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侗族山区的饮食,说不上是山珍海味,中国食谱上也找不到它的名称,但它确实别具一格.侗乡盛产糯米,是我们一日三餐的主食.抓着糯米饭就着酸鱼吃,是我们的美餐.侗家人一年四季备有酸类食物,鸡鸭鱼肉瓜果豆角无不腌酸.食物腌酸后可保醇味两三年,肉类可保10年左右.酸鱼可放存二三十年,成为迎宾送礼的上等佳品.关于侗家人喜欢吃酸的原因,曾有过各种传说.但传说总归是传说,侗家人喜欢吃酸,主要与我们的先民当时的生产生活有关.在那无油少盐的艰苦岁月,腌制酸菜,既能保存食物也可以不失其味,且方便省时.侗家人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出门做工带酸去,收工回家挖酸吃,一日三餐不开火,方便省时又好吃."这大概就是侗不离酸的原因吧.这种习俗后来还影响到了一些汉族地区.除了"酸",侗家人最喜爱的就是油茶了.我们常  相似文献   

2.
侗乡好风俗     
到过侗乡的人,都有“天好地好,山好水好,人更好”的感觉。的确,与其说这里的自然风光迷人,倒不如说这里的侗族风尚感人。侗乡,是文朋礼貌之乡;侗族,是文明礼貌的民族。这个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雅、优良的传统习俗。宴酒待客侗家的热情好客,早已传为佳话。如果你去侗寨作客,一进屋,全家老少就主动起身让座。老大爷递烟烟,老大娘端出香喷喷的油茶。用油茶待客是侗家一种好客的习惯。这种油茶是用糯米、茶叶、玉米、爆花等与油块煮成的,味道很好。在吃饭前,主人还会端出甜酒请你喝。“酸宴苦酒”是侗家待客的特点。家里来了贵宾,他们拿出用糯米酿制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鱼、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促进了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民族饮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以柳州三江侗族聚居地程阳八寨景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对景区内饮食资源的呈现方式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程阳八寨侗族饮食有百家宴、侗族油茶、侗家三宝等,经过研究发现侗族的饮食呈现方式为:宣扬手工、古法的制作工艺、强调“侗不离酸”的传统民族饮食观念、打造以游客为主的旅游饮食活动。其呈现方式具有以下特征:饮食制作过程简单化、节庆饮食日常化、饮食活动表演化。对侗族村寨景区中饮食资源的研究可以推动侗族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其他少数民族村寨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走进通道侗乡,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那淳朴、浓厚神奇的民俗风情。———1、饮食侗乡饮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酸、甜、酒、糯”“酸鱼糯饭常留客,米酒油茶宴佳宾”,这句流传在侗乡的民谣浓缩了侗族饮食的主要形式。在侗乡,家家户户都有酸水坛子,酸菜是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尤为美味的是腌酸鱼。制作酸鱼时先将鱼肚剖开,洗清内脏,拌上食盐、辣粉、糯米粉和香料,放进瓷坛或木桶密封盖严即可。侗乡酸鱼风味独特,十分爽口。糯米饭是侗家主食中的上品。古老乡风“大碗酒,抓团饭,传杯换盏”保留至今。入席前,人人净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热情…  相似文献   

5.
侗款制度是侗族传统社会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侗款制度在侗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今天还在侗区继续发挥其整合社会秩序的部分功能和作用,“老人协会”、“乡规民约”是其与现代社会调适后的表现形式;社会控制功能配置最齐全;影响社会层面最广泛,效果也最突出。侗款制度、侗款文化、侗款组织也是侗学研究中较热门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侗族制度文化就是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6.
贵州黔东南是侗族生活的聚居地,其侗族居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绝大部分,特别的在黎平、榕江、从江三地琵琶歌尤为丰富,其所使用的乐器侗琵琶形制多样,曲调丰富,技巧复杂,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侗琵琶为主要研究对像试对这三个地区的侗琵琶进行分类和对比思考。  相似文献   

7.
侗款是侗族的传统自治和社会管理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款组织和款约,具有社区联盟协商治理的性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原生政治制度,它具有独特性、协商性、平等性的特征。侗款作为侗族社会的政治传统,在当代侗族地区仍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助于完善侗族地区村民自治;二是有助于侗族民众的族群认同,构建和谐侗乡;三是有助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四是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我们侗族是中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人口251万多,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地区及湖北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地县.侗族有三部分,即老侗、皎侗、旦侗(均为自称).侗族古代自称的通称及各部分的分支称呼,可追溯到中古时期.据记载,侗族及其内部的几个原始支系,在宋代以前就形成了.三个支系的侗人各有特色.有意思的是,"旦侗"擅长陶瓷、乐器制作,并喜欢狗;但"老侗"、"皎侗"却对狗厌恶之极."老侗"女子善针织、能歌善舞,其歌在1986年曾轰动巴黎.1957年在莫斯科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的侗族多声部大歌也出自"老侗"地区.在广西三江一带的侗族多为"老侗"."皎侗"则分布较广,他们大多住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沿河地带,与外地交往比较密切,接受汉族文化较早,生产力较高,擅长建筑和造船.闻名国内外的风雨  相似文献   

9.
贵州黔东南是侗族生活的聚居地,其侗族居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绝大部分,特别的在黎平、榕江、从江三地琵琶歌尤为丰富,其所使用的乐器侗琵琶形制多样,曲调丰富,技巧复杂,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侗琵琶为主要研究对像试对这三个地区的侗琵琶进行分类和对比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少君 《民族学刊》2022,13(4):115-124, 143
本文主要是透过侗族的腌鱼文化来验证人类的饮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有原因的,像是地缘性。侗族的祖先嗜食草鱼、鲤鱼的直接原因是鱼类的蛋白质比畜类的蛋白质更优,草鱼的营养价值地高过猪肉。侗族嗜鱼的间接原因是与侗族的民居建筑相关;因为杉木建筑易于失火,所以挖了大量池塘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也因为池塘容易孳生蚊蚋,因此必须大量养鱼以解决虫害的问题。侗族嗜鱼的另一个原因也和生态相关;亦即侗族早自明清时期就开始进行“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农民将 “稻”和 “鱼”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让植物与动物迅速地建立起自然而互利的生态循环系统。侗族腌酸菜始于宋代,但是到了明朝腌鱼、腌肉的制作才开始流传。侗族的腌鱼是在咸的味觉之外,更增加了酸的口感与香味,侗族嗜食腌鱼,对腌制的态度极其慎重;何时腌制、如何腌制、有一定的禁忌,甚至有“酸神”的出现。“腌鱼”对侗族而言,早已从单纯的食物保存进入到美食欣赏的境界,更甚而进入了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侗族人民素以热情好客著称,而腌鱼和重阳酒则是他们飨客的风味酒肴。侗家在腌鱼时,先把鲜鱼洗净,破腹去掉内脏,切成块块,再将糯米蒸熟晾凉后掺入,加入适量的盐、蒜、辣椒面、花椒粉等佐料,同鱼块搅拌均匀,放入腌桶腌一个月即可取出食用。重阳酒一年四季都可以酿制,但以秋收后的九、十月间酿制者居多,质量也好。酿制时,先将糯米蒸熟晾凉,加土酒曲发酵糖化成甜酒,然后再兑上自酿的40至50度的白酒泡  相似文献   

12.
<正> 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人世代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而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精神则是侗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所固有的一种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它始终是维系、协调和推动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反映着侗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侗族各种文化形态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体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要素和内容,笔者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体现出来的“能动精神”。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这种精神广泛地含藏于侗族祖先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歌谣和民间故事之中。在侗  相似文献   

13.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侗族与壮、布依、水、仫佬、毛南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支系,历史上称为侗僚、峒僚或侗家苗。到建国前,侗族处于落后的的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在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侗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结构奇巧独特的建筑工艺,五彩斑斓的侗族刺绣,还有浩如烟海的侗族民歌、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侗族舞蹈,戏剧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大歌、琵琶歌及多耶舞,芦笙舞、侗戏等歌舞艺术,更是丰富多彩,瑰  相似文献   

14.
侗族源于“峒民”。古时侗族地区以“峒”为行政单位,故称其地百姓为“峒民”。至于侗族自己则自称“甘”。 侗族主要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约有150万人。由于住地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两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  相似文献   

15.
侗款制试探     
一、侗款制度侗款是侗族社会的基本制度,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部落议事会”。侗族的村落基本上是一姓一寨或数寨一姓,即是不同姓也是有婚姻纽带联接在一起。因此,侗款也就是一寨或数寨氏族的联盟。若干个小款又可以结成一个大  相似文献   

16.
侗族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吃泡汤、敬诸神、埋柴火、喝油茶,其中尤以正月里热闹非凡的种种活动最为有特色,这些活动把侗家人能歌善舞的长处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侗族正月的活动很多,有文娱活动、社交活动、祭祀活动等。  文娱活动最精彩,有唱侗戏、踩堂哆耶、对唱大歌、打赛年锣等多种形式。  侗戏发源于贵州省黎平县,由侗族人吴文彩首创,后来流传到贵州的榕江、从江,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区。仅黎平一县就有235个侗戏班(队)。各县侗戏班(队)春节期间活动频繁。在本村演出或受外寨邀请到外寨演出,既演传统剧目,…  相似文献   

17.
侗族自称为Kam~1,“侗”乃这个民族的他称。 为什么别的民族称这个民族为“侗族”?对这个问题,曾有过几种解释,但今天看来,所有这些解释都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并进行考证,以就正于诸位专家和同志。 侗族之所以被称为“侗”,原因在于: (一)认为其祖先曾居于山洞。这种说法,在解放前流行于桂北各民族之间。当时,笔者曾在三江、龙胜两县进行民族调查,有几位苗族朋友和汉族朋友都认为侗族古代居于山洞,遂被称为“侗人”。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研究民族学的同志坚持此说。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11,(8):6-6
8月2日,新晃侗学研究会第一个分会——新晃侗学研究会中寨镇分会正式挂牌。 中寨镇是新晃侗族人民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人们讲侗语、唱侗歌,至今还存有“行歌坐夜”古风,但许多侗乡人民还没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此次侗学研究会分会的成立为挖掘侗族文化,培养下一代讲侗语、唱侗歌、学侗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 侗族情垒在侗族垒词中,数量多,影响大,有着比较突出的艺术成就与社会价值。“垒”是侗语记音,意为条理话,情垒就是谈情说爱的条理话的意思。如说侗族情歌是侗族歌唱的情诗,那么侗族情垒就是侗族朗诵的情诗。在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新晃、天柱、三穗、玉屏、芷江等地流行情垒,其内容可分为初会,请坐、夸赞、借带、结朋友、分离、初恋、相思、热恋、盟誓等。讲诵时,有的用侗语,有的用汉语,有的在  相似文献   

20.
侗语电影《童年的稻田》表明目前三江侗语代际传承情况有好的一面,也蕴藏着危机。实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文章结合电影中所折射的语言代际传承问题以及田野调查结果,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侗语面临的代际传承危机,提出以言护根、以文续脉,实施侗族母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四个一”工程等活态保护策略,以提升侗族人民的母语文化认同,从而守住侗族文化的“根”,延续侗族文化的“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