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汤莹 《回族研究》2023,(3):40-46
在中国疆域沿革史领域,顾颉刚、史念海的《中国疆域沿革史》可谓一部兼具学术与现实双重价值的典范之作。该书以“使知先民扩土之不易”为宗旨,充分运用科学的考证方法,通过从西方引进的章节体考察“历代疆域之变迁”,兼及“地方制度之变迁”与“人户之增减”,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禹域”。该书出版后,不仅有效增强了国人守土有责的疆域意识,而且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参考书,更激发了广大学者研究中国疆域沿革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状态常常是由于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引起的。因此,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均对“夷夏”民族关系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状况与需求作出了相应的论述,由此汇成了一部源远流长的“夷夏论”史。本文着重从西周“封建”设“要服”、“荒服”;孔孟时代“尊王攘夷”和“夷夏观”;江统《徙戎论》;宋人石介《中国论》;近代社会“体用”论争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等几方面入手,对这一富于政治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重大问题作系统性研究,这不仅对理解民族关系理论演变是十分必要的,抑或可以说对理解和处理当代民族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东魏至唐时期室韦与中原皇朝及毗邻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魏至唐时期室韦与中原皇朝及毗邻民族的关系王德厚室韦又称“失韦”,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其族称最早见于《魏书·失韦国传》,其后的史书均称室韦,见载于史达七百余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室韦与其毗邻的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特别是与中原皇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三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史学,有记述边疆各民族史事、社会的传统。近代边疆危机的出现与加深,边疆史地之学兴。于是对辽、金、元三史的研究蔚成风气,而《皇朝藩部要略》、《蒙古游牧论》、《朔方备乘》、《西伯利东偏纪要》等北方史地与民族的著作,可以说开了近代边疆民族研究的先声。 1902年梁启超先生发表《新史学》一文,可谓中国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发昏震聩的一大变局。在该文《历史与人种之关系》一节,他指出:“历史者何?叙人种之发达与其  相似文献   

5.
宋才发 《民族学刊》2020,11(3):1-12, 123-124
从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和实践启示的三维视角,总结历代王朝西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可为21世纪西南边疆治理提供有益借鉴。边疆和疆域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概念,中国边疆与中国观念是紧密连在一起的,中国疆域形成和定型有其自身的规律。西南边疆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疆域范畴,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历代王朝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活动,但历代王朝的“边政”少有主动介入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在西南边疆的渐进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边疆治理的共识。清末边疆治理能力衰弱致使部分主权领土丧失,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大一统秩序构建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西南边疆治理经验构成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首届东北民族与疆域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7月24日至2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举行。与会代表近70人,提交学术论文26篇,论文提要50余篇。专家学者们讨论热烈,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国外学者对中国东北史的歪曲。国外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国东北古民族时,任意歪曲历史,炮制了种种谬论,其流毒既深且广,主要有:“征服王朝论”、“中国无国境论”、“东北历史世界论”、远东(包括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文化独立性”又称…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四年,范文澜同志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自秦汉起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范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前人没有提过的新问题:汉民族的形成问题。范老认为秦汉时代的汉族,已具备了形成民族的四个条件。一是“书同文”,就是有了“共同的语言”。二是“长城以内的广大疆域”,就是“共同的地域”。三是“行同伦”,就是有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四是“车同轨”,“可以了解为  相似文献   

8.
唐朝制定民族政策的历史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是经南北时期政治大动荡、民族大融合之后出现的强大统一的封建王朝,其统治的疆域超过秦汉,“天下宴然”,“四夷宾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唐朝统治集团推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和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民族政策。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制定,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历史渊源,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一历史经验的启示唐初贞观年间,李世民君臣等人经常以前朝历史为鉴,讨论施政得失,有《贞观政要》40篇传世。其中《安边》一篇即着重讨论对周边民族的施政措施。祖国历史丰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很多,自秦朝建立以后如何对…  相似文献   

9.
瓦氏夫人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夫人述论白耀天编者按:瓦氏夫人是历史上的悲剧性人物。本文从四方面道其一生,说其曲折,论其功绩,还其真实。文章认为,在倭寇蹂躏我东南国土,“束婴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哭,拍手笑乐,捕得孕妇,卜度男女,视中否以饮酒”,而明朝官军无力保国卫民之际,瓦氏...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发表了之乾同志的《纳西族母系‘衣度’的社会性质问题》(以下简称《性质》)一文,对我们在同年第3期发表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提出了异议,认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不应称为“亲族”,只应称为“母系家庭”。而且,它只是“纳西族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这种新的见解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金代黑龙江的女真状元徒单镒禹宏,徐蓓文徒单镒为金代女真人,生年不详,卒于1214年,他曾于大定13年(1173年)考中策论女真进士第一名。明代王圻所著的《续文献通考·选举考》将徒单镒列入金代状元之中。《中国历代状元谱》、《中国历代状元录》、《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12.
贾益 《民族研究》2004,(2):105-106
作为《中国边疆通史丛书》的一种 ,《西南通史》(方铁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 0 0 3年版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南地区通史 ,而是作为中国边疆的西南地区的通史。这样一部通史 ,需要“既从边疆地区发展的视角 ,阐述特定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同时又兼及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管辖 ,由点及面揭示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边疆地区成为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必然性”(马大正 :《“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因此 ,某一特定边疆地区的“通史” ,不能仅仅局限于梳理地区发展历史脉络 ,而更要深入一步揭示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唐贞观时期,疆域空前辽阔,“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在这广袤的国土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史籍记载:“弱水、流沙,并鞲轩之使;被发左衽,皆为衣冠之域,正朔所班,无远不届”。在唐王朝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有各种强弱不一的民族政权,东北主要有契丹、奚、室韦和棘辐,  相似文献   

14.
从教法传承来看,宁玛派是西藏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教派别,它的法统起始于“前弘期”。由于这个原因,宁玛派又被称为“旧派”。而关于旧派,西藏佛教界一直对其教法有“纯正”、“不纯正”、“不加评论”等论争,指责其不纯正的人与著作也较多,如“仁钦桑布译师的《辨法与法论》、拉喇嘛意协畏、希瓦畏(静  相似文献   

15.
早在唐以前,藏区已有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历史。《北史》和《隋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附国”(今四川甘孜藏区一带)境内“山出金”,“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藏区黄金开采的首次高潮当数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并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之后。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并不断开拓疆域,扩大其势力范围的同时,积极发展吐蕃经济,与周边的邻国广泛建立联系,为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施正一教授诞辰70周年和从教43周年的前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施正一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共八编63.8万字。作者在《代序》中,谈到自己作学问、搞科研坚持“严、勤、创、情、实”5个字,如实地概括了作者的洽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多年来,学术界对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内涵、任务等方面存在不同观点。施正一教授在《文集》第二编“论广义民学”一文中,提出并界走了什么是“广义民族学”与“狭义民族学’。他认为,广义民族学是以“民族”这个特定的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变化与消亡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17.
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民族文化是以炎黄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史的地位上,黄帝一系变为“大宗”,炎帝一系为黄帝所掩,以《尚书》论,其中的《周书》是以《周诰》为主,属于以玄鼋为图腾的黄帝系统,因为周姬出自轩辕(即玄鼋,这是一种神鳖,玄鼋音变而为轩辕),但在《周诰》前有《洪范》后有《吕刑》,《洪范》为“申”(神)职司天以属神之书,司天以属神即“神守”,而《吕刑》为“吕”(旅)职司地以属民之书,司地以属民即“社稷守”,仅此两篇书才属于炎帝系统。故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成飞 《中国藏学》2023,(3):83-90+213-214
四川因与西藏接壤,在历代中央政府治藏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样,其相较于内地,了解西藏、认识西藏也更早、更全面。清代四川3部省志,康熙《四川总志》设“西番”目,雍正《四川通志》设“西域志”一卷,嘉庆《四川通志》设“西域志”六卷,专目专卷记载川西高原地区和相邻的西藏地区,逐渐形成了清代四川省志书写西藏和行省修藩志的特色。此与川相邻的地缘格局,清朝不断调整完善的治藏政策,四川省在边疆经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清代从上至下对修志的重视密不可分。清代四川3部省志书写西藏及川西高原地区,经历从西番之地、四川之西域到国家一统下的西藏书写视角的发展,展现出有清以降内地人们从对“氐羌地外”之“吐蕃区域”模糊认识,到以宁静山为行政区划的初步认识,再到大一统疆域观下西藏的成熟认识,反映了清代大一统疆域观中内地时人对西藏认识变化的过程。清代四川3部省志书写西藏的资料,也从延续明代的地方性文献,逐渐发展为基于中央政府贮存的史志修纂,超越了狭隘的地域局限,展现出四川省官署从“经世致用”的地方志修纂思路转变为对标中央政府权威史志编纂思路上,对之后西藏地方志修纂产生了影响,昭示了“一统无外之盛”的大一统政治文化,是清代...  相似文献   

19.
一、近年来关于“瓯脱”一词的讨论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何星亮的《匈奴语试释》,其中第十七个词是“瓯脱”,作者认为此词译自匈奴语中与哈萨克语[(?)]同源的词,其词义为“住所”、“定居地”。近年来,《民族研究》杂志上又发表了几篇关于“瓯脱”的论文,有刘文性的《“瓯脱”释》(1985年第2期),张云的《“瓯脱”考述》(1987年第三期)。因为“瓯脱”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语词,所以存在原意不明的问题。《民族研究》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历代及现代学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定义进行了阐释:“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黄仲盈《中国特色民族定义的历史演化》据此对近代以来中国特色民族定义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回顾,认为这一阐释赋予“民族”以新的内涵,标志着对民族定义的中国化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赵利生的《民族角色创新论》认为,个人的角色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的结构性要素,民族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