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通过构建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显示:福建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呈现双板块等级结构,板块间异质性明显,非农人口规模是造成板块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呈现出弱纺锤型的布局特征,劳动就业服务和文化体育服务是导致市际差异的重要推手;福建省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空间分布上从闽东南向闽西北递减,人口城镇化与市政设施服务的协调发展度最高,与文化体育服务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2.
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民勤县的经济和环境状况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09年民勤县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基于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对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民勤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已趋于协调发展,但两者的发展指数较低,可见其协调水平依旧很低,今后应着重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刻画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建立了反映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PESR—C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基于宁波数据进行实证。实证研究表明:1997——2007年,宁波市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处于“协调”状态,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江苏省苏南地区17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因子分析基础上,测算了苏南地区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最终依据上述两个综合评价指标,本文将这些城市分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较好型、一般型和较差型三类,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之后用协调度指数模型,对陕西省1990—2010年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2年,C(P/E)一直大于C(E/P)———经济发展阻滞了人口结构的良性发展;2003—2010年则相反。总体而言,1990—2010年,陕西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指数属于初级协调和中度协调。  相似文献   

6.
科学评价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概念辨析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新疆为例从经济、社会、居民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法对新疆1990~2010年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研究发现,1990~2010年间,新疆城乡发展不仅处于失调状态,而且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尽管2003年以来,新疆城乡发展失调状况有所缓解,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提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计算方法,分别建立了用以衡量人口发展水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CPA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对全国各省(市)区2006—2007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就其空间集聚效应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显著差异,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已初步形成且较为稳定,时空演化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农村正规金融与农业经济双系统发展耦合性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时序视角对甘肃省1992年—2012年农村正规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研究,揭示出1992年以来甘肃省农村正规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进程虽有波折,但两系统整体保持良性互动,协调程度由濒临失调阶段趋向初级协调。在对耦合协调度演进过程进行阶段性分析时发现,甘肃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波动性对两系统的协调性影响较大,亟需完善农村地区金融风险防御策略,并制定稳定和健全的农村正规金融运营制度,促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和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维持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的经济增长收敛效应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arro和Sala-i-Martin的收敛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了甘肃省人口流动对其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显示:2004-2009年,甘肃经济增长呈收敛趋势,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具有积极影响:不考虑人口流动因素甘肃经济增长以每年4.18%的速度趋向稳态水平,半程收敛时间为17年;考虑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后,省内各市州经济增长以5.69%的速度相互趋同,半程收敛时间缩短为12年,说明人口流动加快了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提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计算方法,其次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CGPA)模型,分别建立了用以衡量人口发展水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从省域层面入手,在进行数据质量检验、模型参数检验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评价过程,结合这些指标近年来的时序立体数据对于两者的演进态势进行了定量描述;最后,根据各个省(市)区的相应全局主成分得分值,进一步完成了相应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出版的背后,有一些文学史细节被遮蔽。其中诗集卷因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反对不得不“临阵换将”,由郭沫若改为朱自清,这确系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文化围剿政策之体现。朱自清编选的范围来源一方面依靠他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新文学纲要》,另一方面得益于《新诗年选》、《分类白话诗选》两种诗选提供的“启示”。朱自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新诗集卷编选完成,选了五十九位诗人的四百首诗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范畴化虽然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路径,但是却塑造了人的群体资格,进而成为了人完成社会认同化过程而建构认同的基本前提.社会赋予人以多元的群体资格,而人则形成多元的社会认同.多元的范畴资格对应着人们内在的“认同库”,各种社会力量则成为“认同场”上激发一重或多重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回族的国家认同得到了彰显与强化.捕捉民国时期回族国家认同的表征形式,进而分析其建构、重构过程,刻画出其借助大众传媒而“传播扩散”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