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运动是腰斩了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结出的硕果?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五四运动既没有腰斩新文化运动,亦非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两者是中国近代救亡大树上同一花期开出的并蒂双花,在难得的自由里竞相盛放,终因救亡的急迫而此长彼消。五四运动成就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让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文化运动亦极大滋养了五四运动。百年之际,重温"五四",是希望在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此消彼长中乞得宝贵的历史经验,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贻误时机,以回应"五四"的早期诉求,实现当代目标。  相似文献   

2.
胡适对五四背景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五四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他将五四定性为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其意义给予充分肯定。胡适认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各自独立存在,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对两者关系的评说与分析非常独特,意识到五四对促进新文化运动具有永久的历史意义,同时又从其本人固有的文艺复兴观点出发,将五四运动视作整个文化运动中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胡适对五四的思考与论说为我们理解五四提供了一重不可或缺的“面相”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既是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也是救亡爱国运动。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反省传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旁听巴黎和会,维护中国权益,及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虽然梁启超晚年思想渐趋保守,但他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欧游归国后,梁启超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希望五四运动变外交的国民运动为内政的国民运动,建议青年致力于文化运动以光大五四运动的价值。同时对五四运动中科学万能论、科学口号化等缺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80年来,中共领导人的"五四”观自始即采用了激进的革命话语系统,强调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和爱国精神,用政治运动统摄思想文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这种"五四”观对学术界中国现代史研究产生了导向性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全面、深入地研究"五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李泽厚同志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说:“‘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就这个说法,他加了一段注释:“关于‘五四’运动应否包括新文化运动,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赞扬学生爱国运动而反对新文化运动(如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有人则反之,认为‘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来说,实在是一个挫折’(胡适,见周扬山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从开民智到新民论,再到国民运动、新文化运动,不断进步与丰富。其宣传活动从戊戌前到"五四"后,持续而广泛,约分五个阶段。梁启超为贯彻国民性改造的思想主张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包括四个方面:政治指导国民,舆论向导国民,立会建党提高国民,兴学讲学培养国民。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民族觉醒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意味着思想启蒙运动关于提高青年觉悟、造就一代新青年的直接目标已初步实现,从而促使启蒙者进一步思考启蒙运动的发展问题。“五四”后,胡适与陈独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提高”与“普及”的不同主张,便代表着两大思路,预示了启蒙运动的两种走向。本文拟对这两种走向作一番溯源与追踪,从一个角度考察五四启蒙运动自身的逻辑发展,如何逐步地促成启蒙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70周年。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反帝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思想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作为爱国的政治运动,它爆发在1919年5月4日,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它发轫于l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创办,也是以爱国为出发点,并发展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想说的是,王统照先生不仅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前驱,而且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前一点,是大家一般都知道的了,后一点则为许多人所未注意,今天有提出来加以说明的必要。 五四运动是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亲身参加五四运动,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学研究会的十二个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先生,他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只是由于多年来大家都说他是五四新文学的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从而将他其他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忽略了。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我国思想解放运动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变革,也是中国文化哲学的萌发期.本文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中国文化哲学缘何而生,成就何在,有何缺失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妇女杂志》是一份在时间上跨越民国前中时期办刊宗旨和主题上几经变更,在内容上"对外开放"程度分阶段扩展的近代妇女期刊。以该期刊中涉外文章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五四"前后刊载的涉外文章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在新文化运动爆发前后,《妇女杂志》中刊载涉外文章的数量、涉及的妇女议题、内容的取材等在不同时期有相当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五四"之前的涉外文章以传播先进实用科学知识为主,"五四"初期的涉外文章开始介绍各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研究新思潮,"五四"中后期的涉外文章则重在推介妇女解放思想与理论并深入探讨妇女问题。而五四运动后《妇女杂志》大量刊载外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妇女了解国外妇女运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五四启蒙运动初探兼评“五四启蒙运动中断论”朱玉湘1915年《青年》杂志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封建的文化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①但从50年代起国外就流行所谓新文化运动被政治所阻挠而中断或弄糟了的论调。前几...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那时中国新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服务。多年来,人们从各个不同方面,论证了无产阶级思想给“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后的文学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作出了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包含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政治运动和反对封建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运动两个方面的内容。政治上五四反帝运动的爱国主义性质,众论一致。而对于思想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爱同主义性质,则往往被忽视或不承认。例如有论者说:“五四运动,既是爱国运动,又是文化运动,两者相辅相成。文化运动为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文化运动的发展。”作者在此至少是忽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爱国主义性质。又如,去年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在关于“五·四”精神(实际上是专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五·四”精神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批判”;也有的认为是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先进分子思想转变的轨迹徐兰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导,其领导者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以西方“民主”、“科学”为武器,以反封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重要环节。"五四新人物"所予以激烈批判(抨击、清算、否定、抛弃)的"旧思想"旧文化",其实主要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落后反动,流毒也最为深广,尤其是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仍然产生恶劣作用与消极影响的东西,所以,整体上不存在"偏激"问题。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客观出现过的某些"偏激"情况,需作具体的分析。而有的"偏激"问题,又正是首先由"五四新人物"阵营自身引起警觉,并且主动、自觉、公开地提出问题和着手解决问题(即"自我纠偏")的,尤其是胡适所做的"纠偏"工作("整理国故")更是很好地规划并且切实地引导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爆发后几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五四作出了初步的解说。他们极力凸显其政治意义,赞扬五四政治运动中“直接行动”的精神,昭示了马克思主义者把五四视作一场“革命运动”的萌芽和共产党人五四激进革命话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对武汉似乎特别厚爱,曾让她在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中多次扮演主角。无论是旧民主革命的压轴戏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革命的前奏曲五四运动,都与武汉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五四时期武汉政治思想文化的特点,多角度剖析武汉社会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全国整个五四思想文化的区域性考察。一、汇通中西调和古今与整个新文化运动激烈的反传统反现实相比,五四时期武汉思想文化则显得较为冷静理智,没有涌现出北方的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吴虞、钱玄同、鲁迅式的以猛烈抨击传统文化著名的人物。以当时武汉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恽代英为例,他认为迷信偶象是人类社会进化迟滞的总根源,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养成一种性质,对于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田史条件下,它只局限于知识界,运动的启蒙先驱者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对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表现为“间接的参与,”这并非是新文化运动的缺陷.而真正的缺陷,主要是用形式主义的观点去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结果给复古势力提供了某些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20.
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思想影响不仅表现在人权至上,人格独立等民主主义观念上,还表现在改造国民性所激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上。另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新文化运动也为五四运动准备了一批鼓动者和骨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