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德育法治化,是指将一定的德育理念和德育规范上升为法律并予以实施的过程。它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立法者将一定的德育理念和德育规范,借助于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指法律化后的新德育规范的实施,包括德育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德育法治化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德育法治化是个相对的范畴,并不是泛德育主义,把所有德育规范都上升为法律,赋以强制性,而主要是将反映社会基本要求,将一些基础性的、在德育规范中居于低层次的道德规范加以法律化。因为“法律不曾…  相似文献   

2.
三、高度重视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德育原则既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德育规律的反映。吴老提出的一些主要的德育原则,就是他几十年从事教育事业中,有关德育实践经验的的概括,也是他运用德育规律的体现。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德育的基本原则。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和准确地分析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  相似文献   

3.
和谐德育是以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推进学校整体工作科学发展为目的,以学校为基本实践范围,运用和谐德育的基本原理构建的德育实施理论。本文从和谐德育的内涵、原则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对和谐德育加以诠释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当代国外德育发展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网络化的发展,各国对青少年德育问题日益重视,形成了一些相互认同又各有所长的德育观点和德育模式,甚至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发展趋势;即德育的地位、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注重构建德育网络,全方位、多渠道实施德育;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和德育的时代性、适应性,德育发展呈现重视素质教育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挑战,探讨了学分制条件下在思想观念、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和德育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德育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战略的基础 ,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我们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目前高校德育在实践中存在着模式化、单一性、封闭性、滞后性等问题 ,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德育的发展 ,影响着高校德育作用的发挥。为此 ,本文提出高校必须抓住机遇 ,与时俱进 ,实现德育的创新 ,而创新的核心在于实现德育观念的创新 ,并且提出了个性化德育、开放式德育、社会化德育、现代化德育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德育主张建立师生互动的双主体关系,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作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改革方向.本文提出了以主体性德育思想和双主体理论为指导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明确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德育内容,实施以自我教育和注重道德实践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几项措施,力求提高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
德育模式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模式是某种理论或观点、一系列原则策略和方法途径等构成的德育实施范式。以往德育实践中有德目主义模式、全面主义模式和混合主义模式等,它们的实施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但其功能和功效相对单一。现代德育必须着力于构建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需要借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材料。而我国儒家实施德育的学说和做法,诸如重视和强调德育的社会作用,重视实施德育的可能性的理论研究,把「得民心」的道德理想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强调统治者率先垂范作用,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德育中的作用等,无不对今人有教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负有重要的德育责任.本文就实施好学校德育工作,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摒弃那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进行了一些再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公民道德的角度认识儒家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传统道德的目的之一,是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伦理资源,因此,从公民道德的角度来认识儒家道德,是一个重要而可行的思路。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儒家道德与公民道德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前者是以精英阶层为主体的,以自律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而后者是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以律他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观念,并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儒家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观念影响下,学校德育表现出对德育制度中显性规则部分的极度推崇,成为“制度化学校德育”。制度化德育作为理性确定性思维的产物,有悖于道德的生活本性,是学校德育发展的误区。学校德育需要科学、完善的德育制度体系,但绝不需要制度化德育。要走出制度化学校德育的误区,学校德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也要关注德育制度,保持两者必要的张力与平衡。  相似文献   

13.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态度,具有社会性、潜在性、稳定性与对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态度在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中,不仅影响其道德认知与判断,保护自我价值,而且还有激励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的作用。这些都对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们怎样进行道德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葛晨虹 《齐鲁学刊》2001,20(3):27-33
几乎任何一种道德规范都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由此可论定:“合于道德”同“出于道德”的行为都具有道德价值,在对这些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合于道德的效果,出于道德的动机,都是评价根据中的要素。然而自觉主动地出于道德而行动,比消极被动地合于道德而行动,更能体现出道德特有的自律性质,因而更具有道德价值。作为体现着道德特殊性质,决定着评价对象的道德价值程度的评价根据,应把是否出于道德动机视为评价根据系统中根本的、主导方面的、第一性的质,而把不自觉地、被动地仅仅客观上合于道德的行为效果视为从属的、第二性的质。用系统论的语言概括就是,动机的系统质高于效果的系统质。  相似文献   

15.
试论儒家德育过程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过程论是德育理论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对于发展德育过程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关品德的形成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环境、教育影响因素、品德形成的个人修养及方法等内容,简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中有关德育过程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汪雪娇  丛大川 《理论界》2014,(3):189-192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状况亦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在道德境界上缺乏奉献精神;在道德实践上偏重物质享受;在道德观念上以个人为中心;在道德理想上表现为理想追求较低。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观念冲突的社会现状、脱离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德育、独生子女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应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对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改变道德教育理念、采用道德内化方法、营造培育美德的环境、健全道德的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情感冷漠、道德信念缺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培养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要挖掘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体验,以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何宇白 《北方论丛》2016,(6):151-155
道德判断所面临的困境:第一,不能包容道德变化;第二,不关心道德感知和道德敏感性,只追求判断形式的同一性。面对这些困境,赫尔曼提出基于“道德显著规则”的康德式辩护,旨在说明道德规则在道德判断理论之内是如何得到运用的。一方面“道德显著规则”能够包容道德特殊因素,因而容纳道德变化;另一方面,“道德显著规则”把行为者的道德感知结构化,进而提高行为者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显著规则”不仅使道德有一种客观基础,同时又为容忍某些基于文化的道德差异提供理由。  相似文献   

19.
论"规范-德性-德行"动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世伟 《社会科学》2005,(9):139-143
道德规范、德性和德行的实践价值,只有在三者动态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得到修正,进而使道德主体接受、理解并且内化.这一动态的实践价值通过主体行为的践履将知、情、意的关系统一起来.如果德性与德行不能保持一致,则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就需要得到社会伦理秩序与伦理氛围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王连冬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03-108,158
道德相对主义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道德原则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理性能否认知道德原则、道德原则能否摆脱道德实践上的冲突.先秦儒学理清了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则的仁与作为具体的行为规范的礼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澄清了道德相对主义因混淆两者而带来的混乱;先秦儒学并未像道德相对主义那样认为道德原则无法通过理性证明因而不存在,而是认为道德原则是明证的,其落实依旧需要理性的认知;在实践上先秦儒家主张行权返经,强调在道德原则统摄下所作的变通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仁道,从而有效避免了道德纷争.先秦儒学智慧对克服当代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