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2003年以来的"颜色革命"的发生与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的政治选择息息相关,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此进行"民主"渗透的结果."颜色革命"后的绩效表明,革命后的国家在政治发展上并无作为,使原政权中存在的政治弊端不但没有得到改观,反而与国家稳定与繁荣的目标相违背.实际上,"颜色革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所谓民主政治全球化的有力武器.在这里,"权力"与"利益"才是西方国家实施革命的真实意图.独联体各国均面临着"革命"的威胁,对此,坚守意识形态,正确认识民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自独联体爆发"颜色革命"以来,原来沉寂多年的"古阿姆"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在2006年转变成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在独联体一体化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古阿姆"组织变身成为独联体地区一个非俄罗斯主导的地区组织。本文试图分析该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原因以及未来的走向,解读其对独联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颜色革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形色色的"颜色革命"的表面形式是选举夺权,而其背后则有一只若隐若现的手--国际非政府组织.从南联盟到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每个国家的反对派都有自己统一的标志性颜色,通过策划选举运动来达到和平夺取政权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这些"颜色革命"中起着相当重要的幕后探纵和推动作用.国际非政府组织表面上不受政府支配和约束,实际上是政府机构另一种形式的扩展和延伸.不少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西方情报机关安插在前方的特洛伊木马,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4.
作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之一种,"民主和平论"描绘了一幅在"民主制度"下国家融洽相处、和平永驻的美景.然而,该理论的论证从概念、事实到逻辑都存在着诸多悖谬和不周之处."民主和平论"设想由相同制度的国家取代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这深刻地反映了冷战后西方尤其是美国想通过身份认同重构世界格局的愿望,"民主和平论"首先在美国兴起,主要是由于在目前对西方和美国相对有利的世界形势下,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退使它对维护自己的全球领导地位感到力不从心,没有盟国支持,其地位无法稳固.没有民众的支持,其对外政策也难以持续贯彻.同时,冷战结束后西方失去了主要的威胁目标,因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的凝聚力大大下降,而制度认同是将以前的盟国重新凝聚起来的有效工具,所以克林顿政府,尤其是布什政府都打出"民主和平"的旗帜假手别国内政."民主"攻势愈演愈烈,同时也引起有关国家的反弹.  相似文献   

5.
"颜色革命"·美国的民主战略·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从中亚到中东刮起了一股“颜色革命”的风暴,它与所谓的“天鹅绒革命”一脉相承,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操纵的以和平的“街头政治”形式颠覆民选的非亲西方政权的系列事件,是一串“美国化”的事变。它的最大卖点是和平的非暴力的不流血的方式,它反映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势地位。我们应以两手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独立后的中亚五国经历了政治上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向西方多党议会制、经济上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转轨。新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共产主义者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保持了较为浓厚的原苏东社会主义政党的色彩,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保护劳动群众的利益。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土库曼斯坦民主党、哈萨克斯坦社会党则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更倾向于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民主、自由价值观,以建立人道的民主和法制国家为宗旨。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亚各国的"强人政治"传统、伊斯兰复兴运动、"颜色革命"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中亚地区的左翼政党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大国对中亚的争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国际政治多极化及全球化的日益推进 ,不同政治体系之间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其他交往中构成了国际相互作用的结构或者体系。中亚问题已经成为多极化政治在国际上的体现。中亚国家独立以来 ,不同势力展开了对中亚的争夺 ,具体表现在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美国、欧洲国家、伊斯兰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在中亚的介入 ,这些国家或势力以不同的战略目标、不同的态势进入中亚 ,在独立 1 0年来不同时期中亚国家的外交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指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亚的争夺战中越来越侧重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共同嵌入 ,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是:(1)区别对待独联体国家,同时在市场经济与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重建和发展双边关系;(2)在次地区层面,重点经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同时继续发展俄白联盟国家和统一经济空间,抑制"古阿姆"集团;(3)在独联体框架下,发掘独联体在人文和抵御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的合作潜力,发展在其他领域的多边合作。通过实施积极而务实的独联体政策,普京政府维护了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了俄作为独联体一体化主导者的地位。未来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和俄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俄罗斯仍将继续巩固和扩大以俄为首的独联体军事政治联盟,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俄罗斯视独联体国家为“近临国家”,是自己的“利益空间”。在经历了“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等外交战略后,俄罗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幻想不断破灭,俄罗斯人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确保独联体这一“近外国”的国家利益空间对于俄罗斯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俄罗斯确保自身安全的有利屏障,也是其重振大国地位逐鹿国际舞台的重要资本之一。所以,在苏联解体后,在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下,如何维持与独联体国家的良好关系在俄罗斯今后的对外政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民主政治是一种思想理念与国家制度形态.西方民主政治泛指西方的国家制度形态,它继承了西方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精华,在反神教斗争中逐步形成.由于西方各国的国情不同,又形成了诸种民主政治模式和原则,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和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  相似文献   

11.
茜达·斯科克波尔《国家与社会革命》是西方“革命学”研究中影响较大的一本书。该书认为在法、俄、中三国革命中,对外战争失败导致革命;区别“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标准是有没有农民造反,革命的目的是“创建国家”。斯科克波尔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的需要;农民问题也不能作为判断“社会革命”的惟一标准;至于是革命推翻了旧国家还是旧国家的崩溃才引发了革命,显然是前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遭受反倾销诉讼有增无减,呈上升势头.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体"国家,随意使用"替代国制度",频频发起对中国的反倾销,使中国企业蒙受重大损失.西方国家针对"非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商品计价实行的所谓替代国计价法,往往在替代国的选择上随意或恶意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场经济国家,甚至用发达国家来做所谓的"替代国",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真实低成本人为认定为虚拟的高成本,从而将反倾销设定到出口企业无法承担的程度,使中国企业失去正常的国际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合谋的结果。但何谓消费主义?谁主世界潮流?消费意识缘何成为大众意识,作家、理论家如何在写作或思辨中实现或抵抗所谓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往大处说,世界常常是少数所谓的主流大国和强国;往小处说,“世界文学”也主要是少数西方大国和综合国力强盛国家的文学。这在几乎所有世界文学史的写作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因此,世界等于民族这个反向结果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得清晰明了和毋庸置疑。盖因在跨国资本的全球化进程中,利益高于一切。换句话说,资本之外,一切皆无。而全球资本的主要支配者所追求的利润、所奉行的逻辑、所遵从的价值、所代表的集团和它们针对弱国或发展中国家的去民族化、去本土化意识形态,显然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不可调和地构成了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14.
择校的本意是让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 ,从而受到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各国的实践表明 ,实施择校政策的结果实际上有利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高的社会群体 ,这就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本文将通过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比较 ,来说明择校政策是如何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移民问题不仅在俄罗斯出现,而且在独联体其他国家也都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现代民族主义的抬头是俄罗斯移民形成的主要原因。独联体国家间相互的移民数量庞大,仅次于华侨数。尽管如此,现在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独联体国家的执政者们在政策上并不关心俄罗斯移民问题,而只热衷于强化自身及自身所属国家的影响力。随着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同时形成,社会统合成为核心问题,解决移民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16.
娜拉和子君是新文化运动初期 ,知识分子为树立“新的妇女观”而引进和创作的两个“新女性”形象 ,但两人“出走”的涵义却大相径庭 ,一个是西方个人主义在女性生活中的成功蔓延 ;一个却宣告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东方女性自我解放过程中引进的失败。以往研究过于注重两者之间存在的“时代差距” ,忽视了其间的“文化差异” :个人本位的自我解放不同于群体本位的恋爱自由———这正是东西方近代妇女观转型的不同文化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企业联盟、企业集团与“共谋垄断”的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联盟作为企业间合作博弈战略 ,是“市场———准市场组织———企业”三分析框架的产物 ,与外部一体化的市场安排相比 ,企业联盟是一种“组织化市场” ;与内部一体化的层级制度安排相比 ,企业联盟是一种“市场化组织”。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在连接纽带、法律地位、经营目标等方面形貌相似 ,极易对之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但二者具有实质的差别。中国企业集团化面临着产权模糊、行政干预等现实障碍 ,中国企业应转变战略视角 ,以联盟而非以集团化作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首选。但作为企业间的契约结合与股权结合 ,联盟应时刻警惕其与“共谋垄断”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独联体议会近年来集中开展了社会软实力建设立法活动,以示范法形式为独联体国家在后苏联时代协同开展公民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独联体《爱国主义教育示范法》从概念厘定、政策基础、实施保障、国家监管等角度较为完备地规定了各成员国应秉承的立场原则和行动方向。该法在文本结构、论述逻辑、历史根基和举措创新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自身特色,但在精神内核、规范程度和配套实施层面仍存在着不足。对该法的立法意图和内容指向进行分析评价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既可以将其作为我国同类立法的参考和镜鉴,也可以拓宽对独联体国家在后苏联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走向及政策应对方面的认知,而且可能成为今后独联体国家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法国启蒙民权思想虽然始自法国,但其影响却波及世界众多角落。它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不仅直接造就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而且对近代亚非拉的民族民主革命也起了一种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正是在它的熏陶和感染之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才初步形成了自己改造旧社会、批判旧思想的思想利器。同时由于中西文化固有的差异和时代特点,中国知识分子在认知法国启蒙民主思想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读,而这种误读又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