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中国社会既有良性运行时期,又有中性运行时期,也有恶性运行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开放程度、生活方式、阶级阶层、社会心理等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仪式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本质上展示和象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亦具有协调三种关系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身的肉体与灵魂关系的理解都会发生改变,仪式的政治合法性构建功能、社会控制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运用仪式的功能时需要注意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规范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视和陕北地区的战时环境,陕北地区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支持抗战、奠定陕北地区工业基础的同时,对陕北地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陕北地区当地居民在物质生活、社会意识、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1949-1957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权力的下沉。下沉主要是通过运动建政;革命建政;政党建政三种方式进行的。农村政权建设的焦点、难点,是乡村社会的动员、协调与控制问题。支前反霸、镇反土改、互助合作等运动,既使国家权力纵向上达至区、乡、社队层面,横向上扩展到农民的生产、生活领域;又使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重组、重构。它们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直线演进程式,动员、协调、控制中的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从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紧张和冲突。醴陵县的个案研究,就是从这两者的互动轨迹来揭示其复杂面相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数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描述和分析了中国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 2 0余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情况。在经济发展方面 ,概述了宏观数量的发展、总量和人均量的国际比较以及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结构分析包括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宏观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中观各次产业内的结构和微观产品结构的变化。以经济发展的分析为铺垫 ,分析了人口数量和性别结构、从业结构的变化 :从业人数、按所有制划分的从业结构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分化。城乡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分解。社会利益集团的形成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壮大。社会组织结构的更新 :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的创新和建设、单位组织的松动、社会中介组织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于肃清反革命分子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以及建立新秩序的需要,逐渐建立起了户口及其迁移管理体制。新体制实行自由迁移的原则,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流情况日益突出,国家不得不考虑限制自由迁移。文章考察了这一时期户口管理体制建立的过程,重点探讨了户口迁移管理的特点以及1953年后户口管理原则的转变因素,揭示了1958年国家限制自由迁移的历史缘由。  相似文献   

7.
女性美是社会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女性自身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美的统一。在这一特殊的审美活动中,女性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客体。伴随社会变迁,透过不同时期的女性美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美的演变历程不仅是女性形象本身的历史,更是女性的“变异”史、时代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8.
9.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本文梳理五伦之一的朋友关系的道德要素和伦理观念,分析社会转型期朋友关系的嬗变与拓展,总结农民朋友关系带有互惠性、亲疏性、拓展性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功利性和目的性越来越突出的负面特点。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民的行为方式、思想变化,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引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和整体进步发展的价值导向是人道主义,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建设都聚向人道主义这个共同的价值旨归。人道主义经历了从人性呼唤、自由主义(人权保障)、“以人为本”三个阶段。从话语表达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的人道主义显示出四个特点: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基本一致;学者话语与政府话语的基本一致;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的基本一致;学术话语与宣传话语的基本一致。人道主义已作为基本伦理和普世价值而被普遍认同和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建立各项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大力发展思想文化,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在1927-1949年间发生了局部变迁,这就是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社会由局部变迁发展为全国性的巨变。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建立初时 ,政府就一直试图推行单一文化和单语政策。随着大量非英国种族移民的涌入 ,政府不得不推行同化政策。而越来越多的移民问题和社会矛盾 ,使长期奉行的单语和单一文化的政策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从社会的发展提示以人为本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即实现从匮乏的资源基础到发达的经济基础、从人身依附到人的平等与自由、从权益与道德的分离到有机结合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到多样的社会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通过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可以使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可以使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中国宗法社会制度演进路径,依托博弈论分析工具,认为基层宗族社会的重复博弈自发生成礼,并在礼的指导下进一步形成哈耶克式的礼治秩序;源于维持宗法社会国家层面上的合作格局的需求,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创造了在法约束下的人造秩序。礼法并举构成了中国宗法社会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变迁,人际关系陌生化加剧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如何面对陌生人社会的来临,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作用,和谐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和谐社会理论应该帮助人们树立全面建小康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发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作用,使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的无穷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9.
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的重要体现;明确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走出若干理论认识误区;着重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是全面衡量和谐社会的最重要指标;初步探索"国民幸福指数"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以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这两个政治哲学概念作为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可发现中国社会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发生了转型:古代中国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和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属于整体主义社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社会属于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将保持是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而不会变成纯粹的个体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