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构性犯罪:对农民工犯罪的法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突出。导致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体,而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即建立在二元户籍身份制度之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是农民工犯罪的结构性原因。本文提出结构性犯罪这一概念,并将农民工犯罪纳入此范畴。  相似文献   

2.
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是阻碍城乡一体化的首要原因,缺失实际主体的土地制度是阻碍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城乡分治的财政体制是阻碍城乡一体化的病根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发展道路,以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 《晋阳学刊》2002,(3):25-28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城乡分治的经济政策,财政对城乡投入存在差异,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回落等因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寻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关键在于采取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4.
高文静 《理论界》2008,(2):136-138
本文依据流民问题在西汉王朝前、中、后三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着重分析各个阶段的政情演变状况以及政府针对流民问题的政策选择。通过对其政策效果的纵向比较,得出对我国当前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分治到融合:近50年来我国劳动力移民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军 《学术研究》2004,42(7):32-36
建国以来我国实施的城乡分治的移民管制制度不仅人为地将同为国家公民的人口划分为不同身份和地位的“农民”和“市民”两大群体 ,而且也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向城市的移民和农民市民化进程。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这种城乡分治的制度开始逐步走向融合 ,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移民 ,这些劳动力移民已经在社会意义上构成了城市的新移民群体 ,并将对整个城乡社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9):148-155
明清时期,流民是山区开发伴生的社会问题之一。在闽浙赣毗邻山区,为防范流民滋事,明清两代长期奉行封禁政策。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区开发的形式不同,流民各具特点,封禁实践亦相距甚远。明前期,从事坑冶的矿徒极具流动性和危险性,封禁执行严格。明中后期,从事造纸的槽工流动性相对较弱,官府允许其在封禁外缘地区进行毛竹种植和纸张生产等活动,封禁政策出现了松动。清雍正以后,从事土地开垦和农业种植的棚民,与山外的农民无实质差异,官府默认其开垦禁山,封禁饬令如一纸具文。这表明,明清两代应对流民问题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明代为防范叛乱而严禁人口流动;清朝害怕"天下有事",但施政时颇注意贫民生计,以致封禁徒有虚名。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流民问题尤为严重.在京师地区,受自然灾害、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流民充斥街巷,给京师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带来严重威胁.为此,清代统治者试图通过开办粥厂截留流民,以及留养、资遣等举措消弭流民对京师社会秩序的冲击,京师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的流民应对机制,这套机制对维护京师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初,襄阳实行“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的政策,后随着流民的增多和不可遏止,明政府改弦更张,实行附籍政策。明代先后经历了“田产以附籍”“州县以附籍”“岁查以实保甲”的流民附籍政策演变,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形势,体现了国家对流民的重视,和“民性犹水”、善导善下而治之的治民思想,为流民附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代东北流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东北流民,系指“内地人私入垦辟者”而言。究其实质,流民乃是指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剥削下,破产和丧失生计的一切劳动者,被迫自发地沦落到东北“求食”谋生的人口。他们源源而来汇聚成一个社会阶层。流民成为东北社会人口的重要来源,分布极为广泛,它在东北地方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东北土地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对北方省区产生流民的社会根源、东北吸引流民的社会条件,以及流民在东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三个问题,试作考察。  相似文献   

10.
明代流民成因新探——以明代河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新留 《中州学刊》2002,(3):99-102
历来学者在研究明代流民运动的成因时,他们常常将一些当时不容忽视的事实当做流民产生的主要原因,却忽略从其他更深层角度的透视,故其所揭示流民的成因均有所偏颇。本文通过对河南流民运动的考察,发现明代流民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明政府的救荒政策的周期性失误。  相似文献   

11.
一、近代湖南流民形成的国际环境和概况湖南历史上的流民问题,常常是因为战乱、灾荒和人民身上沉重的赋税造成的。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就已经存在,只是在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政策下,还没有构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因为在传统的小生产者经营条件下,农民可以在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手工业者和商人可以由一种职业转变为另一种职业,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种表面“和谐”。在两次鸦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破解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我国城乡关系由"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不过,"重城轻乡"与"城乡分治"的现代化建设逻辑导致了乡村社会长期落后,城乡差距在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后期持续拉大,形成了严峻的"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维护城乡空间正义、激活乡村社会功能,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蕴含了农业现代化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落文化现代化重建、乡村治理德法并用、发展成果城乡共享等极其丰富的理论意涵。新时代要以"三农"问题为靶向,以盘活资源效率与重建文化价值为关键,继续释放制度红利、破除生产要素流动障碍、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推进文化复兴与融合,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02-207
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作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遏制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上升,是城市管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通过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群体与本地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比较分析可知: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位、流入地城市社会管理的滞后等因素,是导致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主要原因。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入手,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樊篱,着力完善外来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体系,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能够实现从源头上预防与减少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具体部署,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开始进入城乡统筹时代.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政策城乡二元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目前农村社会政策仍存在严重的发展不足问题.推进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应切实履行政府的主导责任,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把反贫困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章剑 《江西社会科学》2006,(11):114-117
犯罪问题是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因素。在和谐社会,惩治犯罪的逻辑起点应是:在和谐社会,犯罪不可避免,因此其不是一个没有犯罪的社会。故和谐社会对待犯罪的现实态度应该是减少犯罪、控制犯罪,并要制定科学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的“恋土”和“离土”情结———评《中国近代流民》张士军龚维玲流民问题是困扰近代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有待开发的新领域。池子华同志在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采用整体性研究与区域性研究相结合的手法,对流民现象发生的原...  相似文献   

17.
流民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 ,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个跨世纪的战略课题。在历史上 ,它是困扰中国历朝统治者的严重社会问题 ,王朝的治乱兴衰往往取决于对流民的控制程度。在当代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 ,社会转型、社会组织方式、社会驱动方式、社会控制方式的转换 ,社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民工潮涌 ,泥沙俱下 ,其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宣泄。如此严峻的现实不能不驱使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去追寻前车之鉴。池子华先生的新著《中国流民史·近代卷》 (安徽人民出版社 2 0 0 1…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学者对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和社会转型与犯罪增长的关系两个方面,主要有正比论、同步论、代价论和双重效应论四种理论观点①.本文试图在法学、犯罪学的传统理论范式之外,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主要特征,揭示其社会根源之所在,并试图寻求有效控制犯罪问题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城乡教育失衡产生的政策归因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教育失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的产生和扩大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更是长时间以来国家奉行“城市中心主义”政策和制度的产物。因此,探讨和剖析我国城乡教育失衡问题产生的政策原因,调适和创新现有的政策制度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明代流民产生的社会原因流民,就是在残酷封建剥削和压迫下不得不远离家乡逃往他处谋生的贫苦农民。历代封建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流民问题,可是,到了明代中期,流民骤起,成百成千地大转徙,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形势之迫,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流民问题固然与明代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却不能相应扩大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而明代土地的日趋高度集中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直接原因①。根据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的统计,当时全国人口五千九百余万,耕地面积八亿二千七百万亩。到了明代,人口有了显著的增加,而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