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帆的散文集《寻梦》,1997年12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三访阮元墓》这篇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又知阮元墓在‘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却不理解为什么一点未加保护,而且连最起码的保护碑识都未立,这大概是墓所在地邗江县的事。王章涛先生也说扬州人不知珍惜文化遗产,更缺乏现代商业意识,还说到邯郸市按唐人传奇《枕中记》所述,建造了一处‘黄梁美梦’旧地;而‘蚂蚁缘槐夸大国’典出《南柯记》,其地正在‘广陵东十里’之槐泗。”以上引自该书第94页。文中“黄梁美梦”应为“黄粱美梦”。语本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  相似文献   

2.
古申国《国语·周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左传》庄公12年曰:“夫姜,太岳之后也。”《史记·齐世家》曰:“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复之际,封于吕,或于申,姓姜氐。”其说申、吕始封甚早,殊不可信。因虞夏之时国家形态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分封之事是不可实现的。可是,据《国语·周语》韦昭往曰:“申、吕四岳之后,商周之世或封于申”。此说可信。申、吕封地应在何地?目前尚有争议;一说在南阳,一说在信阳。笔者认为对周初中国封地的认识,其实质是关系到周初政  相似文献   

3.
“该”字古今义的继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谈到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有一段话:“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只当‘完备’讲,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 “该”字在上古和中古是不是“只当完备讲”,这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许慎《说文·言部》:“该,军中约也,从言亥声。读若心中满该。”段玉裁注:“凡俗云‘当该’者,皆本此。”但《古代汉语》的编者否定了这一训释。理由是“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4.
丁山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夏后氏文化之特色尚九”;“夏后氏礼乐制度,无不纪于九”。诸如所谓九州、九鼎、九畴,等等。那么,夏后氏为何如此崇尚“九”呢?有必要探究一下“九”的本源。《说文解字》:“九,昜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许慎所谓“昜(阳)之变”,绝非九之本义。《周易》卦爻,最初并无阳九、阴六之称。由《左传》、《国语》的记录看,“春秋时代,人们尚未以‘九’、‘六’代表一卦的阴阳爻、”,“至后人作‘十翼’,这才出现了‘九’、‘六’之称”。(刘大钧《周易概论》)而作为数字之九,则在“十翼”之前若干世纪的殷墟卜辞里就已存在。因此,许氏之说乃是以末为本。  相似文献   

5.
一古书经过金石竹简缣纸的变迁,又因数千年之传抄翻刻,讹误漏阙,势所难免。刘向《别录》云:“古文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抱朴子》云:“书三写,以‘鲁’为‘鱼’,以‘帝’为‘虎’”。古书既然有因为传抄翻刻带来的错误,校勘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俞樾《札迻序》啊云:“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俞樾指出了校勘的重要性。要想搞清古书的旨趣,必得搞清古书的句  相似文献   

6.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先生在其所著《天才的智慧》一书中,出了一道饶有兴味的智力测验题:“我时常疯疯癫癫地弄出很多错误。有人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请问您,错误在什么地方呢?” 初看此题的读者常如堕五里雾中,抓不着头绪,待看了该题的答案,才茅塞顿开。多湖辉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这一问上,‘错误’二字出现过三次。也就是说,有三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在哪里呢?这一问上本来就有三个‘错误’,而硬说成有四处错误,这不也是一个错误吗!妙哉!天才的智慧不能不令人赞叹。 然而赞叹之余,细细思忖,却又产生了几分疑惑:在这一问上(即这道题中)究竟有几处错误呢?按照多湖辉先生的答案,似乎找到了四处错误:“错误”二字出现了三次,这是三个“错误”;明明题中只有三处“错误”,却偏偏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又是一个错误。然而,若果真如此,即确实这一问上有四处错误,那么,“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一说法又何错之有呢?而既然这一说法并无错误,那第四处错误又到哪里去找呢?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九一九年发表于《新青年》六卷五号上的随感录《五十九“圣武”》,是一篇研究鲁迅前期思想的重要文章。多年来,人们尽管对于能否从它看出鲁迅当时已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把“刀光火色”一词,当作鲁迅所赞颂的十月革命的代用语,这一点却几乎是共同的。鲁迅这篇文章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这是明白无疑的。但认为“刀光火色”就是他所颂扬的十月革命,我觉得是和原文含义大相径庭的一种错误理解。《五十九“圣武”》,是《五十六“来了”》一文意思的进一步阐述,二文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上下篇。《五十六“来了”》中说:“‘过激主义’不会来,不必怕他;只有‘来了’是要来的,应该怕的。”那么,“来了”到底是指什么呢?《五十九“圣武”》中讲得很清楚:“是刀与火,‘来了’便是他的总名。火从北来便逃向南,刀从前来便退向后,一大堆流水帐簿,只有这一个模型。倘嫌‘来了’的名称不很庄严,‘刀与火’也触目,我们也可以别想花样,奉献一个谥法,称作‘圣武’,便好看了。”这两篇文章里讲的“来了”也好,或叫“刀与火”也好,是指历来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争权夺利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以及广指“从古到今的扰乱”。总之,它不是褒词而是贬词。所以鲁迅讽刺道:如嫌不好看,改称“圣武”,便好看了。明白了“来了”和“刀与火”的含义,就可以进一步看看鲁迅讲的“刀光火色”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整段话  相似文献   

8.
一、议论诗的存在是文学史上的客观事实如果说,以抒情为主的诗,是抒情诗;以叙事为主的诗,是叙事诗;那么,以议论为主的诗,可不可以称它为议论诗呢?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清人纪昀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而集者强收入集。”他还问:“千古诗集,有此体否?”陈迩冬先生反驳说:“这首诗实是好诗,也就是我所说的新诗。正因为‘千古诗集’中无‘此体’。它把‘无理’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  相似文献   

9.
杨荣 《社区》2002,(21):54-55
上海读者李金明来信:“通过《社区》我了解到一些新鲜的概念,如‘社区’和‘社会工作’,正巧,我表妹今年被一所重点大学的社会工作系录取,我想知道,我们国家目前在社会工作的高等教育方面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社会工作者的认证和注册指的是什么?”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高鉴国博士。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赣榆县夹山乡汪于村西北,有一条深谷夹于群山环列之中,被称作夹谷山,又叫祝其山。“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代表鲁国与齐国国君在这山上会谈,现已辟为古迹区,山上有遗碑五块,一碑为‘孔子相鲁会齐侯处’。”(见《羊城晚报》1986年2月20日第1版,其消息来源,注明系“据《新华日报》”。)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按: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至其逝世,未及战国,不能以“春秋战国时期”连称。夹谷之会,他并不“代表鲁国”,当时是鲁定公自己赴会的;“孔子相鲁”固然有《左传·定公十年》、《史记·孔子世家》为依据,但是终春秋之世并无相国之官称,孔子只是做过鲁国的傧相,事权仅在礼宾而已。夹谷之会地点,明末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有考。《日知录》卷三十一:“《春秋·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夹谷。《传》日: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杜预《解》及服虔注《史记》,皆云  相似文献   

11.
扬雄《解嘲》:“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王力《古代汉语》注:“乘雁,一只雁。用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赵振铎在《读(广雅疏证)》一文中谈及王念孙的成就,第一条例证就是(广雅疏证》指出“乘”有“二”义,说“这是一个古义,后人不了解这点,往往产生差错。”“明白了这点,读扬雄《解嘲》就不至将‘乘雁集不为之多’的‘乘雁’解释为‘一只雁’了。”同是依据王念孙,结论却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毛泽东同志说过:“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周恩来同志讲:“应该认识清楚,如果不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摆脱贫困落后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小学教师进修中师教材《语文基础知识》“谓语的省略”的第二种形式“习惯省”中说:“由于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谓语动词‘是’或‘有’。”接着举了“工人阶级(是)硬骨头”、“她家一共(有)十四口人”等四个例句,并进一步指出:“以上句子中括号里的是省略的谓语。”这就是教材所认为的“谓语的省略”的第二种形式。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这类“习惯语”呢?它们是不是“谓语的省略”式呢?因为这种说法出现在省编中师教材上,影响颇大,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值得讨论的价值。下面,我们不妨以“工人阶级(是)硬骨头”一句为例,试加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它是否是“省略”句。什么是省略,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指出:“应该说是有省略,  相似文献   

14.
析: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老山界》中,有一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锇了。”从整句看,当然是因果复句,如果单就“粥吃起来十分香甜”,那应如何分析呢? 已出版的语法著作中,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仅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张拱贵先生主编)中有所提及:“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是‘因何事’‘在哪方面’而有的,述说的重点在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了。”《阐要》把它归属于连动谓语句,也还留有一点余地:“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五四”初期,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于一九二○年一月,郭沫若断然地说:“我想孔子那样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从赞美他方面的人说来,他是‘其大则天’;从轻视他方面的人说来,他是‘博学而无所成名’。我看两个评语都是对的,只看我们自己的立脚点是怎么样;可是定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祖’,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底罪魁’,‘盗丘’,那就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肯定孔子,而且对于反孔子的人这样不满,在“五四”高潮期间,在革命知识分子中间,这是颇可惊异的。人们不能不提出疑问:难道郭沫若反对“打倒孔家店”吗?既推崇孔子,又怎样理解他的反封建精神呢? 生活中常有许多复杂的情况,类似的现象包含着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又反映了同一  相似文献   

16.
《史记》原名《太史公》,这就是说,它本来与《庄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之类是一路货色,专门阐述自家哲学思想的。但史公何以不学庄、孟之徒,写一部空谈哲理的书呢?据他自己的解释是:“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确实,倘若我们能对他所写的那些“行事”稍作“深切著明”的分析,则将看到他的价值观在《史记》中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艺术表现。 一、崇尚生命价值。先前,我们总不解史公这个治过《公羊春秋》,尚耻观念的极强的人,何以要自请官刑,忍辱负重地苟活于世而不能象屈原一样“杀身成仁”?有人解释说是意志坚强的表现,但这很难令人信服:据此逻辑,屈原就不坚强了么?其实这是史公崇尚生命价值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文选》的出版,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件大事。在《邓小平文选》中,贯串着一根红线,这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扬雄《解嘲》:“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王力《古代汉语》注:“乘雁,一只雁。用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赵振铎在《读<广雅疏证>》一文中谈及王念孙的成就,第一条例证就是《广雅疏证》指出“乘”有“二”义,说“这是一个古义,后人不了解这点,往往产生差错。”“明白了这点,读扬雄《解嘲》就不至将‘乘雁集不为之多’的‘乘雁,解释为‘一只雁’了。”同是依据王念孙,结论却截然相反,原因何在?在《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中,王念孙多次谈到“乘”字,其基本观点是:“乘  相似文献   

20.
读了许凯同志的《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截然不同’吗?》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感到文章所论,对于深入理解黑格尔的“上帝”观念和黑格尔哲学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一些问题上,我和许凯同志又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向许凯同志请教。 一 许凯同志虽然在文章中声称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但他基本观点则认为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基本上一致”,并从四个方面论证“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都知道,“上帝”这一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上帝”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涵义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上不少的哲学家都曾把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推崇到“上帝”的地位,象斯宾诺莎就明确说过他的“实体就是上帝”。爱尔维修也把他的哲学体系推崇到“唯一宗教”即“世界宗教”的地位。可是,我们却不因为他们讲“上帝”,讲“宗教”,就说他们是上帝论者,基督教徒。与此同理,要考查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涵义,首先就要考察黑格尔本人究竟是不是传统的基督教论者。如果黑格尔终身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