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中苏两党关系看,中苏论战的实质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苏共的大党大国主义由来已久,在中苏论战之前,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三国首先与苏共发生冲突。在中苏两党关系史上,苏共在对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上同样表现出极强的大党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并引起中共领导人的不满。在波匈事件期间,中共对苏共多次提出批评。中苏论战全面展开后,面对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苏共对中共采取了围攻的办法,并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但中共始终没有屈服,中苏论战逐步升级,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相似文献   

2.
对“中苏论战”的探讨,长期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书是探讨中苏论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得力之作,探讨“中苏论战”的缘起和实质,研究“中苏论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指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显著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客观地评价了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分析了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的突出贡献。指出在中苏论战中,邓小平坚决反对前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信邪、不怕压的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中苏论战的深层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引发论战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个人因素无疑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再加上其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引发了激烈的中苏大论战。  相似文献   

5.
中苏关于修正主义问题的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论战模糊了中国共产党的视线,使得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作出了错误判断;对马列主义作出了错误解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势作出了错误分析,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了科学前提、内在动力和主体自觉性,一度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中断。重新解读中苏论战,意义在于汲取"吃了苦头"换来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中苏友好协会是中苏关系风风雨雨的历史见证者之一.随着中苏两党从内部分歧到公开论战,中苏友好协会的功能与活动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与前一时期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机构萎缩、人员锐减、地位下降、活动减少与功能嬗变.经过痛苦而复杂的演变,到中苏大论战后期,中苏友协作为宣传苏联的组织已不复存在,作为对苏交流机构也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是,中苏友协并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即便是在此后中苏长期对峙时期,它仍然通过极其有限的、象征性的活动显示着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朝鲜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 ,它增强了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 ,巩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也缓和了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相互猜疑与不满。但另一方面 ,从此后历史发展的史实来看 ,它也同样埋下了双方结怨的种子。本文主要以后一方面的探讨为背景 ,尝试把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试图从战争的爆发、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发掘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为中苏大论战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苏论战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结合",既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又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或酝酿。中苏论战的影响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结合"的步伐,但在论战过程中独立自主原则被异化,论战使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成为枉然,论战也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中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 2 0世纪 60年代初期的中苏论战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由友好合作走向全面的对峙与对抗。论战不仅对中苏两党两国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而且最终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 ,并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56—1978年是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时期。苏共“二十大”是这次改革的起点,对斯大林的评价影响了这次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中苏冲突、论战使这次改革偏离了正常的航道。应该看到,中苏冲突、论战含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因素,认识中苏冲突、论战不能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而应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正确评价苏联对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的影响。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第一次改革为第二次改革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1.
在瞿秋白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期间,由来已久的中国留苏学生中间的派别纷争愈演愈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瞿秋白对学生中的派别争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留苏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质疑,从而与共产国际产生了意见分歧。在随后展开的联共(布)清党运动中,瞿秋白受到强烈冲击,并被解除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加强干部教育、开展整党整风、准备社会主义理论等多重需要,通过干部教育的制度规范、整风运动的实践运用、政治领袖的理论诠释、组织会议的推介部署,有效实现了《联共(布)党史》的大众化传播,增进了全党对联共(布)党的历史、理论和经验的认同和接受,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学习、政治实践和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对《联共(布)党史》的学习推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情报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地下抗日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东北地方党组织选派人员赴苏接受特种训练,然后由共产国际和苏联远东军情报系统派回东北从事情报活动。1938-1945年间,东北青年救亡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入日伪内部,获取了大量重要而机密的日伪情报。抗战后期,中共中央为加强东北工作,通过多渠道派遣人员到东北开展地下工作。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情报活动为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创设党内监督机构始于1927年的中共五大。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创设及相关职能的规定,主要是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并借鉴了苏联共产党的经验,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实际。中共五大创设的党内监督机构存在时间很短,实际发挥的作用也不大,但它是中国共产党创设党内监督机构的先声,对后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构的发展和党内监督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的重大宣示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超越了西方语境下任何一种政党理论内涵的政党,她在历史起源上、在功能特征上、在内在本质上都与西方政党有着重大区别,使得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党类型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特征。在以西方为主导的政党类型学研究中,中国共产党要么被误读,要么被污名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政党类型学研究立足于国家与社会二分法来确定政党的位置,这种理论模型本身是存在缺陷的。从百年党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很难用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法来定位,她与人民一体同构的关系,正是她区别于其他一切落后政党、保守政党、剥削阶级政党最本质的内容,因而“人民性”与“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17.
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新视角重新审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可知,苏共在执政理念上背离了"以人为本",在实践上表现为未能切实保障好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由此可以得出一条重要教训:共产党执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苗光新 《南都学坛》2004,24(2):103-106
印度的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由苏东剧变造成的一个短暂的震荡后继续向前发展 ,特别是印共 (马 )的力量发展较快。印共 (马 )对社会主义充满必胜信念 ,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印度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积极的统一战线政策和较彻底的土地改革政策 ,巩固和健全乡村评议会制度 ,推行新工业政策和各项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政策。自 1 977年以来 ,以印共 (马 )为首的左翼阵线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达 2 6年之久 ,印共 (马 )还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等邦连续或多次执政。印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对正处于困境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有着重要的启示 ,这就是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方向 ,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应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内外政策 ,采取适当的措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  相似文献   

19.
世界革命理论作为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和理想追求,左右了苏联共产党在前苏联的实践。从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取得胜利起,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便把消灭资本主义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真诚地想推进世界革命,其集中体现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根据"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斯大林始终坚定的输出革命,世界革命理论是斯大林体制建立的理论基础。世界革命理论引发了前苏联社会严重的政治危机,是导致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并最终发生危机的根源,而对世界革命理想的追求是苏联共产党最终形成一元化个人独裁体制的首要原因,这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败亡、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苏共兴衰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就苏共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进行历史探讨,旨在从外部环境的视角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