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陇西李氏的地望,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文化经济资源.它的显赫地位的确立,实以唐朝为关键.本文从李唐地望的系属,唐皇先祖的世系及李氏陇西地望的提升等方面,论述了唐朝皇族与陇西地望的关系以及研究和保护姓氏文化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车过陇西     
在甘肃陇西办完事,我买了去西安的车票,检票后直接进入站台。陇西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要站,其设施却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从兰州发往西安的列车,到达陇西站的时间还有一小时,我看候车的时间还长,就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一支烟刚吸完,车站的广播里就传出  相似文献   

3.
皇姓之争     
唐代皇室姓,自称是陇西李氏,奉老子李耳为祖先,因而规定道教地位高于佛教。在一次佛道二教辩论会上,和尚法琳对唐太宗说:你那个李不是陇西李,而是拓跋达闰,达同就是汉语的李字。你是鲜卑的达同,是代的贵族,阴山的名门。  相似文献   

4.
陇西走廊中存在诸多女性神信仰,她们处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夹缝中,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拥有平安保育、辟邪祈福、娱乐赐福的多重神格.她们客观上发挥了打破民族界限、维系民族团结、加强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被各族民众打造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维护陇西走廊宗教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6.
河西士人在北魏的政治境遇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考察了公元439年北凉灭亡后进入北魏的河西士人及其后代的政治境遇、文化影响,对学界传统观点提出异议,认为除陇西李氏外,整体来看,河西士人的政治地位较低,其文化影响也不可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7.
陇西辛氏是汉唐期间陇右大族之一,解剖这个大族的兴衰情况,对于深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世族门阀地主阶级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分析具体材料入手,对此作一尝试。《新唐书》卷七十三《宰相世系表》载:“辛氏出自姬姓,夏后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周太史辛甲为文王臣,封于长子。秦有将军辛胜,家于中山苦陉。曾孙蒲,汉初以豪族徙往陇西狄道。曾孙柔,字长汛,光禄大夫,右扶风都尉、冯翊太守。四子:临、众、武贤、登翁。武贤,破羌将军。生庆忌,左将军、光禄大夫,常乐公。生子产,豫章太守。曾孙茂,后汉成义将军,酒泉太守、侍中……。”  相似文献   

8.
"陇西敦煌人"的研究,涉及丝绸之路研究中敦煌佛教和陇西敦煌人迁移的重要问题。敦煌在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阳地区曾是北朝晚期北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域。安阳灵泉寺岚峰山第42号龛"陇西敦煌人"的碑刻题记,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佐证,也是研究中原与西北地区间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李让夷的世系、历官、郡望和唐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对西安曲江池村新出土的李胜才墓志做了详细的考证。通过文献和地下碑铭互相印证的方法,确证李让夷既不是陇西李氏,也不是赵郡李氏。他死于由淮南军返京的途中,而不是死在东川节度使任上。同时这方墓志对理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11.
李姓之源有二,一为颛顼曾孙皋陶之后,二为南方巴祖祖先廪君之苗裔。后者即成汉皇帝李特、李雄家族,其后人不详。前者衍流为陇西、赵郡两大支,构成了李姓成员的主流。此外尚有赐姓李氏,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光辉。  相似文献   

12.
北魏的五姓大族是孝文帝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而确定的,汉人大族与北魏宗室的亲疏关系并非是衡量的唯一标准。五姓六家中,除陇西李氏外,其他均属魏晋旧族,这说明孝文帝时期所确定的最高层大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仍是其考量的最重要标准。魏晋旧族是传统文化的渊源所在,具有标志性意义,这对致力汉化的孝文帝而言,当然会着力笼络,而婚姻则是固结双方关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五姓六家进入北魏宗室婚姻的核心层,正是这种社会背景衍生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1985年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这个走廊中古道纵横、四通八达,从古到今,既是民族迁徙、通商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战争频发、大军鏖战的重要战场,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变换更迭,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民间信仰三大宗教文化类型,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之一,发挥着连接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代史家杜佑先后有两位正室,即梁氏和李氏。《唐丞相金紫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赠太傅国公杜公墓志铭》可证,梁氏去世当在德宗建中三年(782)前后,其籍贯为安定郡。又《大唐故密国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可讧,李氏出身卑微,其被杜佑纳“以为继室”在德宗建中三年(782)后数年,被封为密国夫人在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正月。杜佑始撰《通典》当不晚于至德二年(757),进献《通典》当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相似文献   

15.
北朝隋唐均田制自北魏太和9年(485)至唐建中元年(780)断断续续经历了近300年。有关北朝隋唐均田制的渊源、沿革及其实施状况,史学界已有深入的研究。这里只想从立法的角度探讨有关均田制的法令在当时整个律令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一、北朝隋唐有关均田制法令的颁行情况北魏有关均田制的诏令颁布于太和9年(485)10月。此前一年6月,北魏政府“准古班百官禄“,并相应改定了租调制度。此后一年2月,又根据陇西士族李冲的建议实  相似文献   

16.
慧思末法思想是南北朝时期佛教三时说中最系统的一种。此一思想的形成,有多种机缘。中土文化对佛经说法有选择的继承,形成了慧思三时跨度说;北朝社会普遍存在的末法观念,是慧思末法说形成的思想背景;北魏灭佛,则为慧思末法时代起始时间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7.
陇西黄土区地处我国东部湿润区与西部干旱区交汇之处,在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和其它区相比,显出较大的差异,因而在自然地理区划中自成一区。本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中西交通的要道,来自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使本区的经济开发从史前开始,就已呈现出独特而繁荣的景象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孝亲观是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介绍中土佛教在孝亲问题上寻求与中土传统契合的几种方法入手,考察了中国佛教在孝亲问题上进行自身理论建设的过程,初步探讨了中土佛教孝亲观的成长进程及其理论特色。本文认为,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佛教的孝亲观与儒家纲常更加接近,形成以佛言孝、劝佛行孝、助世行孝的统一,佛教孝亲观走向中土化、世俗化,终于达成佛法与纲常名教在孝亲观上的契合。这既是佛法向纲常名教靠拢糅合的产物,又是中土佛教走向注重现实的内在需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化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赵郡李氏是北朝重要的高门大族,亦是河北世族的代表。赵郡李氏家学渊源深厚,对北朝的文学与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较多北朝赵郡李氏墓志出土,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可更进一步分析赵郡李氏东祖、西祖、南祖三房的文学与学术活动及其家学传统等,可为对北朝河北家族文学与学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免官是北魏官吏处罚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处罚对象广泛、处罚原因和处罚形式多样、处罚制度较为完善是北魏免官制度的特点。在强化君权、整饬吏治方面,北魏免官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