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文内凡未注明出处的马克思的话均见此篇)里.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问题.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这段话虽然常常被人引用,但对它作完整、准确解释的极少,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本文试图对这段话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作些诠释性的分析,以利于形象思维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80年前后,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成比例”的命题(通称“不平衡”规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次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争鸣的激烈和气氛的活跃也是少见的。五十年代后期,理论界曾经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由于各种原因,那次讨论半途“夭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又重开论战。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从名词术语到对基本观点的解释都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争鸣的学术气氛极浓。这象征着文艺理论的春天已经到来。尽管讨论中个别立论未免失之于偏颇,某些论证方法,似有一种“钻牛角尖”之感,但这毕竟是支流。主流则是健康的,富有启发的。它对于进一步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探讨和总结文艺史的规律,无疑是有益的。真理愈辩愈明。学术空气的活跃,意味着在马列理论的研究上将会有一次可喜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具有丰富的制度批判思想。马克思企图通过这种制度批判来实现他的真正的理想和追求,即人的解放。而该著中马克思把制度批判与人的解放初始链接起来。这也使马克思从此走上历史唯物主义道路,并成为其全部理论的线索、立场和诉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消解了人在"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又消解了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在双重的消解和回归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对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了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命题。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思想梳理表明,马克思的批判至今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怎样理解抽象劳动?在当前学术界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抽象劳动不是历史的范畴,而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没有了,价值这个范畴消失了,但抽象劳动依然存在。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为此,我们重温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章关于抽象劳动的重要论述,特别是马克思下述的一段话: “要理解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必须把握住下列几个主要观点:劳动化为简单的、可以说是无质的劳动;生产交换价值因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借以成为社会劳动的特殊方式;最后,以使用价值为结果的劳动和以交换价值为结果的劳动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马克思以此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割裂开来,没有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基于此,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社会、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学习近代史中重温一下革命导师是怎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对于我们当前研究中国古代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对象化”命题的美学意义,在于解决了美的本源问题。美产生的根源,正在人的改造客观自然的劳动实践即人的本质对象化之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有着原则区别,<手稿>和<费尔巴哈论纲>观点的区别,只是成熟程度的区别,而不是原则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立足当时的历史环境,思考并回答了“德国革命往何处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像德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应当而且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直接实行以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思想与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革命往何处去”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有内在的一致性。深入挖掘马克思早年关于落后国家革命发展思想,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资本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几十年从事科学研究的辉煌成果.它使政治经济学发生革命变革,为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创立资本学说,起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了五十年代,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资本理论已大体形成,这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以下简称《草稿》)中.  相似文献   

12.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批判"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改造性批判"上,也同样体现在作为费尔巴哈"改造性批判"的另一面——"发生学批判"中,而马克思的"历史—发生学批判"其实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心理—发生学批判"。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及其未来走向:对费尔巴哈的"改造性批判"的接受和运用表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接受;对"发生学批判"的接纳和改造则使马克思进一步转向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从而为日后超越费尔巴哈、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以来,“美的规律”一直成为美学家们热心探讨的课题。由于马克思只是提出“美的规律”,并没有具体论述“美的规律”,因此,这个问题曾引起不少的推测和争论,至今无一种说法,获得大多数人公认。 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明确阐述“美的规律”是什么,但联系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所体现的全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该说,马克思是从总的原则上阐明了“美的规律”的。本文主要根据《手稿》的论述,谈谈对马克思“美的规律”说的一些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存在着商品和商品生产,同商品生产紧密相联的竞争规律也相应存在,并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社会主义的企业竞争中,还存在着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企业竞争应在哪里下功夫?社会主义企业竞争的深度及其特征究竟  相似文献   

15.
16.
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必然的环节”,这是理解“共产主义”的认识前提,有利于认清以往对共产主义所作的公式化解说的根源,因此,必须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本性的全面实现的角度去理解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是经济意义的财产的再分配或转移,也不纯粹是政治的誓词,它首先关注的应是人本身.  相似文献   

17.
18.
“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恩格斯1859年5月18日《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而在这里,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地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 这是恩格斯“为了党本身的利益”,坦率地批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希望于拉萨尔的。毫无疑问,它对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意义极为重大,对于我们今天的创作实践与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什么是“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又怎样“多注意”它?从前很少有人探索。近年来,虽在一些高等院校学报的有关论文中有所论及,但我所读到的,多是些单纯从“性格描绘”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非常重视对农村公社的研究.他们把农村公社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它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更为重要的,对农村公社的研究还与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密切相关.农村公社是以地域结合起来的从公有向私有过渡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普遍存在于古代许多地区和国家中.某些社会发展较慢的地方,如印度、阿尔及利亚、墨西哥等国,氏族部落和公社——卡斯特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巳发展起来的欧洲,特别是俄国、德国,在十九世纪中叶,仍保存具有农村公社特征的乡村自治和土地使用.农村公社的原始公有制,其成员具有朴素的平等民主思想,自发地倾向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分析印度农村公社的基础上,驳斥了印度只有经过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破坏才能向前发展的观点,暗示出印度的另一条复兴之路.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这么一句关键的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表明,马克思所讲"实践"即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客体价值目标是"生产力标准",主体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当主客体矛盾产生"异化"时,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只能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价值选择;对"实践产出认识",要在社会存在产出社会意识的框架内理解。把"实践"视作个人行为,在个人行为框架中理解人的认识,并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理论后遗症较大;邓小平提倡"生产力标准",实际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恢复。党中央倡言"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