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越南会安是17-19世纪越南中部著名的华埠,17世纪中叶明清鼎革之际,闽浙遗民迁往会安定居,构建了明香社。自18-19世纪,大批闽粤清商先后来此经商定居,他们以五帮会馆为中心构建了独立于明香社的社会体系。无论是明香社还是清商,都建立了数个神圣空间,构建了具有海外华人社会特点的信仰体系。信仰、祭祀与华人社会的构建和活动密切相关,一方面华人社会通过建立神圣空间来实现其社会发展、生产稳定、商业发展等目的,另一方面神圣空间的内涵与形式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一再成为华人社会的联结纽带与重构范式。  相似文献   

3.
4.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在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逐步调整了其华人政策并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策框架:经济上接纳,政治上限制,教育上同化。该政策使越南充分利用了华人的经济与社会资源,促进了越南的经济发展,也使华人在越南的经济处境大为改善。但华人在政治上仍受到诸多限制,迄今仍未能成为越南民族大家庭中真正平等的一员,这是由越南既要利用华人发展经济又对华人心存疑虑这一矛盾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越南的土生华人称为明乡人。明清两代均有汉民族移民与越南土著民族互动融合,形成土生华人——明乡人。  相似文献   

6.
1950-1970年间联邦政府以冷战为契机,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大国防支出,引导南部经济发挥自身潜力,使其成为当代美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到1970年,南部的经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这一切为南部在80年代以后与西部和北部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奠定了基础.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以其特有的政策和经济职能,不仅可以从宏观上调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可以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越南和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在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的传教士陆续来到越南。他们不仅在越南传教,而且还要把这里变成殖民地。在此背景下,越南朝廷实行禁止传教的政策,驱逐西方传教士。法国殖民主义者以此为借口,于1858年发动侵越战争,逐渐把越南变成法国的殖民地,从此开启了越法两国关系的黑暗时期。  相似文献   

8.
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现代化的先驱者,二是华人是马来西亚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推动者,三是华人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9.
1880年,华人伍廷芳入立法局打破港英政府机构由英人垄断的局面,是香港华人在英殖民统治下参与管理香港事务的开始,是华人实力增强、地位上升的重要标志。华人地位上升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另外,具有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轩尼诗港督给华人参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并在客观上成为港英转变对华统治方式的起点。同时,华人参政并不意味着华人获得管理香港事务的真正权力。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意大利南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 ,与北方相比 ,南方落后 ,这种状况对意大利社会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战后意大利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意大利的社会问题 ,尤其意大利政府对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宏观视角对十九世纪以来有关海外苗族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将海外苗学文献划分为早期海外苗学、殖民时期相互博弈的苗学、"冷战"格局下各自为阵的苗学和交流互渗的当代苗学几个时期,并对不同时期海外苗学文献的形成和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这些海外苗学文献的生成与流传是特定国际背景下的产物,其主题和内容既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代表着研究者国别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英国是世界上率先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16—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呈现出三大主要特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的重商观念、有形与无形资本的统一和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商业发展是资本主义早期的重要内容,因此英国商业的这些特征有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代历时近三百年,处于世界经济由农业向工业过渡的转型期。尽管明代传承着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农耕文明,但在15—17世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最终英国率先走在了前列,成为转型成功的典范。从经济的角度,以英国为参照,来探析明代错失经济转型良机的原因,即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三个方面阐释明代经济缺乏有效拉动而落后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从 1 9世纪 70年代到 2 0世纪 ,中国处于不断的改革或革命中 ,小说也相应存在一种共通的现象 :继续着古典才子佳人的传统而与政治运动相联系 ,使这一古典传统不断地相应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但精神实质仍然是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15.
法国农村人口在19世纪之前很多都是过着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19世纪开始较多地流动,19世纪上半期主要是季节性流动,季节性流动有很多的原因,也有自己的特点;19世纪中后期农村人口的流动主要表现为长期性迁移,长期性迁移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生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是由古代生发、流传下来从而制约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东西。人类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统 ,并在历史进程中发展传统。在 2 0世纪的百年历史中 ,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积累、熔铸和发展的光荣革命传统 ,主要体现为北大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等一些群体和个人精神  相似文献   

17.
:2 0世纪中国文坛思潮迭起 ,呈现出夸张的显泛化的态势 ,而 1 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则体现着潜隐性特征 ,原因是 2 0世纪中国经过了规模浩大的反传统运动 ,在普遍反传统的文化语境中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强烈冲击和导引下 ,极容易形成思潮的泛滥 ,而 1 9世纪中国文人虽然也思维活跃 ,酝酿着各种思潮 ,但大多囿于传统的规范 ,甚至碍于自己的身份 ,往往使运作中的或酝酿中的思潮呈潜隐状态。由于这两个世纪基本上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中国文坛都涌动着现实主义文学主潮 ,不过 1 9世纪流行的是以古典文化为价值依托的古典现实主义 ,而 2 0世纪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宽泛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印中搜闻>(The Indo-Chinese Gleaner)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于1817-1822年在马六甲发行.这份英文季刊刊登有关中国及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各种消息,有关这些地区的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性文章,以及基督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教动态报道,以对中国的报道和研究为主要内容.<印中搜闻>刊登的一些中国与西方文化交往方面的文献,是今天研究19世纪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该刊对当时中国状况的报道,既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也反映了西方知识界重新建构中国形象的趋势.<印中搜闻>翻译各类中文文献,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书籍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发表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这些努力,与当时欧洲兴起的汉学学术和中国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