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萨特尔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萨特尔转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通过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和著作《唯物主义与革命》,《辩证理性批判》以及各种文艺作品,系统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并力图把他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萨特在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时,其哲学思想确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萨特并没有放弃其在《存在与虚无》中所提出的“人”的问题的基本观点,他一心想用存在主义的“人学”观“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个人自由理论来“医治”马克思主义的“弊病”;用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的“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解决,仍然植根于它的现象学的本体论,因此并未超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表现,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关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伦理学意义和对自然研究的生态化转向,另一方面坚持对自然的历史分析方法,强调对认识和实践的历史性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提供了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表现的历史观,有历史的发展过程:青年毛泽东主要直观解构旧历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的历史解构观进入了辩证否定阶段;同时,毛泽东从实际斗争需要出发,开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构,完成了辩证唯物史观的确立。但是,毛泽东晚年的历史观出现了二元对立矛盾。  相似文献   

5.
由恩格斯本人定名的《自然辩证法》名著,其伟大贡献在于:(1)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基本理论支柱之一,创立了辩证自然观(另一基本理论支柱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2)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学科;(3)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中,有"两个伟大的发现"———辩证自然观和辩证科学观;(4)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概括自然科学新成果相结合。认为今天要继承和发扬自然辩证法传统,就应当世代相传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建设和发展以辩证自然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以辩证科学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6.
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同于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对于人类生活的历史考察 ,它的范围涵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因而既包括历史的社会观 ,也包括历史的自然观。按照这种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单纯的自然唯物主义 ,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唯物主义 ,而是生活的唯物主义。生活的唯物主义要求用历史观点考察全部人类生活 ,包括现实的个人、这些个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方绿色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反生态性的诘难,通过揭示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缺失,深入挖掘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研究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反技术主义倾向,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在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的理论困境,认为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个人对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这种观点是非历史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仅从价值观层面探导生态问题而忽略了价值观依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条件,认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坚持自然对人类而言只具有工具价值,是脱离了一定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抽象的近代机械自然观,其追求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只是一种幻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护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指认自然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方式,主张通过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消除自然的异化、解决生态问题,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兼具自然维度和文化维度,坚持了自然的先在性和社会历史性,坚持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绿色思潮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性质作了准确定位,主张把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构建了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是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即: 实践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内在一致, 它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历史发展过程的客体制约性与主体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它为唯物史观赋予了辩证的理论品格; 人的自由解放与历史进程的高度一致, 它使唯物史观获得了明确的价值指向。这三大基本特征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使唯物史观与其它一切历史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及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社会发展理论 ,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中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 人本唯物主义,二者各有自己的理论特征、理论来源和理论归宿,不能简单地用机械唯物主 义统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研究主题的转换,随着研究主题 的转化,唯物主义呈现出三大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以“社会的人类”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建构原则,以人与自然的关 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基本问题,并科学地解答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从而展 示出一种自足而又完整、唯物而又辩证的世界图象,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成为一种“真正批判 的世界观”,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是为了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 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  相似文献   

11.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间有着本然的联系.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文学分析工具的后结构主义,将自身的逻辑渗透到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领域分析和政治主体的构成当中,使社会和政治主体切断了与其本质和直接指涉物的联系,解构了阶级,构造出差异性与多元化的政治主体,最终促使拉克劳与墨菲发展出一种适合当代资本主义斗争现实的激进民主政治理论.但同时,应认清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理论与直接受惠于后现代的族群政治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伟光 《中华魂》2020,(5):4-11
从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态势和需要来看,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恢复中国社会形态演变历史的本真事实,纠正历史唯心主义特别是其变种——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纯洁性和战斗性,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武装我们的干部群众,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一马克思主义政敌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往往集中火力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优秀成果,而且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内涵、现实条件和正确道路,实现了主体观的根本变革,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树立和践行人民主体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人民主体观揭示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之间、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根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树立人民主体观,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乔治·卢卡奇以来,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恩格斯在晚期著作中背叛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确立了一种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和机械论历史观,对后来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种理解是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极大歪曲和误解。恩格斯在晚期关于历史辩证法的研究中,所坚持的正是马克思主叉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思想;恩格斯所提出的关于历史辩证法精髓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观点,解决了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古老对立,为唯物史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最主要缺陷之一,是未把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构成这一缺陷的原因不外是:(1)社会历史现象能特殊性和复杂性;(2)社会实践发展水平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3)剥削阶级的利益和阶级偏见。绝少从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自身去说明。我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和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自身的缺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然和历史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科学地、正确地解决。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只承认“历史的自然”,而否认“自然的历史”;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只承认“自然的历史”,而否认“历史的自然”,二者都割裂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是一个基于实践活动而诞生和发展的现实的辩证的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17.
论福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连续的历史观假定主体具有先验奠基和构造事物的作用 ,所以 ,对坚持起源、连续性和总体性这三个论题的历史主义进行批判 ,是福柯反对近代先验意识哲学的理论前提。虽然都批判了以黑格尔历史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西方总体化的理性过程 ,但福柯与韦伯、马克思、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等人之间还是存在着颇多歧异。福柯所谓的“真实的历史”实是一种否定事物的本质起源并强调历史过程的间断性和个体化的非历史主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价值论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规律、人的本质和历史主客体理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一方面,要使价值理论研究向历史观高度提升,形成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对历史观的研究也要向价值观的高度提升,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历史观。只有通过这种双向的建构,才能真正理解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西方逻各斯精神在康德的辨证历史观中得到双重呈现,人类普遍历史的合规律性进程实则只是人类纯粹理性站在道德的高度反思全部人类社会的结果。正是囿于这种先验设定,历史与逻辑在康德哲学中只能达到外在的统一性。黑格尔扬弃了康德的先验预设的理性原则,将人类历史的辨证发展进程看作是世界理性的客观理念的实现过程,由此使历史与逻辑获得了内在统一性,并将辨证历史观提升为普遍方法论。马克思则进一步扬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基础,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则奠定在物质世界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由此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1949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科学理性向历史理性的转化。这一转化经过了三个逻辑环节:第一个逻辑环节是学术结构的变化。在这个环节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建构了一个融认识功能、价值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学术结构,从而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理念;第二个逻辑环节是解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在这个环节上,通过对认识的主体性、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理论与实践、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批判性反思,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破除了单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式的研究体系,创造了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格局;第三个逻辑环节是历史理性的建构。在这个环节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现代性批判,建构了以当代文化为内核的历史理性,从而表明,中国的理性已经超越了那种以物质技术为基础的狭隘的、单向度的科学主义的近代哲学观念,形成了以现代文化发展为基础的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哲学的现代哲学观念。这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哲学的现代哲学观念,就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