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监察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纵深化推进,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呈现出二元独立共存之实际格局,即“调查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其中,调查程序受监察法调整,而刑事诉讼程序受刑事诉讼法调整,两者衔接的枢纽为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程序。这一程序衔接体现在:监察机关调查的职务犯罪案件必须经过审查起诉程序方能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其正当基础既在于审查起诉处于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也在于法律监督职能的正常延展,还在于检察机关主导作用的角色扮演。当然,“以审查起诉为枢纽”的制度衔接模式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因而需要通过检察机关切实承担主导责任,着力提升被调查人的主体地位以及提升法律监督的实际效果等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级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的监察机关,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制度创新。作为新的国家权力和法律程序,监察权和检察权、监察程序与检察程序需要实现有机统一和有序衔接,进而实现监察法所确立的"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基本要求。监察委员会处置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时,在案件移送、立案审查以及审查起诉等多个环节上,涉及与人民检察院之间的职权分工和程序衔接。厘清案件管辖权争议、证据移送、转化、审查规则、刑事强制措施使用、补充调查阶段的律师介入、调查活动的监督等问题,既有利于监察机关调查权、处置权的规范行使,也有利于监察程序与检察程序的顺畅衔接。  相似文献   

3.
如何界定检察权的属性将直接关系到检察制度的整体设计及其应有的制度功能.明确检察行为的性质是界定检察权属性的前提.界定我国检察制度中检察权的属性,既要立足干我国宪政理论与实践,又要结合我国立法实际与司法现状.在我国,检察权不是一般的行政权,检察机关虽然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但检察权并不是简单的法律监督权.必须承认,我国的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属性.在坚持这一认识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理性看待检察权是兼有行政权与司法权双重属性的准司法权的认识和主张.  相似文献   

4.
中国检察权在宪法定位上是一种法律监督权。检察监督权在中国有其客观合理性。然而,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由于检察监督工作机制存在缺陷,相关操作性的规定又过于笼统,特别是立法的滞后与缺位,导致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尊重司法规律和检察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具体细化工作措施,强化检察权程序保障,并加强自我监督,促使检察权合理化配置以及规范化运行,进而促进检察机关更加高效、合理地行使检察权。  相似文献   

5.
检察权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权和法律监督权即检察权是法学界关于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权关系的一般认识.这两个论断最初是为了回答由检察机关宪法定位与实践背离所引发的争议,但它们在逻辑上和历史上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也难以作为当前检察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现行法律制度中,法律监督权应当是检察权的上位概念,检察权是一项专门法律监督权,而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权概念外延上的落差可以作为检察权的可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6.
定位检察权时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而不能只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考虑.中国检察权在基本性质上是法律监督权,在国家体制上仍属于司法权,在行使方式上具有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界定检察权的内容是正确理解检察权性质的基础.不同国家的检察机关性质、任务不尽相同,各国检察机关的职权也不完全一样,从发展趋势看,各国检察机关的职权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原刑事诉讼法是将审查起诉作为提起公诉的具体程序内容加以规定的,这体现了检察机关的职能重心在于打击犯罪,但不能全面正确反映新刑事诉讼法颁布以后的检察机关的职能范围,还会导致检察院和法院的权力混淆,不符合诉审分立的原则。新的刑事诉讼法体现的全面保障人权的新价值观,为审查起诉的目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和精神指向,表明了审查起诉作为独立诉讼阶段现实的可能性。新刑事诉讼法切断了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实质上的交叉关系,这不仅能有效保障检察院和法院各司其职、公正裁判,而且也使审查起诉阶段的独立性更显突出。新刑事诉讼法还加大了监督力度,使人民检察院的职能重心从侧重打击犯罪转变为全面保障人权。因此,在诉讼理论上审查起诉应当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在立法上应当将审查起诉列专章规定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双重国家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民检察院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宪法事实表明,我国人民检察院具有双重国家权力,即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将检察权力和法律监督权同时赋予检察机关,并将检察机关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这不仅是我国在检察制度上的一个创造,也体现了我国宪政结构中对国家权力包括检察机关既有制约又有监督的一种法制化努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检察权的性质,目前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行政、司法双重属性说和法律监督权说四种观点。它们各有特长及不足。将检察权定性为独立行政权能科学地推进检察机关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因监察调查独立于刑事诉讼,除检察机关经由"商请"方式提前介入职务犯罪外,当前监察法律规范就其他主体提供法律帮助之规定仍暂付阙如.基于程序相称性原理、程序对抗平衡及人权保障之需要,立法应从理论探讨层面确立职务犯罪调查阶段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等程序救济之必要性.从主体身份上,应将指派"公职律师"纳入法律帮助主体范围;从介入时空上,应考量监察立案与监察调查措施审批之时间界限;从权利保障上,应从程序上贯彻法律帮助之"告知"与"批准"义务;从运行效果上,职务犯罪调查中的法律帮助应贯彻"在场"原则以实现刑事诉讼法上之"有效辩护",且不应忽视被调查人移送审查起诉以前的认罪认罚主观意愿.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力量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对此,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信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认同感,加强民族大团结.  相似文献   

12.
执政力、领导力与执行力集成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党的性质、主旨、作用与任务,根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基本要求,不仅要加强执政力建设、领导力提高和执行力提升,更要注重三者的相互联系,熔汇贯通,有机整合,创新集成。本文首先分别论述执政力、领导力及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及提升方略,然后,研究探讨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创新集成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网络权力"是网络空间权力的新形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网络关系,它与现实权力无法割裂。网络权力不仅作用于虚拟空间,在现实空间中也具有巨大影响力;对现实权力的影响加以移植,可以使之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权力效力。在二者的互动中,依靠对应的转换策略,网络权力和现实权力能够得以互相转换,这种转换体现在现实权力的网络映射和网络权力的现实运作两个维度。互联网带来了"社会扁平化"的可能,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权力存在摆脱寡头规律的可能,网民的灵活多变、没有固定模式的网络权力转换实践,将成为影响网络社会变迁的强大的向上力量。  相似文献   

14.
西周王朝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授权, 即通过审判权之个别授予方式, 而不是建立专门的司 法官员体系来实现王朝的司法职能。 审判权在西周国家权力构建过程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被授权者以王 朝代言人的身份处理争端、 消除纠纷、 团结力量、 控制权贵, 既贯彻了王朝的意志, 也使西周国家的公共权 力色彩得以体现。 不过西周特殊的政权体制与权力配置方式, 又使其审判权始终存在着弱化国家权力的反作 用, 其突出表现是世族政治控制司法权, 继而侵蚀国家权力。 准确认识西周司法模式的独特性, 对于分析 《周礼》 等传世文献与金文资料之差异原因, 进而探究早期中国法律的演进轨迹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制止腐败,就要对权力进行制约。但制约仅靠党和政府的“自律”是不够的,必须“自律”和“他律”的相互结合。即还要依靠民间力量以民制权,这也是缓解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人民参与热情提高带来的参与压力的很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权力转移理论认为崛起国必然首先发起对主导国的进攻。近来一些学者运用这种简单的单向思维来分析中美关系的未来,得出悲观的结论。但这一逻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理论上排除了主导国会首先发动进攻的可能;二是在经验上被相关学者证伪;三是在政策建议中忽视了如何防范主导国发动进攻。本文借助前景理论中对"收益"和"损失"的框定来分析权力转移中崛起国和主导国的关系图景,提出四点假设。接着运用二战中的德国和苏联的关系以及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两个案例,重点对假设三(当主导国将前景框定为"损失",而崛起国框定为"收益"时,主导国倾向于发动预防性战争)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外侦诉关系可分为侦诉合一关系模式、侦诉独立关系模式、侦诉分立制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在配合制约原则指导下构建的侦诉分立制约模式导致我国侦诉关系的错位,应当在借鉴国外处理侦诉关系的经验基础上,以侦诉一体化为目标模式,对我国侦诉关系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讨论了模糊矩阵幂的一些性质,由此给出了一个判别二阶模糊矩阵是否幂敛的方法,最后讨论了幂零矩阵的图论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文化体现为一种“软实力”,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保障国家凝聚力的必备要件;第二,文化的调控导向功能是永葆国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第三,文化的教育塑造功能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保证;第四,文化的传播辐射功能强化和延伸了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权力制约权力的控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范式,它生成于人类社会集体性生活,是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因素。从本质上看,权力既然是一种物质性力量,又体现权力主客体间的关系。权力的力量本质决定了权力具有价值中立的工具本性,而关系本质赋予权力一定的价值偏好,人的价值理性催生出权力的扩张性、腐蚀性、强制性等次生属性。权力必须制约是人类政治生活得出的“铁律”。权力本性规制着权力制约机制与模式,以分权与制衡为核心的权力制约权力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嬗变。自近代以降,权力制约权力是自由宪政制度制约权力的优先性选择,也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