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爱兰 《北方论丛》2007,(2):149-151
要实现法治现代化,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从根本上影响着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但现代化的标准是把握和分析一个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基本状况的尺度,在认识法律意识现代化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在标准即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所应具备的内在指标与程度,它包括法律信仰意识、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契约意识、诉讼意识和平等意识,外在标准即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外部体现及其对外部环境的现代化要求,它包括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法律监督几个方面,来剖析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既可以使社会更加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的进程,又成为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法制现代化成为不同国家法律现象历史变革的基本发展方向。法律意识作为法律现实的民族精神文化 ,既真实的反映法制现代化状况 ,又必然反作用于社会法律实践 ,从而表现并引领着法制现代化建设。本文在论证法律意识在法制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并提出了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漠、法律意识相对滞后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亦有历史方面的,其中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公民“重权力,轻法律”,“重道德,轻法律”,“重调解,轻诉讼”等法律意识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密切相关。要克服儒家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要人力资源。没有法律意识的人是不能适应法制社会发展需要的。文章阐述了新时期大学生现代化法律意识的构成及功能,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现代化法律意识的因素,提出了大学生应具备的现代法律意识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五四伦理革命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启蒙的中心主题是公民精神的建构。新文化运动倡言之个体本位、独立人格、权利观念、功利取向、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科学理性,以公民精神而一以贯之。五四伦理革命,旨在以契约性的公民伦理更替身份性的家族伦理,消除传统礼教之伦理异化而实现人的个性解放。新文化运动之扬布公民精神和叛离儒家传统,表征着现代中国之人格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董文卿 《理论界》2010,(7):160-162
公民文化建设是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与整个社会制度的完善、以及作为文化之行为主体的人的素质发展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公民文化的培育和渗透是任何转型社会重塑政治合法性、实现其价值重构的最终途径。制度和人无疑是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建设中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制度基础和行为主体两方面的考察,尝试探讨公民文化建设中制度与人的因素彼此交融、相互嵌入的理想格局和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充分认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时代的要求,而从规范层面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路展开深入系统分析尤为重要。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着力健全参与制度、拓宽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塑造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法律意识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律意识的构建是法律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价值取向、内容及途径三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如何构建公民现代法律意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公民资格发展是民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公民政治参与权是公民资格的核心要素,当代西方参与式民主理论立基于对"政治"概念本身的重新反思,将公民政治参与作为新"政治条件"的一种回应,主张在范围和深度上拓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权,以推进民主的发展,这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基层民主发展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反思中国未来民主发展的重心和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公民的独立主体性地位得到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确认与尊重,公平正义的公共理性法则规定了公民社会的人伦关系格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的生存方式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准备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全球化、网络化境遇把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与生长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创设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而现代化推动的精神价值生态的变迁与公民伦理诉求,则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催生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文化养料。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耦合,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治进程中公民法律意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更新公民的法律意识 ,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更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内外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国 《学术论坛》2005,2(12):60-6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法律意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等各种要素整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意识中不可或缺的渗透性因素,它对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体系均起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欲实现法律意识现代化首先就必须转变法律思维方式并努力培植公民对法律信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应有之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现代性普遍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族意识和利益诉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必须与国家认同、国族认同和国家整体文化认同保持高度广泛的同一性并且要不断深化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大语境中,用现代文化的知识、观念和制度去统领转型期各民族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并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雪欢 《兰州学刊》2004,(2):115-116
法律职业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法律意识属于法律上层建筑 ,具有相对独立性。培养公众法律意识是成就中国法律职业化的内源性基础条件 ,其中包括对公民的普法教育和对机关干部人员的普法教育 ,二者不可偏废。塑造职业群体法律意识对成就中国法律职业化具有提升性净化作用 ,具有更高层次的内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对于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建设非常重要,但我国目前公民的法律意识状况不容乐观,增强法律意识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强的原因比较复杂,因此提高法律意识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是需要经过努力和奋斗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法律权威性不高,公民对法律缺乏神圣体验。这与历史和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法律仪式的不受重视也对公民法律神圣性体验的生成和巩固,对公民去律权威感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法律仪式在法制现代化和法律观念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是两个常用的政治学术语。本文在简要申述二者基本含义的基础上 ,就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内在关联进行论述 ,进而提出 ,只有把它们置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的活力与魅力、合法性与合理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也才能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浙江省20世纪30年代公民教育为例,通过对浙江省图书馆和杭州市图书馆所藏的部分民国时期杂志、报纸所载资料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浙江省公民教育失败的原因和国家现代化与公民教育事业成败之间的关系,旨在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代,公民意识应包括国家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主要内容。大学生公民意识在个体之间表现出了明显差异性,在个体身上又表现出了矛盾性和不均衡发展的特点。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反作用的主要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以及西方腐朽文化等。对大学生公民意识进行理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适合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