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诗钟活动中的诸多环节就是参照封建科举取士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式建立起来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科举,助长了人们梦幻科场、热衷科名的社会心理与社会风气.二者相互推助,共同促进,最终影响到清代文学特别是清代台湾文学的整体风貌.清末,诗钟一经传入台湾,便得到台湾文士的热情欢迎,迅速传布全岛,占据台湾诗坛的主流地位,使得台湾诗风为之一变,从而进入了一个"击钵联吟"的创作时代,并为日据后台湾诗坛的复苏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诗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诗钟活动中的诸多环节都是参照封建科举取士的一系列程式建立起来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科举,助长了人们梦幻科场、热衷科名的社会心理与社会风气。二者相互推助,共同促进,最终影响到清代文学特别是清代台湾文学的整体风貌。清代末年,诗钟一经传入台湾,便得到台湾文士的热情欢迎,迅速传布全岛,占据台湾诗坛的主流地位,使得台湾诗风为之一变,从而进入了一个"击钵联吟"的创作时代,并为日据后台湾诗坛的复苏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3,(3):120-127
本文就台湾进士这一地域历史人群之成员总数、名录、佳话、义举、轶事等钩沉索隐、取证考据 ,并就清代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有所介绍和评估。认为 ,台湾进士是一个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的人群 ,宜以“地域历史人群”视之 ;台湾幕友、台湾班兵、台湾塾师、台湾教谕等亦各是一“地域历史人群”、各是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其中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为最重要.而台湾位于东南海上,也受到战争的波及.本文拟就战前英国侵略者对台湾的窥伺,以及战争期间台湾军民的筹防备战与抗英斗争作一简要论述.一英国侵略者对台湾的垂涎,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期.早在1631年前后,一个为荷兰人服务的苏格兰人威廉·康培尔(Willam Cambell),就建议英国东印度公司去占领台湾,与荷兰人竞相开展对华贸易.但因当时英国人实力不够雄厚,这一建议未被采纳.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始派两艘商船到台湾,与郑氏政权接触,谋求通商,并在那里设立了商馆.但由于郑氏政权生存的时间不长,加上当时的贸易额不大,英国人早期对台湾的窥伺没有取  相似文献   

5.
台湾政治转型主要是由台湾岛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台湾岛内因素来看,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台湾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国民党政权的"法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被迫进行民主改革.从台湾岛外因素来看,大陆"一国两制"政策对台湾政治转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对台湾的专制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来自美国的压力也迫使国民党进行"政治革新".在这些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湾出现了多党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姚礼明 《学术界》2001,(2):205-213
本文从主权概念的起源谈起.法国人博丹在16世纪提出了主权概念.后来,主权概念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基础,并逐渐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如果说主权概念和国际法在19世纪普及于全世界,那么,20世纪它们就更加深入人心了.在搞清楚主权概念和国际法的来龙去脉后,文章对台湾的主权归属进行了重点阐述.文章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因此,台湾属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所有是无庸置疑的,而台湾主权的变更则必须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决定,台湾单方面无权决定台湾主权的归属.文章最后指出了国际法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并认为自主权概念提出和国际法产生以后,世界秩序的维持就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以国际法为准则、以实力均势为保障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许多地方和许多人都在研究台湾,台湾学者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又是怎么研究台湾问题的?也许从台湾刊物的某一论文或某一位台湾学者的意见中,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台湾学者探讨台湾问题的特殊之处,但是我们若从宏面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学者的台湾研究自有其观念表述的特定指谓、有其生存环境影响下的特定思想脉络、有其分析体系建构上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8.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4,(1):125-131
本文从<清实录>和部分清人著作、民间文件举例取证,说明清代台湾各级官员普遍辟置幕府、延请幕友的情况,以及清代台湾幕友在台湾公共事务和文学活动方面的表现,从幕府制度的角度证明闽、台两地历史社会在制度文明层面上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9.
台湾战略地位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上我国秉承了大陆地缘均势的传统,历代帝王将相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走过相当漫长的历程.西方海外殖民扩张以来,台湾一再受到西方列强的觊觎和入侵,其主要目的是想将台湾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二战以后,美国将台湾作为西太平洋防线的总枢纽,干涉中国内政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0.
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推行严刑峻法,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司法体系,来奴役台湾人民.台调会为接管台湾司法做出了初步规划,这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1945年10月,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长官公署展开对台湾法制的接收与重建工作,处理各种各样的困难.台湾司法体系的去日本化和中国化过程中夹杂着一系列的冲突.台籍司法人才必须立即学习国语国文,熟悉中华民国的法制,与新来的管理者沟通,面对重重挑战.  相似文献   

11.
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我国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了宝岛台湾.但到郑经继位后,面对清朝统一台湾的形势,郑氏集团企图进行分裂活动.清朝政府坚决反对分裂,派施琅率水师攻取台湾,台湾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2.
台湾社会形态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台湾广告的内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由过去以资讯告知、文字表现为主转变为具有浓厚象征意义与认同形式的广告为主.台湾消费时代早已到来,财富的积累、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职业结构更趋专业化等因素都使得台湾"中产阶层"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身份认同产生强烈需求.台湾广告发展到现在,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有着浓厚的台湾特色,并运用各种认同凸显这种特色,影响台湾民众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3.
月是故乡明,思是长流水.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离的状态,大批原籍大陆的人迁往台湾,成为游子.对故土的羁念、对家园的渴望,使台湾作家的作品产生一种浓重的归思情绪.思乡就成了台湾人一种普遍的心理情节,也成为几十年来台湾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台湾史学家连横的《台湾通史》,是研究台湾历史的基本工具书.但由于连横所处的时代之局限,书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有些错误已为研究者所指出,而大部分还未被订正,有些甚至仍被错误地引用.对于这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著作进行全面辨误,显然是十分必要的.邓孔昭近著《台湾通史辨误》一书(台湾历史研究丛书之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推动台湾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台湾通史辨误》(以下简称《辨误》)全书约26万字,共订正出《通史》中的错误600余处.上自明末倭寇之乱,下至清末日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光复后台湾教育的去殖民化、台湾与大陆教育的迅速整合、自由主义教育初露端倪等层面的探讨,论述了这一时期台湾教育转型是台湾教育总体转型的初始形态.在这一初始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台湾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相互印证,都获得了合乎理性的充分发展,这对日后台湾发生的多次教育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仪是大陆日据下台湾研究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他及其随员对日据下台湾的研究代表了当时大陆台湾研究的水准.陈仪取鉴台湾经验,在政治上推行省政改革,经济上发展统制经济,加强闽台交流与合作.陈仪不但是"日本通",也成为"台湾通".应蒋介石之邀,陈仪主持台调会,编译资料.由于对台湾问题长期观察,陈仪辨析日据下台湾的利弊,有独到处,亦有盲点.台调会搜集的资料,多从日本人编写的书中摘译过来,这些资料注重台湾总督府的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忽视台湾民众.陈仪只注重研究台湾的"物",忽视研究台湾的"人",试图维持台湾总督府的行政架构与统制经济,与台胞的迫切需要隔着很深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刘铭传(公元1836-1896年),字省三,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人.1884年,清廷任他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使法国侵略军占领台湾的企图遭到失败.他从1885年至1891年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制定和推行"台湾产业近代开发计划",促使台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这在近代台湾史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可以说,他是台湾资本主义开发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8.
爱国志士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讴歌先民开拓台湾,传承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坠,以笔为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国学大师张继、章太炎、徐炳昶等人阅读《台湾通史》,对连横的史才、史学、史识颇为推崇,撰写文字,大力揄扬《台湾通史》.经过连震东的多方奔走,商务版《台湾通史》面世,使这部史学名著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所知晓.  相似文献   

19.
林仁川、王蒲华同志在《《历史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二期著文,认为:福建人民很早就开始移居台湾,至清代达到高潮.据统计,十八世纪中叶自大陆流入台湾的人口,已不下数十万.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台湾汉民已逾二百万,其中以漳泉二府人为最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台湾"汉番凡  相似文献   

20.
明末福建官府已经管理台湾事务,同时,闽粤一带的海盗长驻台湾的北港,这都落实了明朝对台湾的主权.但因日本的商船开始出没于台湾,而且台湾的海盗屡降屡叛,在第二次澎湖危机中,福建官府将荷兰殖民者引向台湾的北港,其目的是北拒日本、南平海盗,并夺回澎湖,以便下一步对付荷兰殖民势力.明末荷兰人在台湾,类似葡萄牙人在澳门,他们只是在福建官员默许之下,租借中国的一块土地做生意.郑成功驱逐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确实是“复台”,而不是占领.明朝官府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最终在郑成功手里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