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文学创作在晚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间他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表达了他对纯粹精神和艺术的永恒世界的向往之情。本文通过对这二首诗的对比与分析,探讨诗人在诗歌主题、象征符号以及哲学思想上的延续与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二首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中对死亡与永生的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越来越趋于成熟和深刻。  相似文献   

2.
海子对现代诗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追求生命的高远、浪漫、炽热,开辟了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扬本民族诗歌传统。海子诗歌的主题也围绕着古今中外众诗人的探索展开和发展,其中田园情结、基督式博爱、神性的召唤等主题元素阐释了海子与中西方诗人先贤们在思想层面、精神气质和语言形式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E.E.肯明斯是美国著名的先锋诗人。他的诗歌形式变异,语言分裂,在世界诗坛独树一帜。多年来,一些学者主要从他的语言和形式上探讨他的诗歌,认为他过分追求诗歌的形式,难免在主题上缺少应有的深刻度。但笔者认为,与其说肯明斯是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倒不如说他标新立异的诗句正是他灵魂的投影,内心的独白。本文将依据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肯明斯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在对早期非非形而上学追求主题的继承下,杨黎颠倒了文化语言系统中能指和所指的主从关系,通过对语义的取消或抑制,突出了对能指声音和语言的"逻辑形式"的清晰呈现,从而导致了相对于以"内容"为诗歌本体的传统诗学观念的不同的诗歌本体追求。在杨黎那里,诗歌写作完全变成了诗人一种对语言的体验。作为先锋诗歌反语义写作的典型代表,杨黎的诗学探索为中国新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也直接导致了诗人与读者的隔阂。  相似文献   

5.
威斯坦·休·奥登是继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语诗人。文章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以主题探讨为主线,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剖析了他的代表作《寓意之景》,由此展示诗人纯熟的诗歌技艺和剖析生活荒原、构建秩序世界的关怀之心,并进一步指出诗人将爱看成是构建秩序世界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曹操的《龟虽寿》与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在文本表现形式上风格迥异,但表现的主题却异曲同工一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相同的生命观和乐观主义情怀。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折射出中西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的“兴寄”说要求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反映诗人的真实感情使之与国事民生紧紧相连;发挥诗歌干预生活和对社会现实的针砭作用;强调对诗歌思想内容和全篇主题的寄托;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确实起到了“横制颓波”的作用。但他却忽视了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使他的诗歌创作存在一定缺陷,因而对其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不能估价太高。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文体学是用语言学的一些分析方法揭示文学作品主题与审美价值的一门学科。将其应用于英语诗歌赏析,可以使读者对原诗的认识和理解更为系统、科学,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审美价值。用文学文体学的理论观点探索英语诗歌StoppingbyWoodsonnSnowyEvening(《雪夜林边驻脚》)在诗歌用词、语音、语义及句法等各层次反复呈现的二元语言形式的文体价值,进而揭示诗人通过这些语言手段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约翰·邓恩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他的诗歌摒弃了传统的意象,采用了奇特的意象和比喻,独树一帜。通过对邓恩诗歌语言的分析,探讨了其在意象、主题和叙述方式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特色。  相似文献   

11.
“季节“的行走和诗意——简论食指诗歌的主题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指的诗歌中,"季节"意象负载着特殊的象征含义,它不仅是时间的代码,更是心灵的载体和镜象,指示了诗人复杂的精神脉络和情感走向,同时也呈现出了食指诗歌的三大主题--未来主题、成长主题和眷念主题.食指用诗歌的形式提取和保留了"季节"枝头上美丽的花瓣和露珠--这些永远引领着人的心灵世界向着高处飞升的精神瑰宝,给食指的诗歌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青春气息和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12.
陆游诗歌以爱国主题著称,但他对日常生活的吟咏颇多,亦为陆诗的一大题材。在仕途遇挫之时,陆游退居家乡山阴,在青山丽水中安顿自己落寞的心灵,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陆游在山阴闲居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表现出诗人的戒杀爱物思想、"物与"情怀和对身心自由的渴望,展现了山阴优美的自然生态图景以及诗人生活于其间的精神生态之怡乐。陆游诗歌特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则使自然界的生态之美以更加凝练、更加集中的形式呈现,从而比现实生态世界更多了一层审美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1980年代的诗歌群体,我们会发现陆忆敏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陆忆敏的诗歌语言具有轻柔缓慢的质地,带给读者丝绢般柔软的触觉特征。需要我们分析的是,在这种感受性判断背后,女诗人对诗歌保持什么样的内在逻辑能够让诗歌文本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语言形式。陆忆敏诗歌语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诗人在诗歌语言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时问观。在两种时间观念的交织下,诗人可以不断地移动自己的位置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克服了时间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在语言中实现了与传统相互对望的抒情姿态,并在抒情过程中实现了传统的再生。  相似文献   

14.
艾青对世界现代文化的亲密接触始于他的留法生活.他不仅在精神生活上深受波德莱尔、梵高等法国现代主义诗人和艺术家的影响,他的早期诗歌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表现技巧也都与法国现代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诗歌欣赏是重构诗美的审美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欣赏者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欣赏诗歌文本,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构建诗美,不仅要还原诗人想表述的诗美,而且还要重建诗美。欣赏诗最后获得的诗美指诗歌文本指称的内容美、诗歌文体呈现的语言形式美两大部分,两者美感的多少取决于欣赏者对诗歌文本和客观世界的感受性的强弱。好的欣赏者不仅需具有诗歌知识,还需具有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李贺与波德莱尔在人生经历上有着相似性,特殊的时代跟经历造就了其特殊的诗人敏感,他们都在不懈地寻求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都思考了精神痛苦的种种原因,并以多种主题在诗歌中发泄出来。两者在诗歌的爱情主题、死亡主题、时间主题及忧郁主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趋同性,在诗歌创作手法上也表现出某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一提到苏轼晚年诗,人们往往有一些笼统的看法,认为苏轼晚年再度被贬谪岭表海南,“佛老思想成为他晚年的主要精神支柱”;写了全部“和陶”诗,他的诗消极的多,积极的少。其实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诗人晚年居惠居儋期间创作了大约四百多首诗歌,在他一生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歌的题材内容开拓了从来没有的新领域,思想上更加关心人民,在同情人民方面表现了从没有的进步性,艺术意境气象高迈而奇肆,表现了诗人  相似文献   

18.
流亡巴黎的德语犹太诗人保尔·策兰是20世纪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重要抒情诗人.1959年出版的诗集<语言栅栏>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他以碎裂的语言形态展示恋母和死亡的恒常主题,并全面侵入到句法、韵律和诗学形式之中.诗文碎裂性则根源于那场人性灾难,是诗人内在破裂的诗学外化,是眷恋母亲的禁忌与省略,它摧毁了自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以来德意志诗歌语言的流畅性、和谐性与整全性,拆毁了海德格尔形上学筑建的语言之家,使之成为不可诗意栖居的一片废墟.策兰诗文晦涩难懂令德国学者束手无策,却又释者如云.寻章摘句的"提纲挈领"式诠释方法失去了解释策兰诗文的功能,本文从恋母和死亡主题出发,分析诗学语言的碎裂形式,对<指望>、<雪床>和<轨堤,路边,荒场,瓦砾>等三首诗进行周详整体的文本诠释,力图破译难以破解的绝对隐喻和图像密码.  相似文献   

19.
将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玻璃山>的各方面特征与诗歌的起源、形式主题厦本质等几方面进行类比,说明<玻璃山>具有诗性语言的特征,在体裁上可纳入诗歌范畴;进而以<玻璃山>这个后现代文本为依据,从文化隐喻、意象隐喻两个方面揭示出文本中意象的隐喻意义,从而得出结论:巴塞尔姆的<玻璃山)一文描述了诗人写诗的过程.作者通过散文化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改变语言功能的决定,从而实现将语言从符号层面转化为事物的本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华滋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的诗篇里,采用大众化的语言描写一般的生活内容。当时某些批评家对他诗歌中的民情俗语予以非难。华滋华斯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伟大的诗评家。他写了《抒情歌谣集》序言,为他诗歌的主题和语言辩护,并告诉读者应该如何评价他的诗歌,从而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当今的诗歌创作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