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众多楚辞读本往往回避章节之学、层次分析的原因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研究史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离骚》分段争议颇多,大略分为二、三、四、五、八、十、十二、十三、十四段以及“二分法”或“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等。从结构层次的合理性而言,“两分法”最经得起推敲,古人“前半”“后半”之说,“人境”“神境”之论,颇切辞旨。延续“两分法”的王邦采的“三分法”,在较多学者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构成了“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3.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散文构句方式, 解决诵读节奏和词组自然顿逗不一致的问题。其三种节奏音组中的虚字大部分都不是为构成散文句的需要, 而是为诗歌节奏的需要而添加。以“兮”字连缀二言、三言等词组以加长句子的做法, 与虚字为句腰的节奏结构乃至语法意义都相同, 这种句式是在春秋战国以来韵语体普遍要求加长句式的趋势中出现的。屈原顺应当时语言的发展, 借鉴诗经体的节奏构成原理, 发现并提炼了以基本节奏音组为主导来结构诗行的规律, 这是楚辞体继《诗经》四言体之后兴起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行路意象,是指描述行走活动及其诸面相的意象.屈原的《离骚》之中,既直接也间接抒写行路意象,既在个别语句层面反复使用,也参照此意象来经营全篇的内部构造,既形象化地描述行路活动,也以象征式地映射内心理想.而行路意象是理念和具象的凝结,也是人类行为活动的概括,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这使得读者易于从中激起基于集体无意识的共鸣,从而使《离骚》千百年来持续性地感荡人心. 相似文献
5.
关于《离骚》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颇具意义的学术课题。《离骚》主人公灵均经历了“四重境界”,全篇可以划分为四大段落。主人公的心灵历经四大阶段,最终将“心灵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主人公在“四重境界”的活动,不仅符合形式逻辑的“因果律”,同时也符合辩证逻辑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但是,《离骚》主人公的情志变化的结局却是“悖反”的,这就使得《离骚》的结构成为一种“两难结构”,一种永远开放的结构:它使《离骚》获得永恒。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认为《离骚》的结构杂乱无章,反复无常,殊乏镕裁。然而,《离骚》的结构特点虽不能以一般文章规矩准之,但若反复寻绎,多所参证,便知屈原当日如何精心构思,看似行文无法,实则自有周密法度之存在,自有清晰脉络之潜伏。《离骚》在结构上具有承转得体、复沓有致、虚实相济三大特点,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首先,在承转方面,主要表现为关联法、过渡法两种承接方法,表现为部分否定、全部否定两种转折形式。其次,在复沓方面,主要有语词复沓、句式复沓、情节复沓三种复沓类型,起到穷尽物貌、调整节奏、深化主旨的功效。最后,在虚实方面,大致可分为前实后虚、前虚后实两种形式,两种形式的特点皆为前重后轻。 相似文献
7.
《离骚》作为屈原的自传体式的抒情长诗,充满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朴素唯物论的认识论、怀疑、否定天命论、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方法论和朴素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8.
从偏蹇之难到偃蹇之美──《离骚》篇名与楚辞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骚》之名,并不是如传统说法所言,是遭遇忧愁之义,而是指遭遇蹇难,这 是它的第一层含义。骚字是楚地方言,指的是蹇难。骚蹇还有扰动不静之义,是由蹇字的原型 引伸出来的第二层含义。蹇指跛足,这是它的原型,也是它的第三层合义。《离骚》之名的三层 含义所形成的语义场,成为这篇作品的三重旋律。屈原经常用偃蹇一词来表现低昂起伏的美好 事物,使它的所指对象经历了由病态到常态,由丑陋到美丽的转变。到了汉代辞赋中,偃蹇所 表现的屈曲之美成为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崇尚。 相似文献
10.
《离骚》作为赋体文学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的“隐”的传统,以“历数”为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改革、更新政治的主张.《离骚》的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不是屈原,《离骚》是作者应汉武帝之命而作.《离骚》的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其写作关乎武帝时代诸侯王地位日益微弱,朝廷疑忌日深的形势;作者作为“反王之后”的诸侯王忧谗畏讥,希望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虑,这是《离骚》题旨的重要方面.《离骚》之被认为屈原作,大约源于刘安的托名,托名他人,一方面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离骚》的以历为隐,表现了作者“改正朔,易服色”的主张,而当时的实际掌权者窦太后反对这种主张,为避不测,作者于是既托名屈原又将“历事”隐去. 相似文献
11.
12.
根据三礼等典籍,结合文本,我们对诗经楚辞中的“皇考”进行了全面而仔细的考辨。周代以来,在宗庙与祭祀上存在两种表述方式,周代还有四祀形式。这在诗经中表现得清楚明显,人们常将两个系统混一,因此引起争论。《楚辞》以灵均代言,《离骚》就是祭祀诗,“皇考”指父亲。 相似文献
13.
浅论函授教育中的面授教育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授是函授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对面授教学的特点,作用及面授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评析,并对加强面授教学的组织和改进面授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美的认知结构包含美的客体系统、美感反应系统,由此对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进行学理阐析。康德建构了德国美学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学理内核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这就制造了封闭式的终端格局。许明在其《美的认知结构》中,突破了美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以及两极化封闭格局,走出了这一困域误区,作出了某些相应的局部性超越,其论述表现为四个维度及相对应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离骚>分为多少章节,怎样分,历来众说纷纭.众多学者认为它纲领不明晰.它的结构确有问题.<文心雕龙>说的"规范本体"、"剪截浮词",它都做不到;它"委心逐词","辞溺者伤乱".拿<离骚>和杜甫<秋兴>、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作品比较,不难发现,表现世乱伤心、狐疑矛盾的诗文,其结构、纲领是可以明晰井然的.虽然如此,<离骚>仍然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分别对中国当代60年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若干重要学科进行了系统、深入而精简的研究,是当代重要学科学术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编者用心选择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的学科是最重要的选题,具有强烈时代和社会现实意义的重要学科也被选入。系统地总结各重要学科的主要学术成果.精简地概括其重要学术观点,是其主体内容。深入分析总结各重要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是其又一重要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话历来被文学评论者所引用,但是对于清诗话本身的整理和研究,则比较晚才开始.笔者曾经参与吴宏一主持的"清代诗话考述"研究计划工作,总结其经验,对清诗话整理和研究的方法、态度,提出一些看法.清诗话的整理工作宜合众人之力完成,对于各家清诗话目录的成书先后,也应注意,以见学术发展之迹.至于清诗话的考订,研究者宜有集思广益、随时修订的态度,引用别人研究成果,并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18.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一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9.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