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唐末诗人与诗论家司空图推重王维诗歌,其有关意见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澄澹精致"是司空图对王诗的核心认识,但这一评价与王诗的艺术特点存在距离,折射了司空图自身诗学观念的晚唐趣味。司空图以"韵味"论诗,改变了盛唐、中唐诗论以"境"、"象"论诗的理论侧重,弱化了对物象做天真自然表现的理论追求,强化了诗人主观体验对诗歌意境形成的意义,反映了晚唐诗歌重人工、尚锻炼的诗风变化;其"韵味论"诗学相对于盛唐、中唐"境象论"诗学的变化,是其右丞诗解读中晚唐趣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我国诗味论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他提出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以及"思与境偕"、"直致所得"等诗学主张,是他对艺术美的独特见解和要求.文章阐述了"韵味"说的意蕴,揭示了其在诗味论发展历程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皎然与禅     
皎然的诗多禅意,可总结为不嗜浮名薄利,深谙无言而道合之理,探寻幽远、空寂闲静之境。他的诗论,谈及的意、境、情、景、象涉及到了间境问题,其理论思想,多来自佛教,对后代以禅论诗有重要的启示。皎然的“复古通变论”也有与佛学思想相关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考察赋比兴所自出的“六诗”“六义”说在汉代经学中的出现与诠释过程,可知赋比兴作为一组关联范畴出现在经学论述中始于东汉时代,但直至汉末并未作为观念架构应用到《诗经》的诠释。真正影响汉代的是《论语》“诗可以兴”的观念,《毛传》之以兴说《诗》及王逸《楚辞章句》的以兴解《骚》都属于此一传统,这也是《毛传》及王逸“独标兴体”的真正原因。由于汉代经学家未以赋比兴的观念架构论述《诗》《骚》,因而应将汉人对《诗》《骚》之兴的论述从赋比兴的观念架构中分离出来重新诠释,并重建从以兴论诗到以赋比兴论诗的观念史。汉代经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亦应改写。  相似文献   

5.
意象,诗歌艺术的重要元素。"象者,诗之貌也;意者,诗之魂也。"意之濡染于象,象便具有令人玩味涵泳的情感特质与生命内涵。在学生习作中,"假象尽辞,敷陈其志(晋·挚虞《文章流别集》)",开启心灵之窗,构建隽永之文境,文章飞扬诗意,亦便有着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诗"字的本义,古今不外两种解释,一是"志也"说,一是主祭者之"言"说,但这两种解释均有偏失。据"诗"字古文""为会意字及"ㄓ"指祭祀,可知""字的本义即ㄓ之祭祀中的"言"。上古祭祀一般为歌舞或乐歌祭祀,那么,ㄓ之祭祀中的"言"即歌,""("诗")之本义即祭歌。"诗"与""、""二字,在字义和造字上可以相互发明。"诗"字本义为祭歌,可证于"诗"在《周礼.春官.龠章》中的使用,还可证于《诗》。  相似文献   

7.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学著作《四溟诗话》(《诗家直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学阐释空间,对于当代的美学理论建设也有较重要的裨补意义。谢榛论诗,首重感兴,主张作诗"以兴为主",不仅将"兴"作为诗人产生创作冲动的动因,而且还视为诗歌能否"化境"的直接条件。谢榛论诗之感兴,非常重视其偶然性质,谓之"天机",而且对艺术创作的审美主客体关系有着更具创造性的阐发,揭示了审美主体的建构作用。对于审美主体的修养和独特个性,谢榛有颇为全面的论述。谢榛认为好诗应该达到"浑成无迹"的状态,它并非决定于客观物色,而在于诗人的审美构形能力。谢榛还对诗中"妙悟"作了重要的发挥,认为其是养成诗人审美主体性的枢机所在。谢榛特别重视诗的整体审美境界,并认为其中应有内在的生命感和动态的神气,而这是具有幻境性质的,也是诗人之"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诗化小说《红楼梦》写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诗歌,作者通过代人物所作诗与写人物论诗,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诗学思想。从人物诗的个性化特征、人物论诗表达的诗学观念以及作者诗学观念形成渊源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揭示出人物诗与人物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物论诗体现出作者的诗学观念,进而找到作者诗学观念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0.
梁宗岱是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诗论家之一,他的两集《诗与真》等论诗著述,追踪象征本义,探索象征诗歌创作法则,曾被读者评为“黄金文字”,对象征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扎根生长起到关键作用。他论诗讲究古今中西源流,又能破古今中西界限,有融会贯通的特色。作为以感性思维见长的诗论家,他又重视科学精神与美感直觉的联系,主张诗人打通科玄、心物两界,缜密观察世界,了解事物普遍法则和特殊表象之交集,以增强诗人智慧和诗歌表现力。梁宗岱把写诗论诗视为生命,又把人生当作艺术,超迈乘真,不耦于俗,追求生命的沉酣状态,其人本身就是“诗与真”的有力实践,是他象征主义生命诗学的最高建构。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诗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好问(1190—1275),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杰出的一位大诗人。在文学批评方面,当时南方有严羽,是以佛学论诗出名的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在北方有元好问,主要是以儒学论诗的杰出诗论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论诗》三十首。  相似文献   

12.
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向以奇奥诡怪著称,诗史上罕有其匹。此诗并非"止是竞奇""咏野烧",其于铺叙火象之余,旁涉雷、水二象,全面托寓了唐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元和制举案。其中,火象寓指宦官集团势焰熏灼、主谋其事,雷象寓指宰相李吉甫推波助澜,水象寓指包括皇甫湜在内的制举人及考官群体遭受屈抑。后半引入上帝形象,将火、雷、水三象化归为汉易卦气说之《离》《震》《坎》三卦关系,托出唐宪宗制衡南北衙势力之态度,反映了韩愈对时局的细微体察和对宪宗的无尽属望。全诗藉由超越现实而观照现实,藉由思想文本敷衍文学文本,在文本与现实的互动中,形成了繁复而隐秘的托寓结构,有效地弥缝了原作"出真"之疵病,在将奇诡诗风推向新高度的同时,诗旨亦臻深淳之境。由此可见,韩愈的奇诡诗风非仅审美好尚使然,更与托寓现实的创作动机密切相关,兼具目的性与工具性。  相似文献   

13.
王若虚是金代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他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论名著《滹南诗话》及《文辨》和一些论诗诗中。主要是作诗求真而反对奇诡诗风,倡导平实诗风。追求自得而不摹拟古人。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本文将就这几点论述王若虚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为“诗圣”杜甫的诗叫好,也并非所有的诗论家都对杜诗为“诗史”说投赞成票。杨慎就是显例。其《升菴诗话》卷十一《诗史》条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杨慎将“诗史”说归于宋人的发明,可能是依据宋人所撰《新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15.
论诗美     
司空图论诗味,说它在“咸酸之外”(《与李生论诗书》》)严羽论诗趣,把它喻为“无迹可求”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他们笔下的诗美,头上都罩着神秘的光环。不过,要指出什么是非诗美的,似乎较为容易;要正面说清楚什么是诗美,的确是一大难事。  相似文献   

16.
《诗》学在宋代发生了巨大变革。程颢程颐是宋代《诗》学变革的先驱之一。二程《诗》学情性观是宋代《诗》学变革的重要表现,既反映了宋代《诗》学研究思路重内轻外之理学倾向,又体现了宋代《诗》学以情论诗的文学思想。二程《诗》学情性观是理学与文学思想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二律背反”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指的是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互相矛盾的现象。在李煜现存18首诗中存在三对“二律背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意境背反、明艳之象与寥落之意的意象背反、无意为帝与奈何为帝的命运背反。  相似文献   

18.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朱庭珍,字筱园,云南石屏人.近代诗人、诗论家.已刊出的诗作有《穆清堂集》及续集,诗论有《筱园诗话》.他本人在《穆清堂诗钞自序》中说:“自束发受书,即解声韵,视诗如性命,为之垂四十年”(《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足见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他的同时代人陈灿评他的诗:“思愈清妙,笔愈奇峭,才气愈跌宕纵横,而初无惨淡经营之迹,盖锻炼之极归于自然,……筱国自(?)角以诗名当代名公,钜手一见为之心折,而遇弥穷诗乃弥工.”(《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石屏县志》对他的评价是:诗才敏捷,博洽今古,名动一时.可以看出,他的诗作确有相当的影响.但是,他的卓著的才能,并不是表现于他的诗歌创作,而是表现于他的诗歌理论的建树.当他还不满二十四岁的时候,便完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论诗专著《筱园诗话》,象这样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南国诗人"的梁宗岱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朱光潜、艾青等齐名的著名诗人与诗论家。他的诗论主要集中体现在《诗与真》、《诗与真二集》以及《屈原》、《关于象征主义》、《试论直觉与表现》等论文中。尽管这些诗论都不注重论诗的体系,然而却都注意将诗性的描述与逻辑的阐释、心灵的顿悟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独具珍贵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早期比较诗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