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医生角色不时地作为一种承担特殊社会意义和负载作家审美理想的独特形象进入文学的视野.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和文学语境的变迁,文学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与内涵亦不断演变.以“医者”形象变迁这一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相关文本,研究西方文学不同时期作品中“医者”形象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从《圣经》神话中医治一切的上帝到现代派作品中接受过医学教育并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医生,西方文学经典中的“医者”形象经历了去神性化的过程.同时指出,不同时期的“医者”形象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医学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作家对医生角色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典型,在西方早期基本上是类型说。尔后,逐步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在我国,曾先后出现过“阶级典型”说,“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共名”说、“必然与偶然联系”说、“个性出典型”说、“中介一特殊”说等。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逐步揭示了典型的特征和本质。《文学理论简明辞典》(李衍柱、朱恩彬主编)对典型的界定是“典型就是典型的艺术形象。当艺术形象能够把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概括进来,因而能够通过鲜明的个别形象的描绘反映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时,就成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即典型形象,简称典型。”恩格斯在《致敏·考茨…  相似文献   

3.
一小说忌“说”,小说不应由空泛的议论代替形象的描绘。有些人,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不顾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不从形象的本身出发,硬把思想塞给读者,以致议论淹没了形象,削弱了形象,取代了形象。例如,十七世纪的西欧古典主义文学,政治上主张赞美“英明”君主,为封建王权服务。无论是高乃依的《熙德》,还是莫里哀  相似文献   

4.
托物寓意类散文,借写某种“物”.通过展现其的精神内涵来表达作者的态度情感.这就把事理爱憎“物化”.把抽象道理形象、生动化,因而易于让人理解,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教益,但这类散文必须紧扣所托之”物”与作者”意”之间的联系,以一条明晰的线索和精炼含蓄的语言把文字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人们把“海归”与“精英”相提并论,“精英”不都是海归,而“海归”则一定是精英。随着自费留学生大批学成归国,一个新的群体悄然诞生。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喜悦和烦恼?有人叫他们新“海归”。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在诞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通常是把它称为“新文学”的。这固然有个面宽面窄的问题,但主要是与旧文学比较而言。说它新,是由于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更因一个新的形象——小资产阶阶知识分子形象的兴起。由于它的出现,才在文学发展史上断开了一个时代。从宏观上把这一形象放在二十世纪中外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从新旧文学形象的演变与对比中,深入考察它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是很有必要的。但过去的研究中却更多地把现实革命斗争和作家情况作为两大参照系统,习惯于只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上,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笼统地加以区别。由于文学是人学,脱离人和文学形象而探讨的新文学,就很难是  相似文献   

7.
陈景润是中国“科学英雄”形象的代表性符号,其建构体系是中国“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论的典型范式。本文从历史学视角出发,探讨陈景润“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的起源;从核心要素、特殊要素与宏观体系三个层面阐释该形象建构体系的建构要素;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总结“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念指导下文学艺术、美术、舞台艺术与影视艺术中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从社会学与受众理论出发,对当前中国“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念的革新进行阐释。陈景润的“科学英雄”形象建构在当前已经到了一个重新申明建构理念并完善和确立建构路径的最佳时机,如何继承和发扬“科学英雄”建构理念,将是学界要面临的一项系统性课题。  相似文献   

8.
试说现代汉语中的“个”与“一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汉语中的“个”、“一个”有两种语法功能:一、作实词,即量词和数量词,这是语法学界所公认的.二、作虚词,这一点语法学界有个别前辈曾提出,但语法学界仍不承认,只把其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本文认为其为虚词主要从结构的替换对比中来看它的特殊语法功能及相关的语法意义,将其与实词的“个”、”一个”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恩格斯在与资产阶级学者和党内机会主义派别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的斗争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这就是著名的“合力”原理。虽然,有关这一原理的最初思想,恩格斯在一八八六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已经述及,但详尽的论述,则是在一八九○年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在这封信中,恩格斯用力学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形象  相似文献   

10.
汪金友 《中华魂》2013,(5):24-24
北京大学的一个研究机构,曾经公布过全国28个大中城市的“烦恼指数”。其中“烦恼指数”高的城市是武汉、济南、西安、大连、合肥和天津,低的是宁波、厦门、长沙、无锡、福州和长春。其余上海排第9位、重庆排第18位、杭州排第19位、北京排第20位、广州排第21位。很多的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都说“宁波最幸福”,“武汉最烦恼”。  相似文献   

11.
读过《阿Q 正传》的人都会被“阿Q 画圈”这一细节吸引,一般读者只将它作为阿Q 精神胜利法的一个佐证。其实,这个细节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将阿Q 灵魂被害的深度揭示了出来,使阿Q 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在这个细节中,用词也有点特殊:“魂飞魄散”、“行状上的一个污点”。初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出生时适逢日本战后第一次人口出生潮。特殊的“独生子”身份让村上春树度过了孤独的童年,也让他饱受同情与质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村上春树把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带入了许多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独生子”形象。从村上春树的成长经历入手,结合村上春树创作的作品,分析了“独生子根性”对其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柳永“俗词”中关于歌妓姓名、歌妓身体、歌妓身份、性爱场景等方面描写可谓淋漓尽致。柳词中的歌妓形象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不相同。柳永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手笔表现歌妓,这与他和歌妓的密切接触和特殊关系是分不开的。通过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从全新角度论证了柳永与歌妓的真正情感和歌妓当时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西欧文学中“世纪儿”形象李小林本文所探讨的“世纪儿”是指十八与十九世纪相交之际西欧文学中的系列形象,其主要的作品有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夏多布里昂的《勒内》、塞南古的《奥培曼》、贡斯当的《阿道尔夫》、缨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以及拜伦的《恰尔德...  相似文献   

15.
由介词“把”构成的“把”字句是汉语中既特殊又极为常用的一种句型。长期以来,“把”字句比其它任何结构都更受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目前将这一结构同外语的其它结构进行对比的研究,十分有限。通过“把”字句的语义特质分析,即可彰显“把”字句在时政文献中的英译轨迹。  相似文献   

16.
“白痴”的形态,基督的化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小说“白痴”被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理想”—基督的杰作。同时对小说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基督”形象的理解已经成为俄国文学批评的“永恒问题” ,这是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形象 ,恰当地阐释这一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他作品中“基督”这一文化符号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这种心理现象就叫“通感”或“移觉’。 通感,一般是“词语的移用”,即临时改变搭配关系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借助于事物间的相似点,转换一种形态,让人更易理解或印象更深。从这一点来讲可说是它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严格讲,比喻是展示喻体这种形态,而“通感”是同时展示两个形态,不分主从,而且两个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挪移,借助于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似点互为沟通。其实,通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表达,它追求的不是形象感如何。而是一种对事物间特殊内在联系的贯通,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具体说,“通感”这种现象渗透着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联想作用。  相似文献   

18.
眷村是台湾特殊政治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眷村小说中的“外省女性”形象,是眷村小说形象谱系中特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因为其形象的丰富性与典型性,也因眷村特殊性质造就的女性在其中的特殊位置。文章旨在发掘形形色色的“外省女性”作为眷村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所面临的相似的生命困境,即难以真正超越“外省人”身份的局限,她们不仅要承担历史政治所加诸来台“外省人”的流离与苦难,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眷村环境的闭塞压抑,以及家庭内部父权的阴影。文章分别从代际、性别、两岸关系三方面讨论眷村“外省女性”群体的生命困境与精神悖论,从而探寻“外省女性”群体零落精神空间的共性,以深入理解“外省女性”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杜拉斯在不同时期创作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在这三部小说中,“中国情人”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这一形象是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现实的一种认知与描述,杜拉斯在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反复重构中,也透露出创作主体自我认知轨迹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40年来,抚顺市雷锋小学一直坚持把学校的许多活动、教育都与雷锋联系起来,其中实行多年的“五日”教育便是一例。这“五个日子”都与雷锋有关,引入教育活动之中生动、形象、具体,又恰好贯穿全年,颇具特色。这“五日”教育活动是:每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