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阿拉伯史学的发展概况,并重点评析了中世纪阿拉伯史学的四个特点,即其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著述繁多,体例各异;历史地理学的兴起弥补了正统史学的不足;历史哲学的创立使阿拉伯史学研究登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文萃与信息     
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的成就 王建娥在《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中撰文说:中世纪阿拉伯史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它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历史学家,更体现于阿拉伯史学所具有的广博视野、深刻内容和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独到见解。它不仅记载了阿拉伯帝国的朝代更替、治乱兴衰,而且涵盖了阿拉伯疆域以外的众多地区、众多民族和众多国家的历史变迁。它不仅记载了伊斯兰世界的经济文化、宗教法律,而且记述了伊斯兰世界之外的异教世界的山川、地理、风物人情。这种广阔的社会文化史视野,是希罗多德以后直到伏尔泰之前的西方历史学家所不曾拥有的。阿拉伯历史学的思想是深刻的:一些杰出的阿拉伯史学家已经开始形  相似文献   

3.
阿拔王朝时期的阿拉伯伊斯兰音乐是中世纪阿拉伯音乐艺术发展臻至完美的音乐,它承先启后,兼收并蓄,既以自己的鲜明特色在阿拉伯帝国疆域内奏响了它的最强音,又光芒四射,给东、西方音乐以巨大的影响。本文在论述阿拔斯王朝时期的音乐概况的基础上,论证了该时期的音乐理论、声乐及器乐,并对该时期音乐的成就地位及对东西方音乐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社会究竟黑暗与否?"对此问题,如今的史学家大多持否定态度。但笔者认为,不论从"文艺复兴"的史学定义出发,还是从阿拉伯科学的历史价值来看,都不能轻易抹杀这段历史曾经存在的事实。甚至可以说,以西方为主导的否定"黑暗说"的理论正是旨在抹杀或淡化阿拉伯人历史贡献的学术"反阿"行为,应当引起当今学者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史学史三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讨论中国史学史的三个向来有争议的旧题:中国传统史学与中世纪统治学说的相关度;所谓经史致用式的道德反思命题,与中世纪主流史学的相关度;倘若从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之一的角度,它本身在中国的历史进程,怎么写,写什么,才算较为近似地映照中国史学已经消逝和尚未终结的整体面貌.旧话重提,无非为了自己NB341清问题,期使中国史学史的讲授或撰述,不再陈陈相因.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的阿拉伯对外贸易史是世界商业史的一个重要篇章。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从世界贸易的角度来看,阿拉伯人经营的对外贸易,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距离之远都是少见的。本文试图根据有限的材料对中世纪的阿拉伯贸易状况、形成原因及其对阿拉伯历史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作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一千零一夜》的评论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部阿拉伯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忠实反映”。但我们认为,这部“天方夜谭”式的离奇古怪的故事集与其说反映的是实际的社会生活,不如说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阿拉伯的民族精神。从反映民族精神这一角度出发,可使我们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族精神形成和确立时期的产物。穆罕默德公元七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用伊斯兰精神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他的后继者不断地向四周扩张,弘扬伊斯兰教义,终于在广阔的阿拉伯帝国范围内确立了以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为核心的一整套信仰体系、观念体系和行为体系,即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精神。如果说《古  相似文献   

8.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而在此期间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在犹太历史上其意义更是深远。它彻底改变了中世纪西欧各国与犹太人的关系,是欧洲反犹史上的转折点,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犹太人的人口分布、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文化传统。因此,研究十字军东征时期屠杀犹太人的原因和影响,对研究近代犹太人的状况有十分重要的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而在此期间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在犹太历史上其意义更是深远.它彻底改变了中世纪西欧各国与犹太人的关系,是欧洲反犹史上的转折点,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犹太人的人口分布、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文化传统.因此,研究十字军东征时期屠杀犹太人的原因和影响,对研究近代犹太人的状况有十分重要的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伊斯兰教发祥地的阿拉伯国家,从一个十分松散、野蛮的落后游牧部落,在一个世纪内,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这是中世纪的一件大事。西方史学界把这个“奇迹”归结为两方面主要原因:阿拉伯人的宗教狂热驱使他们奋不顾身地为真主而战;拜占廷和伊朗的内在矛盾,为阿拉伯人的入侵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11.
史学的发展是与史学观念的进步和史学方法的更新分不开的。萌芽时期,史学观念是朦胧的,治史也是直观性的;中世纪神学史观指导下的是实录式的记史方法;近代资产阶级兴起,与理性主义、英雄史观相适应的是思辨分析的治史方法;马克思主义诞生,唯物史观被运用于历史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等方法成为唯物史论者治史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可见更新史学观念,拓宽知识结构,才能使古老的史学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经学与史学是中国古代因缘颇深的两大显学。在从两汉、历经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整个中世纪前期。经史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两汉时期,史籍在目录分类上尚未形成独立的部类,史家的崇经意识非常明显,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对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出的重视人物品评和历史评论。以及南北朝史学风格迥异等现象,则与这一时期玄学经学的兴起、以及南北朝经学分立现象的出现是相一致的;隋唐时期,经史关系集中表现为统治者对于经史之学的高度重视,由此出现了许多经史兼通的大学者和进行经史同步大总结的时代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13.
鉴于辉格史学传统在中世纪英格兰政治史研究中的进步史观缺陷,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体人物学等理路的借鉴,麦克法兰重构了“变态封建主义”概念,借此系统分析了中世纪的英格兰贵族阶层、社会政治秩序。这促成了西方学界对传统宪政史学的摒弃,以及对这种新范式的接受,进而对中世纪英格兰的政治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表现在十五世纪的英格兰和地方乡绅阶层得到应有重视。但麦氏的史学思想也存在诸如“对思想原则的忽视”“严重的史学碎片化倾向”“以国王为中心的史学观”等缺陷,并为后世学者所延续。随着史学理路的革新,卡彭特倡导的新宪政史应运而生。它要求重新审视中央机构的作用,同时从梅特兰的法律史传统中汲取营养。不过,新宪政史也是麦氏影响力的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14.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的《编年史》是拜占廷帝国时期的一部史学名著,该书内容十分丰富且主题突出,紧密围绕11世纪帝国的政治生活主线和活跃人群展开记述。虽然名为"编年史",但是丰富的内容令这部作品突破了中世纪编年史的写作体例,兼具叙事诗和人物传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又是与普塞洛斯本人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拜占廷历史写作传统密切相关的。因此,这部《编年史》是对中世纪欧洲历史写作传统某种程度的突破,它在写作模式和著史观念等方面对后世文艺复兴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作为一项既与其他学科有别又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学术研究,最先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学的研究活动很早就展开了,实际上,文艺复兴运动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是建立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基础之上的;不过,只有在15世纪时,我们称之为“历史学的”那种思想风格才在  相似文献   

16.
<查理大帝传>是中世纪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其作者艾因哈德(约770--840)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7.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风靡欧美,渗入到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和几乎一切人文学科,同时也形成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史学。这种史学的特征,概括一句话,就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抗。它表现在:理性主义者鄙视中世纪,浪漫主义者却将中世纪理想化;理性主义者相信世界普遍一致的人性,注重世界通史的写作,浪漫主义者却鼓吹民族精神和民族性,专注于写作民族史、国别史;前者崇尚理性的认识能力,重在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术界在评判中古西方史学运行机制,以及在对中西古代史学运行机制进行比较时,往往认为中世纪的西方史学与世俗统治权力之间并无密切的联系。实际上,这一观点并不符合加洛林史学的实际状况。在加洛林时代,由于加洛林王/皇室对于修史活动的支持和影响以及加洛林君主对于教会的牢牢控制,使得加洛林时代的许多历史作品都沾染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政治偏见。加洛林王朝鼎盛时期的许多历史作品都存在着一种敌视前朝、拥护当今的政治倾向,而加洛林帝国内战时期的一些史学作品则由于作者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而政治立场迥然相异,针锋相对。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阿拉伯逻辑是在翻译和解读亚里士多德逻辑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基础上又有了不少的发展。阿拉伯逻辑学家把逻辑当作一种工具性学科,充分强调了逻辑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逻辑由关于概念、定义部分和判断、推理和证明部分两部分组成;另外在模态逻辑和归纳、类比以及逻辑的形式化等方面也有很多贡献。故认为中世纪阿拉伯的逻辑理论在逻辑史上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风靡欧美,渗入到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和几乎一切人文学科,同时也形成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史学。这种史学的特征,概括一句话,就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抗。它表现在:理性主义者鄙视中世纪,浪漫主义者却将中世纪理想化;理性主义者相信世界普遍一致的人性,注重世界通史的写作,浪漫主义者却鼓吹民族精神和民族性,专注于写作民族史、国别史,前者崇尚理性的认识能力,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