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看,儒学曾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超稳定系统"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但由于其自身的建构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濒临消亡的遭难。负有救亡使命感的现代新儒家继绝开新,历经三代四群,诠释儒学精要,援引西方哲学构建儒学形而上的系统,使得儒学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有了话语权。而文化的全球化也为儒学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孔子秉承夏商西周三代的思想遗产 ,融旧铸新 ,在改造旧思想、旧学说的基础上 ,为他那个时代打造出新的思想、学说和理论品牌———儒学 ,由此奠立了农业文明状态下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范式和话语体式结构 ,影响至巨。但当时过境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社会时 ,孔子及其儒学能否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智力支持 ,或者说 ,这种支持究竟在多大程度、层面上发生了作用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略论儒学的演绎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生于春秋大变革时代的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为什么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文章从儒学的演进脉络上考察其包容性、主体性和不断更新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儒学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朝鲜族文化与孔子儒家思想渊源极深,因此"仁礼学说"成为朝鲜族普遍的价值理念和信仰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中国朝鲜族在"仁、礼、孝、学"四方面丰富并发展了它的内涵,同时也充实和完善了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思想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主体文化的儒学,是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礼制文化之大成的基础上形成的,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将其定为官方哲学而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7.
孔子"仁"学思想体系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宇宙扩张论的深入研究,是揭示孔子"仁"学的理论本质及其法律思想的主要研究方法.孔子的"仁"学宇宙观被《周易》"象思维"所贯穿,是孔孟之道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观的主要理论.它使中国法律思想和现实制度沿着"应然之善"的伦理实体与"以礼代法"的德主刑辅发展下去,成为整个中华法系的传统法律思想和现实制度的主要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评价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帷幕一揭开之际就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可以说,几代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史的学者已对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了甚为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张岂之同志最近将他30多年来的部分思想史学术论文集结成《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以下简称《儒学》)一书出版,也是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思考和回答。清晰而完整的历史感是岂之同志《儒学》一书给人的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虽然是一部论文集,但是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它都是具有逻辑性和内在结构的、以儒学为主  相似文献   

9.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上.如果从文化的纬度来考察全球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直接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进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时必然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进而发生形交.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可以建构四种形式的后现代性话语:(1)"全球本土化"的后现代话语;(2)具有解构特征的大众文化话语;(3)从中国视角重新建构的全球化话语;(4)作为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儒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话语力量,并在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重新建构.它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据以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因此,一方面应当从后现代和全球性的视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批判、扬弃并加以重构,使其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新儒学的视角对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进行质疑、批判和改造,从而使重构的后现代新儒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话语共存之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文化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文章分析了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梳理了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作者认为,"和"是孔子文化思想的精髓和统领,"仁"、"礼"与"中庸"是实践"和"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孔子毕生倡"仁"崇"礼"、推行"中庸",致力于"和"文化思想的创造,建构了民族特色鲜明的体系。文章指出,孔子"和"文化思想的巨大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关注现实,在于创造性地弘扬前代的优秀成果,思考人类的和谐有序、文明发展,其思想精髓对当今人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主流应是儒学,尤其是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学说。这不仅因为继孔子之后历代有大儒之鸿篇巨制展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令人应接不暇,还因为儒学又似涓涓细流渗透于全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文化、习俗和语言等等。从而在形成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就语言方面来说,人们在笔下或口头上常提到“欲速则不达”、“当仁不让”、“既往不咎”、“不耻下问”等等奉为立身处世的信条,不正是孔子所说的记载在《论语》中的话吗?只是习焉而不察,不一定了解此话与孔夫子有关系罢了。其实,这恰好说明孔子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所导致的边缘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这种边缘化既是政治、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入侵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遭遇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类型时,其后现代主义特性也会发生形变,形成"全球本土化"这一奇特景观。"全球本土化"的语境存在于后现代,它从中国视角重构全球话语,选择"国学"复兴为方式,最终以新儒学建构的方式指向自身文化身份。虽然"国学热"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为出发点,应和转型时期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但其体系性不明显,同时迫切追求文化身份认同的状态。但"国学热"推动了新儒学的重建,作为"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正逐步成为中国文化身份中主导性的话语力量。在后殖民主义视野中,新儒学是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也是重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禀赋与特色亮点的集中反映。在古都文化场域之中,"华夏之源""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立足于城市的历史基础与现实发展,彰显着洛阳独特的城市意象。建构"五都荟洛"文化景观,将会使洛阳成为富有中国特质、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洛阳"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共同体关系,打造洛阳文化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与创新华夏历史文明。  相似文献   

16.
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全面梳理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本土文化予以整合的时代。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康有为、梁启超的观点相去甚远:在对诸子百家关系的认定上,康有为宣称"百家皆孔子之学",梁启超认为老子、孔子和墨子是中国文化的"三位大圣";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上,康有为以孔教称谓中国本土文化,梁启超则直接使用国学概念。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思想侧重。  相似文献   

17.
论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东亚的现代史上,儒学与西方文化一直进行着交流、互补和融合创新.利玛窦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曾认为,儒学与耶稣教的教义相通.儒学传到欧洲后,对一些杰出思想家如启蒙学者伏尔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儒家格言,就被写进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当今的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有儒学的影响.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儒学更加受重视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9.
1872年颁布的近代《学制》开启了日本教育的"文明开化"时代。在这一时代,日本传统的儒学虽然失去了以往"官学""正学"地位,但依然以儒学教科书、汉学塾等各种方式存在着。除基本的文化知识传承职能之外,它还作为文化受体参与了西学概念的容受;作为"帝王之学"参与了天皇的成长;作为道德学说参与了道德重建。文明开化风潮下儒学的存在状态表明"文明开化"与儒学不仅不是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甚至呈现出某种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学脉传承及风格上看,庄子在某些地方比孟子更接近孔子.通过庄子来理解孔子可以发现以往较少注意到的孔子之学的艺术性的一面.孔子学说的志道、据德、依仁等条目都具有艺术内涵,"知"与"命"也可从艺术的角度理解.文章认为,道德与艺术合一是儒学的最高境界,后世儒学的得失可据此评判,儒学的泛道德化可用艺术化加以平衡,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之途或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