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法家与兵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法家对兵家的批判继承,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以阐明法家思想中的军事因素,法家迫于战争环境的现实需要,其治国思想表现出很大的战时政策的特征,而兵家的治军理论则直接构成了它的思想渊源,兵家讲上下同欲者胜,法家讲一民于耕战;兵家讲恩威并重,法家讲以法赏罚;兵家讲立信,法家则讲信赏必罚;兵家讲诈敌,法家讲以循名责实驭臣民的诈术;兵家讲势,法家强调恃人不敢为非的制度化建设.法家在继承兵家思想的同时,将其治军措施扩大到了整个国家的领域,并更加系统化和制度化了.  相似文献   

2.
兵家与儒、道、法等诸家思想的交融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兵家思想体系及特征,旨在领悟和传承先秦兵学的文化精髓。采用分析、归纳、对比、论证方法进行深层次研究。指出先秦兵家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吸收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借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兵家虽然不同程度地融会了儒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但却是以兵法、兵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兵家和诸子百家思想虽然在某些表述上字句相似,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兵家和诸子百家之间论兵最大的区别在于执著功利原则和崇尚人本精神的对立,从而决定了在军事思想方面的差异,即讲求用兵操作功能和追求用兵思想境界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存在“节用”与“侈靡”两种有关消费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崇尚勤俭节约;法家强调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二者是辩证的关系。其对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新的节约观、提倡科学消费观,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化心理结构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文化意识三个层面构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构建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其思想又嵌入到三个层面中内化、积淀成丰富的内容。儒家、道家、法家对本能无意识进行了控制 ,墨家要发展本能无意识 ,但作用不大 ;儒家、道家、墨家思想内化、积淀到了文化无意识系统中 ,法家思想却没有嵌入进去 ;这四大家对社会文化意识层面的构建都起了重要作用 ,从而使社会文化意识性内容极为丰富 ,也使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座金字塔“颠倒”了 ,文化的转型就是要再颠倒这座颠倒了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先秦诸子管理思想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基于这一总体看法,本文就这五家所关注和探讨的重点问题,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作了概要论述,从而勾画出了先秦诸子管理思想的大致面貌,由此初步展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贾谊述略     
西汉早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学说兼有儒、道、法三家思想,这与其学术师承源自荀子有关。在政治思想上,贾谊主张:君主自身修养应实行道家的"虚静"、"无为";君主治理民众应实行儒家的"仁义"、"民本";君主对待朝臣应实行儒家的"阶级"、"礼治";君主控制诸侯应实行法家的"集权"、"削藩"。在学派归属上,从批评汉初推行的"无为"政策看,贾谊不属于道家;从指责商鞅捐弃礼义,导致世俗日败而乱至看,贾谊不属于法家;从重视"礼治",要求君主尊士爱民看,贾谊属于儒家。贾谊虽年三十三而终,但留下不少著作。不过,贾谊著作遗失颇多,至今存者仅有《新书》五十五篇,赋五篇。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的德论以道家思想为基调,体现了综合百家的特色。在哲学层面上,德为形上之道的分化与展现,是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生成运作的根据和基本规律;在政治层面上,以道德为治国之本,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同时融入改造了法家的法势思想和儒家的仁义德政。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都不反对忠孝道德,但是二者在忠孝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人性认同上。儒家以人性善为其忠孝观的理论基础,法家的忠孝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忠孝合一,法家认为忠孝相互矛盾;儒家持相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臣、父子的权利与义务,法家持绝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在忠孝道德的实现方式上,儒家主张道德教化,法家提倡法律强制。  相似文献   

10.
重新疏理中国的学术源流是当今中国学人的重任,道儒法的关系是其中绕不开的主题。从老子与孔子、严君平与扬子云这两对师生来看,道家似乎可以完全并入儒家的范畴,道家更像位于儒家学问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或者是儒家不得其时时所选择的隐退生活方式。法家则是从道家脱胎,为道家的一种衰败形式,儒家在返回道术未裂时的整全学问之后,或许可以从道家或者说儒家的进深学问中得到更完备的法学。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使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面临现金流管理、风险防范等挑战,在金融危机下CFO需按照既是"财务管理"又是"财务战略家"的定位转变职能。同时转变工作重心,抓好信息利用和信息化管理,秉持"稳字为金",使企业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慎到的学术思想是从春秋末、战国初的学说林立走向战国末期思想大融合的中间环节之一.其学说以"尊君"、"贵势"、"尚法"为主要内容.人之"自为好利",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的至治、至安是其理论的终极目标.与商、韩一派法家不同是,慎到的思想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表现出道、儒、法的初步融合.  相似文献   

14.
墨、道、法三家学说在形成与发展时期与儒家学说有着紧密的关联,或者是对儒家学说在某些因素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扬,或者是对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进行反动或调整。在师承渊源、哲学方法、思想教育、社会政治以及最后宗旨等各方面,儒家学说对墨、道、法三家学说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政治―战争"是贯穿《淮南子》战争观的核心命题;"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是其战争观的根本原则。以"道"、"义"统"政",以"政"制"兵",是《淮南子》战争观的基本思路,反映出道、儒与法等多元思想的历史融合。主张"政"、"兵"相融,对战争进行高度政治化的反思,这是《淮南子》战争观的理论特点,对先秦兵家思想有所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基《拟连珠》思想理论的来源主要是孔子、孟子、苟子、墨子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辩证法等先秦元典文献,充分体现了刘基作为“一代文宗”而有的“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拟连珠》的哲学思想既有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一般理论原理,又涵括了人性论、修养论、治国论、人才观等中国传统哲学要义。刘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是建构在先秦子学思想体系之上的,具有“先秦诸子学”的秉性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18.
在生命伦理观上,儒家与道家虽存在歧义但其精神实质相同。对于人类生命的地位及其价值,虽然儒家认为人贵于物,道家主张天人并生,但它们都有着贵生精神。对于不同生命之间的地位,虽然儒家仅主张德性平等,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但它们都具备平等精神。对于生命所持情感,虽然儒家主张兼爱万物,道家主张泛爱万众,但它们都充满仁爱精神。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际和谐,道家侧重于天人和谐,但它们都彰显了和谐精神。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虽然儒家主张通过建功立业来超越死亡,道家主张通过与"道"合一来超越死亡,但它们都表现出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9.
并存不废,会通所长——《淮南子》治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但历来学者由于过分强调其道家色彩而未能揭示其全貌。实际上,关于如何治国,刘安对道、法、儒等各家主张并不偏废。大致说来,《淮南子》治国思想表现出以下四端:1.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2.吸收了法家的法治主义;3.张扬了儒家的人治思想;4.追求变通以及会通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