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灵活就业人员。由于新型灵活就业人员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用工形态和劳动关系,对于新型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者权益更要加强保护,制定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实行分层的劳动保障体系,以实现新型劳动关系的灵活安全。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与档案管理 劳动保障部门的专业档案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两项专业档案。劳动就业专业档案是指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在进行就业管理、维护劳动权益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档案。近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仅2005年1至3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70万,共有1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这其中,作为保障职工切身权益、记录职工劳动状态的企业职工档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全国情况看,虽然国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普遍比较规范,但在大多数已破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个体经营中.企业职工档案的管理基本处于随意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分散、缺少监督机制,基础设施普遍较差,档案内容缺失严重,转递手续不健全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专业档案是指社会保障部门在经办社会保险业务中形成的专业档案。有关数据显示,到2005年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16554万人,失业保险为104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2708万人,工伤保险7009万人.生育保险4488万人,而在相关专业档案管理方面。社保部门形成的件材料数量巨大且管理失衡,管理规章制度亟待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问题是破解市民化困境、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在界定就业转型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工作稳定性、劳动权益、劳动关系和职业发展五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其就业转型的现状,揭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实现转型的因素,并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四个方面提出就业转型的促进对策。  相似文献   

4.
2014年之后,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本文从劳动政策的视角,对其改革内容及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阐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劳动政策转型的关联性。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日本推进社会保障基金缴费从社会保险方式向税方式转变。为了降低政府财政负担,推动社会保障由公助、自助模式向互助模式转变。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积极实施劳动政策从雇佣维持型向劳动转移支援型的转变,以促进年轻人、女人、高龄者等所有世代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力市场新型灵活就业的现状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尝试梳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既不同于传统正规就业,也不同于传统的非正规就业的新型灵活就业模式。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新型灵活就业模式仍处于快速变化中。本文总结了三种相对稳定,且初具发展规模的新型灵活就业模式:电商平台就业模式、分享经济就业模式和创业式就业模式。三种新型灵活就业模式正逐步改变中国非正规就业的局面,对现有经济社会的运行以及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正在改变就业市场的性质是所有人的共识。本文尝试全方位地去了解韩国与此相关的基本现状,着眼于在制定针对老年人的雇佣政策时,劳动者和企业目前的想法、正在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整体的倾向性如何。本研究将劳动力的老龄化及与其相关的应对政策分成了四大主题进行探讨,即对老年人以及老龄化现象的认识和态度;对退休制度和延长退休年龄的态度与反应;"最高工资制"的态度与导入方案;如何利用老龄劳动力。针对这些主题,了解生产一线的劳资各方有怎样的认识和反应,对制定针对老龄化的政策及预见其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8.
今年以来.达州市劳动保障工作紧紧围绕“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大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认真落实“五缓四降三补贴两协商”新措施.通过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民生、扩大社保覆盖面和提高待遇扩内需、审慎处理劳动关系促稳定、健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体系强服务。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较快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9.
《劳动理论与实践》2009,(8):F0002-F0002
今年以来,达州市劳动保障工作紧紧围绕“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大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认真落实“五缓四降三补贴两协商”新措施,通过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民生、扩大社保覆盖面和提高待遇扩内需、审慎处理劳动关系促稳定、健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体系强服务,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较快平稳发展,取得了新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2021年以来,内江市社保中心以社保精准扩面行动、社保数据共享拓展和稽核风控提升行动、社保信息系统优化升级行动、社保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等多项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内江市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为十四五全市社保经办事业开好局、起好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达法定退休年龄,尚未履行完的劳动合同期限是否有效?如果劳动者应办理退休手续,那么是劳动合同的解除还是劳动合同的终止?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在1986年以前只适用于临时工,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后适用于国营企业新招的职工,20世纪90年代逐步推广到各种企业的全体职工。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在第三章对劳动合同运行规则作了择要规定,从法律上根本改变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依靠行政手段分配的计划管理体制,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真正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此后又陆续颁布实施的许多行政法规、规章、相关司法解释和一些地方性法规都对劳动合同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对保障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的落实,优化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违约金立法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劳动合同中违约金的设定和支付是个争论比较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法》没有对违约金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得我国地方立法有较大空间。本文对一些地区关于劳动合同违约金立法情况从社会本位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完善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立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劳动合同法律责任制度整体而言是可行的,但从另一方面看,现行规定仍存在着若干可考虑增补、修改或商榷之处。笔者在此拟作一些学理上的分析、讨论,并坦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恳望能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略尽绵薄之力。完善立法的背景和基本思路完善立法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从法理角度看,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总体上涉及到三项制度:(1)缔约过失责任;(2)无效或可撤销劳动合同的责任;(3)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或称违约责任)。我国《劳动法》仅规定了无效劳动合同的责任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两种制度,并未规定缔约过失责任,也未设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2006年第10期刊登了新言的文章《对劳动合同鉴证能否提出行政复议》.笔者认为,该文所述案件法院不支持朱某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但法院的理由和新言所分析的理由都值得商榷.本文拟对该案再作简要分析,同时对我国劳动合同鉴证制度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劳动合同履行、变更 一份劳动合同订立之后,可能要履行数年乃至数10年,《劳动法》虽对劳动合同进行了专章规定,但对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仅仅在第17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缺乏法律统一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根据对劳动合同履行和变更的基本认识,建立了各自的劳动合同履行变更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杨杰  巴菱 《中国劳动》2006,(7):23-27
关于合同终止、解除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从企业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工作机会、薪酬福利、发展空间等,如果解除或终止了劳动合同,则会从根本上剥夺劳动者获得这些利益的可能性,产生争议的机率较高。本次劳动合同立法过程中,关于终止解除的规定在终止解除条件、终止解除通知、经济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劳动合同订立《劳动法》对劳动合同订立进行了原则性规定,给地方立法留有较大空间,但也造成各地法规的较大差异。事实劳动关系问题我国对事实劳动关系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将书面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的惟一合法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之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月18日,《劳动合同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简称《实施条例》由国务院对外公布并实施。《实施条例》重点针对《劳动合同法》中比较原则的规定和一些社会上存在误解的条款,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必要的衔接,以增强《劳动合同法》的可操作性。与《劳动合同法》相比,《实施条例》在以下方面作了更为细化、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刘俊 《中国劳动》2007,(5):17-19
事实劳动关系在我国的产生,与《劳动法》第19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的规定密切相关。尽管《劳动法》对此未明确规定,但随着学界将法条中的“应当”理解为“必须”、将书面形式理解为成立或生效要件,及原劳动部若干规范性文件对此概念的不断重复,事实劳动关系成为劳动法中常见概念之一。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任何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