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艾滋病防治范式从总体上经历了从隐喻范式到规训范式,再到人权范式的转型。范式转型及其经验表明,以"隔离"、"禁止"为特征的立法模式并不利于艾滋病的科学防治;同时,只重视"干预"、"预防"的立法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进入21世纪,以人权保护为核心内容的艾滋病防治策略被证明是一项既符合科学预防原则,也符合道义伦理、公平正义理念以及制度设计的立法策略。迈向人权范式,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种可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调查和研究显示,青少年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生殖保健和自控意识淡薄,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加强对该群体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和服务实属重要和必要。做好此项工作,应明确青少年流动人口健康教育需求,精选健康教育内容,抓好健康普及教育,寓教育于社区生育文化活动之中,将生殖保健服务与计划生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这三个邻国都是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随着云南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云南与其周边国家的交往日渐频繁,出国旅游、探亲访友、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以及其它的双边互动活动,使得周边国家的艾滋病流行不可避免地会对云南产生一定的影响。云南受周边国家艾滋病疫情影响的人群主要是边境居民、跨国婚姻人群和跨国流动人群,这三个人群由于与境外人员接触较多,因而受境外艾滋病流行影响最为严重。在当今对外交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应该采取措施,将危害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对青少年艾滋病的关注度很高。但是,青少年是一个多元化群体,不少青少年表现出了对艾滋病病毒的抗感特征,探索青少年面对艾滋病病毒时具备的抗感特质意义重大。借鉴生物免疫理论,基于对16名青少年的深度访谈,结果发现:青少年艾滋病抗感机制分为免疫监视、免疫预警、免疫激发、免疫效应、免疫增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既包括心理层面变化,也包括行为方式改变,而且均有其所处阶段的抗感因素和核心动力。当前,在协助青少年积极防范和正确面对艾滋病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社会治理、自我关注、赋权增能、危机应对、主体塑造等社会工作免疫技术,不断激发青少年的抗感机制。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启来华留学生研究,之后随着国家接受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和发展理念变化,留学生人数规模的增长,教育结构体系的演变,对该群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视野到多学科视野、从经验式研究到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相交融研究的发展过程,迄今形成了主体与客体、主位与客位、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等二元范式交叉与并重的研究格局。但相关研究也存在理论参照单一、主题内容重复等局限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理论和方法视野,从而全面深化对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认知,为中央、省市以及高校的相关决策提供准确参照,推动教育质量和管理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艾滋病社会工作的实务和研究不断丰富,主要集中于艾滋病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发展范式、实务领域、社会政策、域外经验以及本土实践等八个方面。已有研究在成果丰富化、领域精准化、视角多元化、影响扩大化的同时,在迈向高质量、专业化、国际化以及特色化发展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面向未来,需要建立多学科跨专业的艾滋病社会工作研究框架,构建全方位立体的艾滋病社会工作专业和学科体系,开展艾滋病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加强艾滋病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学术研究和政策倡导的融合发展,促进中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流动人口正日益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群体之一,掌握流动人口的特征并积极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成为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难点。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概念、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艾滋病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威胁,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现实的推动之下,关于青少年网络消费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也面临着内容不够全面、对象不够细分、方法不够系统、视角不够开阔等诸多困境。基于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消费的描述性研究、影响性研究和学理性研究的梳理和反思,建议未来研究要不断完善研究的内容体系,丰富研究的多元范式,持续拓展研究的学科视野,强化研究的成果运用,切实提升青少年网络消费研究的量与质。  相似文献   

9.
以问卷调查数据和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描述铜仁市万山区艾滋病疫情现状与特点,深入分析感染原因,提出治理对策。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与同性恋正相关;男性单亲家庭、农村单亲家庭与性病感染显著正相关;采供血、男男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正相关。万山区矿产经济特点和社会变迁滋生多元性艾滋病疫情。共用针具吸毒、异性性行为、男男性行为、采供血感染相互交织。遏制艾滋病传播,需要树立主体化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机制,促进多元主体积极互动,改善治理对象生存环境,最终形成"善治"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歧视是有效应对艾滋病疫情的重大障碍。然而,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长期以来采取的各种“专项”措施无意中却加深了人们对艾滋病群体的歧视。出于反歧视的目的,至少应该在法律上将艾滋病包含在“残疾”的开放性定义之内,将艾滋病相关人群保护纳入普遍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之中。此外,应扩大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适用范围,使之涵盖艾滋病群体,最终使两个群体的权利保护并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