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金华 《南都学坛》2008,28(1):24-26
在对光武帝刘秀的研究中,认为刘秀之母姓张、樊重是光武帝之舅、刘秀母卒于元始三年、刘秀父先为南顿县令、刘秀与族兄刘嘉为太学同学、刘敞是刘秀的族兄、刘秀屯田在建武四年、刘秀"省并西京十三国"为"八国"九国"十国"等说法,皆为对史料的误解。而对刘秀入太学读书在"天凤"何年的千古之谜,也做了具体的考证和破解。  相似文献   

2.
王刚 《南都学坛》2012,32(6):13-20
赤眉兴衰与刘秀帝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并与其帝业创构相始终,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刘秀集团的人为拉动。就政治意识而言,推动和利用"赤眉之乱"与"更始之败",造就出"天下无主"的局面,为刘秀称帝提供了道义基础和政治前提。在具体的战略安排上,刘秀则牢牢把握住了河北与赤眉两大要素,从经营河北,创构帝业开始,就有了明晰的赤眉战略,在三期战略中,步步推进,最终利用赤眉以覆灭更始,造就出了中兴帝业。  相似文献   

3.
李琰 《南都学坛》2010,30(3):F0003-F0003
一、史俗结合,雅俗共赏 刘秀的传说在南阳广为流传.秦俊先生平时注意广泛收集民间传说的各种素材,并认真进行归纳整理,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到他的作品中,使得他所创作的作品既有历史性小说的完整性、严肃性,又独具他的作品一贯拥有的通俗性、乡土性.这方面秦俊先生在他的《光武帝刘秀》的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且不说在民间流传很广的王莽撵刘秀、搬倒井、赊店祭旗、骑牛上阵、得锦鸡而帝等故事在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运用,而麦仁店麦仁嫂麦仁汤救刘秀的故事更是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使故事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一直延伸到丁玉翠成妃进宫,演义得入情人理.  相似文献   

4.
刘秀兴复汉室,整顿吏治,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东汉一百九十余年统治,是我国古代有为的政治家,史家论述颇详。然就其指导统一战争的实践来看,他不仅具有杰出的指挥才能,且在建军、用兵、战略诸方面均见识过人,也是一位有识的军事家。为此,探讨刘秀的军事思想,对于全面认识刘秀,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一、独树一帜的军事原则以文吏典军是刘秀的建军原则之一。更始元年,刘秀安辑河北,时王郎自立于邯郸,“郡县得王郎檄,皆望风响应,唯信都、和成二郡不降”。为了讨平王郎,刘秀籍二郡之兵力,命邓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又署从行北渡的文吏王霸、冯异、銚期、  相似文献   

5.
《宋会要辑稿》保留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这些资料迄今为止几乎还无人从研究的角度进行发掘 ,文中将史实和语言的研究相结合 ,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这部巨著 ,文中仅有的一些例子已足以证明它的价值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王刚 《南都学坛》2014,(5):14-18
对《后汉书》中有关刘秀的材料进行了若干考订,分别涉及刘秀称帝点的政治意义、封更始的意义及关于"公孙皇帝"的辩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熟读两汉史,关注并评论汉代帝王,不仅为现当代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读懂毛泽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与史家评论汉代帝王相比,毛泽东更注重论说两汉帝王为政之得失,注意以史为鉴,并用以指导现实政治。毛泽东对刘邦、刘彻、王莽、刘秀的评价,更多的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从毛泽东评说历史人物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其史学观念和文化性格,以及他在时代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有所变化的历史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西汉末年,有个名叫王霸的,字元伯,颍川郡颍阳(今河南许昌县附近)人。刘秀起兵反抗王莽,部队经过颍阳时,王霸带领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请求入伍,刘秀欢迎他们参加了。从此,王霸忠心耿耿,为刘秀出力,打了多次胜  相似文献   

9.
论刘秀     
近年以来,许多史学工作者对刘秀的看法,常常是采取片面的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强调了刘秀的出身,刘秀镇庄农民起义和建立地主政权这一面;而对刘秀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则完全加以抹杀。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如果不脱离历史实际,不机械地理解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像刘秀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以为既要指出其阶级属性,批判其反动的一面,同时也应该肯定他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应该着重在后面一点。  相似文献   

10.
李英儒 《山西老年》2012,(10):23-23
1937年8月初,八路军总部一二○师官兵在朱德、邓小平率领下,由陕西韩城芝川镇先后东渡黄河,在万荣县宝鼎镇和庙前渡口上岸,顾不得吃饭和休息,连夜北上抗日,欲与山西东北部林彪等部会合。当日傍晚,部队抵达太赵村杏花池畔。对于杏花池的来历,邓政委心知肚明,他笑着对大家说:"这个池泊原叫西池,传说西汉刘秀与叛军王莽开战,刘秀失利。刘秀骑马星夜逃至这里,人困马乏,然马遇水不饮,刘秀触景生情地劝马吟:‘乃杏花池水,不饮,为何?’马闻之即痛饮方休。后刘秀于公元23年打败王莽登基,不忘西池的恩情,钦封此池为‘杏花池’,从此‘杏花池’流传千古。相传这池之水很有灵性,咱们从陕西东渡至此,已有近十个时辰没吃没喝,既然这圣水如此之神,不妨我们就在这里休息片刻,取水造饭,但必须严明军纪,不得入村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