它是塑造学术品德的逻辑承担者,具有权责分担、宏观决策、整体协调、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逻辑使然。从逻辑归因的角度审视,高等教育组织决定学术品德的走向,在塑造学术品德的过程中应理性地内外结合,将道德熏染和组织信念结合为一体,才能不失偏颇。从逻辑途径考察,高等教育组织塑造学术品德的逻辑终点在于以人为本,情理相生,“法”“德”兼善,从而促进学术自治和学者自律,以完善组织逻辑。  相似文献   

18.
反思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人对真理和理想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反思作为哲学思维方式力求透过具体的层次和环节达到对普遍必然性的把握 ,实质是对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的思考和觉解。从自发的反思到自觉的反思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反思思维具有辩证本性 ,本质上是以感性经验为中介的概念思维。反思的直接对象是思想现实。反思作为创造性思维方式并非冰冷的逻辑 ,即概念间的逻辑联结 ,而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资本的双重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决定性的力量是资本。资本具有双重逻辑:一是创造文明的逻辑,二是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这两种逻辑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内在结合在一起的;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更为根本。在全球化条件下,必须正确对待资本的双重逻辑,既要充分发挥资本创造文明的作用,又要合理引导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长期以来,主流话语关于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只强调"因此"而忽略"也".笔者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要遵循许多规律,如自然规律,美的规律等.所以,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美的规律不是"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而是指"内在的尺度",即人的目的和愿望以及人类美化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