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分配而人为形成的一种"准身份"制度性安排。受户籍制度的制约,社会成员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农工两栖人。徘徊在城乡之间、职业工人、身份农民是农工两栖人的显著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根据城市类型和区域差异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革附着于户籍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构建城乡统一的新型资源配置体系,同时适时调整政策输出,保护弱势群体,不失为推进农工两栖人由农民向城市产业工人身份转换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社会公民的不平等,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这种改革的根本动因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的加快、城市化导致的城镇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农民身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身份问题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行的土地制度、农村的教育体制是制约我国农民身份转换的客观因素,传统的乡土情结则是限制我国农民身份转换的主观因素。为此,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视角,应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建立符合实际的农民职业教育体制,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转换形式等,以解决阻碍农民身份转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依据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借以分析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能综合考察影响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多重因素。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总体身份认同状况较好,但认同结果与认同期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个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流迁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对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本地人身份认同均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了促进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政策建议: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体系;将青年流动人口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城市社区体系,消除青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的社群隔离。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兴城两个实行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失地城郊村的问卷访谈数据为依托,从失地前后生计变化、市民身份认知、主观幸福感变化、城镇化意愿四个方面细致考察了城郊失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状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从个体特征视角分析了失地农民城镇化状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郊失地农民的生计及主观幸福感状态良好,倾向认为“当市民好”、“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及“不希望”宅基地动迁;补偿满意度、乡土/城市情结、有无“一技之长”、村集体福利状况等对城镇化状态有显著影响。针对分析结果,从尊重农民意愿、城郊村城镇化定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已难以适应新环境。尽管多年来户籍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等级身份、劳动力资源浪费、人户分离及一人多户等,这根源于我国以“城市中心主义”为发展理念。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要加紧完善户籍立法,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户籍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以推进我国新一轮的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悖论及其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虽已持续二十余年,但至今仍存在理论与现实、职业与身份、放开小城镇与封闭大城市、农民身份与公民身份的悖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户籍悖论,在政策基调、模式选择和目标定位上重新审视以至彻底废除现有户籍制度,这既是实现农民有效转移、解决“三农”问题之急需,也是推动城市与乡村协调、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之急需。  相似文献   

8.
现行户籍制度由于附加了各种复杂利益以及与土地制度关联,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形成了严重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成为造成社会不公平的突出因素,户籍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应从切实加快户籍改革立法、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制度、剥离户籍制度附加的各种利益、实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行土地确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着手,注重顶层设计,做好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身份认同研究——以长春市D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区“场域”内的农民工、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为立足点,通过对长春市D社区的个案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主观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客观的社会定位都表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其根源在于城乡户籍制所造成的身份分类、利益冲突与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分化(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结果呈现“边缘—过渡—融合”3种不同的形态,不同因素对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个体特征和政策制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身份认同影响显著;本地社会关系、居住方式、社会保障和外群体态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地域认同影响显著;居住时间与家庭因素则对两个维度的社会认同都产生了影响。在社会认同范畴的结果分析上,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整体上呈现出从边缘到融合的分化状态,不同社会认同范畴之间依然存在内群偏好与外群排斥。因此,提出应持续关注中国流动农民产生分化的社会现实,并需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政策的完善及对流动农民关系认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241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社会支持网络、乡土情结及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身份认同在家庭经济收入和乡土情结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效应。市民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缓解因经济收入低、乡土情结浓厚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城镇化建设中应注重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并从心理层面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中,需要各民族成员把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宽容和信任、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等观念不断演进并内化为个体成员自己的日常认知、情感和价值。从多重身份视角来研究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就是要避免某一群体对个体成员身份的垄断,摆脱单一群体对个体的控制。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多重身份、嵌入式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多重身份建构和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内涵;解析了身份与认同的逻辑关系;在分析研究当前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的多重身份困境基础上,提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必须考虑各民族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3.
现行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影响着全国范围内几亿人口的流动,是造成贫富差距、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基本因素之一.户籍制度改革不仅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制度热点问题,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民生工程以及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瓶颈.在研究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主要内容、弊端及借鉴有关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取消户籍制,以人口登记管理制度代替户籍制的大胆构想,并设计了一元化结构、三证式管理、多层次户籍迁移等新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社会形成了“农民-工人”相分离的主导的身份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农民与工人两种不同的身份实现了过去人们难以想象的奇异结合,“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的建构是错误承认的结果,因而农民工身份的转变需要合理的承认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荣昌县昌元街道办事处方家坝村进行实地调查,探讨了农民参与户籍改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和家庭收入与其参与户籍改革意愿有密切关系,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居民户口主要是受传统思想观念、恋地情结和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了解不够的影响。针对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农民参与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特定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概念,同时又代表着一种身份。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社会身份,是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联系在一起。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把农村人和城市人严格划分开来,把农民禁锢在农村社区范围内。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数量(据2004年6月统计已突破1亿大关)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的总和(6000多万人)。但从身份意义上仍然属于农民。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仍然被认  相似文献   

17.
以城乡户籍统一为目标的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20多年,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因是存在诸多与改革不适应的制度性因素。从医疗与养老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计划生育制度、兵役制度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城乡户籍统一改革的不适因素,给出相应的完善与调适政策,同时提出户籍制度改革自身的调适建议。  相似文献   

18.
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21~30岁,文化水平与1980年代进城的农民工相比明显提高,但整体收入水平并不高,其生存现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住房保障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和户籍制度、社会政策对农民工的歧视、农民工素质不高和技能不强所导致的低收入、城镇畸高的房价等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加强农民工培训、完善住房制度,是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背景下的社区改制中,政策支持、交往网络、生活记忆、个人能力是影响居民身份实现的主要因素。实证调查表明,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改制中,这四个因素对居民身份实现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社区改制的制度安排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居民身份实现提供各个层面的支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利用人口迁移理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Probit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的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网络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改革不合理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