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诗统共才七十年。其中有为期不短的时间是在畸形年代中艰难地生长和发展的。一九五七年,大诗人艾青和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中青年诗人被一股不正常的罡风刮出了诗坛。这当中,黎焕颐的名字也被席卷到青藏高原,被一片厚厚的流沙深深地掩埋。“关外二十年,关内二十年,/四十年日月,/被日月山分成两半……/不!你我命运的分界线,/是历史的左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为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郭沫若诞辰100周年,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召开了这次“郭沫若与中国新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这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和郭沫若研究界的一大盛事,而且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界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我谨代表山东省科学界联合会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诗人,是和鲁迅、茅盾并称、齐名的一代文化巨人。(我认为郭沫若在总体成就上要高于他的同代人。)郭沫若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颇多建树,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许  相似文献   

4.
记得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郭沫若曾无限感慨地说:“鲁迅是我们中国民族近代的一个杰作。”其实,他自己亦何尝不是我们中国民族近代的又一个杰作呢。对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也应当包括搜集、考证他的生平事迹。为此,本文杂取郭沫若数事略加考述,以求订正一些误记。一、关于《三叶集》首尾二函的作日《三叶集》是一九二○年一至三月间郭沫若与宗白华、田寿昌的通信合集,共收书信二十通,基本上按时间先后排列。第一通是宗白华致田寿昌书,信末未注明日期。如何考定呢?原信说“我又得着一个象你一类的朋友,一个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我已写信给他,介绍他同你通信”。而第二通即宗白华致郭沫若书,信中果真介绍了田寿昌,并表  相似文献   

5.
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你飘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宛如纯洁美丽的精灵,/宛如昙花一现的梦幻。 绝望的忧伤把我苦苦熬煎,/喧嚣的浮华使我惶恐不安,/但你温柔的声音在我耳际久久萦绕,/我还常常梦见你那可爱的面庞。 岁月飘逝。一阵狂风暴雨/驱散了往日的种种梦想,/于是我忘记了你那温柔的声音,/和你那天仙似的容颜。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喀尔美萝姑娘》是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古今中外的写作手法创作而成的,它展示了主人公“我”的爱欲、情欲与生命意识的流动过程。联系郭沫若的自传和他的人生历程,可以认为,这篇作品抒写了郭沫若的青春梦,他为自己孕藏多年的美神和爱神雕塑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与闻一多同是一座火山,但郭沫若的诗具有一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感情,而闻一多自己认为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郭沫若在情感自然流露中,排除了外在形式的压抑性,闻一多则在一种格律形式规范下限制了情感表达的火爆性:其二,郭沫若以破坏反抗行为来表达他对整个世界涅的决心,闻一多则以矜持的姿态焦灼地等待“恶贯满盈”的最终结果;其三,郭沫若是在破坏中充满了对理想的幢憬,闻一多是在记忆中坚定着爱国情绪。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朋友们: 在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革命活动家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相聚古城曲阜,召开“郭沫若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暨郭沫若学术讨论会”,纪念这位文化巨人,进行郭沫若研究的学术讨论。这是我省郭沫若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大家相互切磋、交流学术的一次重要的会议。请让我代表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朋友,致以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郭沫若母亲的姓名在郭沫若一生中,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曾说:“和父亲的风貌正成反照的是我们的母亲,母亲给我的印象是开明的,乐观的。”“我之所以倾向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的影响的是我的母亲。”(《少年时代》)遗憾的是:在郭沫若的自传中,我们仅知道这位开朗、乐观、喜好文艺的女性是清末贵州省黄平州官杜琢章之遗孤,而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在郭老逝世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田汉,夏衍曾经评价说:“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曹禺说:“田汉是伟大的戏剧诗人,他的平生劳绩是一部中国话剧发展史。”郭沫若则反复强调:“我要再说一遍,他是我们中国人民应该夸耀的一个存在。”而茅盾对田汉一生作了这样的定...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常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只有追求真善美,提高自身的修养,让心灵充满阳光,才能更多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光明。心境决定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面对十年动乱后的中国,北岛觉得“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而舒婷却说“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他们看到的是同一个社会,然而感受却是大相径庭。舒婷的心灵充满阳光,所以她看到的社会是光明的、积极的、充满希望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史坛,恐怕没有谁产生像郭沫若那么大的影响,获得像郭沫若那么多的赞誉.对他在中国历史学上的地位,有这么一些评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司马迁是古代史学的伟大奠基者,郭沫若是现代史学的奠基者;郭沫若在日本十年的古史研究工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诞生;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第一人;郭沫若是提出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第一人;郭沫若是用科学观点和方法研  相似文献   

13.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是郭沫若三厅初期机要秘书、1948年11月去台的"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孙陵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他在题记中声称"写来真切平实",并且得到了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根据考证可以知道,在《郭沫若》一章中,在回忆到《我的丈夫郭沫若》(署名佐藤富子)、郭沫若前往长沙的原因、郭沫若赴苏游历时的三千美金等问题时存在明显错误。由此可知,"写来真切平实"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引用《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中的相关文字时应该多加小心,否则可能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4.
“少年忧患深苍海,血浪排胸泪欲流。万事请从隗始耳,神州是我我神州。这是郭洙若的一首七绝,原附于《抵制日货之究竟》一文的末尾。《抵》文发表于1919年10月出版的《黑潮》第1卷第2期。《郭淋若著作选读》和两种《郭沫若年谱》都说这首无题诗原附于《同文同种辨》的末尾,那是搞错了。发表《抵》文的那一期《黑潮》上还确署名郭开贞(即郭沫若)的论文《同文同种辨》和署名开贞(也是郭沫若)的新诗《风》。《抵制日货之究竟》署名夏社。夏社原是五四运动后,包括郭沫若在内的几位留日学生成立的一个革命团体。郭沫若曾这样回忆道, 在那年(笔者按:1919))的六月,福冈的同学,有几位集合了起来组织过一个小团体,名叫夏社。这夏社是我所提议的名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结社是在夏天,第一次的集会是在一位姓夏的同学家里。我们的目的是抗日,要专门把日本各种报章杂志的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搜集起来,译成中文向国内各学校、各报馆投寄。(《学生的时代》单行本第55—56页) 《抵》文的署名即由此而来。笔者曾查阅过《黑潮》的《抵》文,其中有五四运动前几年多种  相似文献   

15.
自我在现代性话语中异常重要,尤其关涉催生现代中国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宏大叙事。郭沫若那部诞生于1922年中国现代性启蒙始初的诗集《女神》值得我们重新细读、研究,进而重塑其诗的特异性、文本性与多重性。我们有必要对其中那首众所周知的作品《天狗》进行文本细读,欲求厘清郭沫若在《女神》中如何通过对身体的唤醒从而创造自我主体性。通过对《天狗》一诗中"身体的双重运动"的文本细读,可揭示郭沫若在《女神》中如何通过对身体的唤醒而创造自我,从而重构郭沫若诗歌中的身体诗学与中国启蒙大业中的现代性修辞。并且,我们还可以窥察在进步自我中涌现出一条历时的轨迹,即身体的扩张生成使得面向现代性的进步自我之诞生成为可能。1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我们固然生下来就有些能力,但是我们的发展要归功于广大世界千丝万缕的影响,从这些影响中,我们吸收我们能够吸收的和对我们有用的那一部分”。——《歌德谈话录》周扬先生说,郭沫若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郭沫若和歌德在“文思的敏捷和艺术的天才,百科全书式的渊博知识,对自然科学的高度热爱,都是相似的”。①郭沫若  相似文献   

18.
《新天地》2006,(6)
近日收到贵刊寄来的俱乐部会员通知书,我很荣幸,竟成了《新天地〈读者〉俱乐部》正式会员,于激动中信笔赋小诗一首,望笑纳:老虎心非老,/人尤老更精,/天公司雨露,/地上万年新。湖北省公安县章田寺邮局交华章林  相似文献   

19.
一在80年代初中期,郭沫若历史剧研究曾是郭沫若研究中成就最为辉煌的一个部门。此后,这一部门很少再有突破性的成果出现。相比之下,这些年来郭沫若诗歌研究没有“原地踏步”。在这个领域从学术观点到研究视角的不断刷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研究者向郭沫若诗歌本体的不断延伸。当看到郭沫若诗歌研究已在较深的层次上走进“诗”的时候,郭沫若史剧研究者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已有的辉煌多是“外围作战”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写过电影文学剧本这件事,除郭沫若研究者外,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即使在郭沫若研究这一学术领域,也很少有人提及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发表在1963年2、3期《电影剧作》上的《郑成功》是郭沫若唯一的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它,由于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正是大刮“大写十三年”之风,历史剧命运都不甚佳的时代)而没有被拍成电影,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论。今日研读这一电影剧作,我觉得它不仅是郭沫若个人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电影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