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能源全球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能源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采取"孤立态度"。为全面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能源经济安全以及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代表的能源环境安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更加活跃。能源环境安全的现状与困境深化了参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而在能源合作的过程中,能源企业作为其中的重要主体在国际合作中应该对自身的环保义务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平台,进而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能源企业自身标准。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化问题,其严重性和复杂性迫切要求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与协调。目前,环保政策国际协调有多种方式,在增强各国环保意识,扩展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世界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种种局限性也表明环保政策的国际协调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济合作存在着政治动因和政治功能,由此决定了国际政治环境对于国际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主权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各种因素构成了国际经济合作的国际政治环境系统。国际经济合作能否成功取决于如何规避国际政治环境风险和有效利用国际政治环境,从而达成主体间经济利益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外交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社会、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国际政治问题社会化和国际社会问题政治化、权力政治和权利政治共存竞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国际环境。这种国际环境要求中国的外交必须从外交取向、目标、原则、策略、心态、身份、重点、难点等诸方面,着力处理好与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中关两国之间的崛起和反崛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经济全球化在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世界增长动能不足、国际治理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运动此起彼伏。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崛起于世界舞台,推动全球经济向着平等互利的新型全球化方向转型。建设"一带一路"是解决传统全球化问题、探索新型全球化路径的中国方案。在新型全球化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其重点建设任务包括基础设施联通、支点城市建设、产业分工合作、贸易投资便利化,共同为新型全球化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协调化、统一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热门而无法回避的话题。法律协调化和统一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有力工具。法律协调化和统一化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发展,在立法上就必须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立法和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努力使我国立法与国际立法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法律协调化和统一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7.
南北双方对于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存在很大的分歧和对立。表面看起来 ,南方国家由贫穷导致的环境问题与北方国家由富裕导致的环境问题是两个孤立的现象 ,其实 ,两类环境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紧密相连。在很大的程度上 ,全球环境问题是北方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长期掠夺地球的结果。因此 ,北方国家应该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责任 ,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质 ,丝毫不能排除南方国家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特别是那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东盟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出现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因跨国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矛质与争端逐渐浮出,环境安全成为地区安全中一个日益重要和活跃的组成部分,环境安全的区城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在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东盟国家针对区城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展开了多年的环境安全合作,而环境安全合作的深远意义在于能在长远利益的实现中形成合作的凝聚力,促进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国际合作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国际环境合作是人类应对环境危机必然、理性的选择。国际环境合作更新了国际合作的理念,扩大了国际合作的主体,拓展了国际合作的方式。国际社会分而治之的政治格局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存在矛盾,为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各国需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让渡主权,坚守合作的承诺,以求实现保护地球环境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一门热门而无法回避的话题,法律协调化和统一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有力工具。法律协调化和统一化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发展,在立法上就必须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立法和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努力使我国立法与国际立法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法律协调化和统一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与贸易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涉及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国际合作主要是多边环境组织、WTO、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行业组织,如国际热带林木组织,也在探讨贸易与环境问题.最近,地区或次区域合作安排中已经涉及环境与贸易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管理学的核心,而劳动已超越资本成为价值的主要源泉。文章提出了在国际环境下深化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工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与污染物跨界问题呈现多样化和严重化趋势。在缺乏"超国家"机构的前提下,合作治理被认为是解决全球环境困局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建立区域贸易与环境关联的博弈分析框架,证明了该机制在保证国际贸易丰厚利润的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区域环境合作中的"搭便车"行为,实现对区域环境治理行动的有效激励,从而促进区域环境合作的顺利开展。对东北亚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努力提升区域内贸易比重,是推动该区域环境合作进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南北关系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南北差距拉大,南北矛盾突出。解决南北问题,改善南北关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南北关系的途径包括:通过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缩小南北差距;正确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加强南南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西奥多·罗斯福是把保护环境资源作为重要国策的美国第一位总统。他在任期内 ,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美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吸收知识分子参与国家重大问题决策 ,开创了联邦政府决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他的关于国际合作保护环境资源的主张和实践 ,为后来开展国际合作进行环境资源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和平发展”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带来了三大机遇:一是当前的国际和平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二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三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政治、科技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把握好本世纪头20年由此带来的三大机遇,中国就能成功地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国际竞争环境在市场份额、市场组成、国际分工格局、竞争程度、竞争规则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中国应加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新形势下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理论思潮及价值观念的侵蚀、市场经济驱利机制的作用、社会主义实践遭遇的挫折均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环境压力.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当就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各方面进行优化,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贸易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又影响生态环境 ,环境与贸易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两个领域。贸易使环境问题极端化 ,表现为环境问题国际化和局地化两个方面。环境问题对贸易影响主要是通过环保措施影响产品竞争力来实现。单独在各自领域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对可持续发展不利 ,也是不现实的。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综合观点考察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基本原则一是向市场发出“新的稀缺信号”,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 ,具体执行中 ,政府的调整和监督作用应予以加强。二是发展和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的结合。三是加强立法 ,制定合理的环境与贸易国际法则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呼唤环境教育国际化。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认真分析和研究环境教育的现状和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及环境教育的影响、搞好生态环境的整合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